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賢鄉土紙藝

奉賢鄉土紙藝

奉賢鄉土紙藝是上海市奉賢區自古以來流傳著的一種紙藝藝術。通過刻、剪、折施展的傳統手工工藝。目前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特別是喜慶、喪葬、裝飾時的必備用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奉賢鄉土紙藝
  • 所屬地區上海市奉賢區
  • 類型:紙藝藝術
  • 藝品用於:喜慶、點綴、喪葬、避邪
簡介,傳承,用途,

簡介

在上海南郊的奉賢,自古以來流傳著人們喜愛的紙藝藝術。刻、剪、折是民間藝人施展的手工工藝。隨著時間的長河,刻紙、剪紙、摺紙藝術不斷地升華,成為人們生活中,特別是喜慶、喪葬、裝飾時的必備用品。  奉城刻紙,可以追溯到清雍正四年,它的藝術魅力,曾為江南一絕。刀法精妙入微,挺拔有力,線條明快豐富,構圖雋秀優美。解放前,以“香火”為營生的藝人,都擅長刻紙,內容大都取材於古典名著,歷代典故,民間傳說、吉祥如意等。如“八仙過海”、“水滸人物”、“西遊記人物”。解放後,題材有所拓寬,融入了許多現代作品。

傳承

在過去,時行陪葬祭品,香火活各師各宗的風格獨特。隨著時代的變遷,觀念的轉換和習俗的改變,很多依靠刻紙謀生的藝人被迫改行轉業,“刻紙”似乎已經銷聲匿跡。在奉城鎮的白衣聚村,曾經有過一撥刻紙藝人。前一輩的老藝人都已經相繼謝世,有些曾經拿過刻刀的藝人,因種種原因也退出了刻紙隊伍,不再從事刻紙行業。
最富有代表性的是已故的裴根泉老先生。他刻刀下的作品細膩精湛,遺憾的是他的後人沒接過他手中的刀,他的門下沒有收過一個徒弟。所幸的是白衣聚村還有一位健在的顧福光(曾用名:顧雪祥)老先生,85歲高齡,還耳聰目明,偶爾還能動動刻刀。他的第五個兒子顧桂標在父親身邊耳濡目染,學得一手真傳。眼下最令人擔心的是後繼無人,沒有一個年輕人,更別說孩童,都不願意把刻紙作為自己終身事業而投門學藝。這項傳統藝術已經處於斷層狀態,如果不及時保護和搶救,將瀕臨危亡。
民間剪紙藝術曾經在青村鎮地區流傳廣泛,它以家庭傳授和拜師學藝得以傳承。以有色有光紙為主要材料,將紙摺疊起來,用筆勾劃圖案,剪成紙花,種類繁多,一般以花鳥人物為主,形態逼真、千姿百態、造型美觀,具有民族文化特色。藝品配用白紙或異色彩紙做襯托,引人醒目。

用途

藝品大致用於:喜慶、點綴、喪葬、避邪。  在婚嫁、祝壽、節慶中以吉祥、富態、祝福的題材為主,如“八吉”、“雙喜”、“雙錢”、“雙蝶”、“龍鳳”、“松鶴延年”、“富祿壽”、“仙童獻壽桃”“劉海要金錢”、“和合二仙”、“武松打虎”、“岳飛槍挑小梁王”等。在服飾、枕頭、裙衫、頭巾、窗花、鞋面、肚兜上以戲、花、鳥、蟲等形象生動的作品來點綴。神仙、傳說中的人物如“十殿閻王”、“太上老君”、“玉皇大帝”等作品一般用於喪葬祭品。如“鐘馗打懸於屋”,祈求遠離災難。
青村鎮金王村李國華雖技藝精湛,但年事已高,且眼力漸退,尚無傳人。李窯、北唐、丁夏等村的藝人都已年逾古稀,均無後人繼承。
摺紙,是中國傳統的傳統手工藝,千百年來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廣泛流傳於世界各地。藝人們運用紙的不同質地、性能,採用“折”、“疊”、“卷”、“翻”、“插”等方法,輔之於剪接、拼畫等技藝表現出各種物體栩栩如生的空間藝術。
如《大閘蟹》、《中國茶具》、《十四彩球》、《金雞報春》等作品,形象惟妙惟肖,造型生動直觀。
南橋鎮古華一村已退休的徐菊洪老先生,被人們稱為“民間摺紙大王”,他技藝高超,作品新奇,被特邀為民間藝術館指導老師。但摺紙僅屬於活動範疇,還沒有真正納入藝業行列。沒人志願把它作為終身事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