《奏上迎氣樂》是出自《續漢·律曆志上》注補引薛瑩《書》。
上以太常樂丞鮑鄴等上樂事,下車騎將軍馬防。防奏言:「建初二年七月,鄴上言:『王者飲食,必道順四時五味,故有食舉之樂,所以順天地,養神明,求福應也。移風易俗,莫善於樂。樂者天地之和,不可久廢。今官雅樂獨有黃鐘,而食舉(已上九字從《東觀記》補)樂但有太蔟,皆不應月律。恐傷氣類(此句從《東觀記》補),可作十二月,均各應其月氣,公卿朝會,得聞月律(此二句從《東觀記》補),乃能感天地,和氣宜應。明帝始令靈台六律侯,而未設其門。《樂經》曰,十二月行之,所以宣氣豐物也。月開斗建之門,而奏歌其律。誠宜施行。願與待詔嚴崇及能作樂氣者共作治,考工給所當。』詔下太常。太常上言:『作樂器直錢百四十萬六萬,請太僕作成上。』奏寢。今明詔下臣防,臣輒問鄴及待詔知音律者,皆言聖人作樂,所以宣氣致和,順陰陽也。臣愚以為可順上天之明時,因歲令王正(《東觀記》作「因歲首之嘉月」),發太蔟之律,奏《雅》《頌》之音,以立太平,以迎和氣。其條貫甚備。」(《續漢·律曆志上》注補引薛瑩《書》,《後漢·章紀》注引《東觀記》,又《隋書·音樂志下》牛弘等議引《東觀書·馬防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