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新大米

奉新大米

奉新大米,江西省宜春市奉新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奉新大米種植、生產歷史悠久,早在《宋史》和《天工開物》中就有記載,作為江南優秀的稻米,從宋朝華林胡氏先祖國子監主簿胡仲堯進貢奉新大米開始,奉新大米就成為供皇帝食用的御用貢品,此後,奉新大米就一直因其特殊的種植技藝而成為歷代皇朝的貢品。奉新大米外觀呈清白色或精白色,具有光澤,米粒大小均勻,堅實豐滿,米飯清香、微甜、冷後不回生。

2010年12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奉新大米”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奉新大米
  • 產地名稱:江西省宜春市奉新縣
  • 品質特點:米粒均勻,堅實豐滿,米飯清香
  • 地理標誌: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農業部公告第1509號
  • 批准時間:2010年12月15日
產品特點,外在感官,內在品質,等級分類,產地環境,土壤地貌,水文情況,氣候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

產品特點

外在感官

奉新大米外觀呈清白色或精白色,具有光澤,呈透明或半透明狀,米粒大小均勻,堅實豐滿,粒面光滑、完整,很少有碎米、爆腰、腹白,無蟲,不含雜質;加水煮沸後味佳、有清香、微甜、無任何異味,米飯冷後不回生。
奉新大米奉新大米

內在品質

奉新大米米粒呈半透明狀,堊白粒率6—13%,堊白度4—7%,直鏈澱粉含量15—17%,膠稠度70—100毫米,粒長6—8毫米,粒型長寬比3—3.6,蛋白質含量6.1—7.5%。
奉新大米與普通大米生產工藝對比表
生產工藝
奉新大米
普通大米
收割方式
採用人工收割,分品種單房單曬,現割現脫粒現曬
人工或機械收割
曬穀方式
採用竹曬墊曬穀
在水泥曬場或公路上曬穀
收儲方式
分品種單獨儲藏,儲藏工具為籮筐、竹籮屯、木桶等
品種混雜收儲

等級分類

奉新大米分為三個等級,無公害農產品大米,A級綠色食品大米、有機食品大米。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江西省宜春市奉新縣水稻土是紫紅色泥頁岩母質發育的土壤,pH值在5.5—6.5之間,土壤養分狀況有機質中等偏高,全氮比較豐富,鹼解氮偏高,速效磷含量中等,速效鉀含量偏低,屬半山區半丘陵地貌,呈“七山半水二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的布局。

水文情況

奉新縣境內河網密布,河流以貫穿縣中心的南潦河和東北隅的北潦河為主,呈羽狀覆蓋,同為九嶺山水系,自西向東橫貫境內,全縣境內擁有大中小型水庫122座,山塘399座,引水工程286座,提水工程66座,灌溉齊全,布局合理,有效灌溉面積達31萬畝,旱澇保收面積達25萬畝。

氣候情況

奉新縣氣候條件適宜,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全年日平均氣溫達17.5℃,10℃以上有效積溫達5330℃,無霜期長達260天;年平降水量達1600—1900毫米。優越的地理氣候條件,適宜的土壤和降水,為水稻產業發展提供了理想的自然環境。
奉新大米奉新大米

歷史淵源

奉新縣是一個傳統農業縣,奉新大米生產歷史悠久,素以“貢米產地”、“優質米之鄉”而聞名,是明代著名科學家宋應星的故鄉。
奉新大米早在《宋史》和《天工開物》中就有記載,有上千年的歷史。
據《奉新縣誌》記載,明朝時奉新柳條紅米就進貢到朝廷,成為朝廷御用大米。
建國初期,國務院曾下專文收購奉新紅米。
2017年,奉新縣萬畝連片水稻高產區被定為全國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區,先後投入5000萬元,建成基地面積2.7萬平方米,配置服務萬畝以上的耕、種、收農業機械。實現水稻生產的耕作、插秧、植保、收割和烘乾等環節全程機械化,並輻射周邊村近3萬畝水稻田。
2018年,江西省農業廳、財政廳《關於批准開展江西省2018年稻米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的通知》公布了通過評審的7個稻米區域公用品牌和2個綠色特色品牌,奉新縣申報的“奉新大米”獲稻米區域公用品牌第五名,省財政將安排稻米區域品牌建設資金2500萬元,原則上將連續支持三年。

生產情況

2016年,奉新縣建成有機水稻種植基地3萬畝,奉新大米銷往北京、上海、廈門等全國30多個大中城市,銷售量和市場占有率均排同行業前三。
2017年,奉新縣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年產奉新大米達40萬噸,建成自主種植基地6個,有機水稻種植基地2個。
2018年,奉新縣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水稻)標準化生產基地面積達30萬畝。

產品榮譽

奉新縣是南方稻區第一個獲得AA級綠色食品(大米)標誌和有機食品(大米)標誌的縣,是全國首批綠色食品原料(水稻)標準化生產基地縣及全國綠色農業示範縣,同時還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和全國第一批、第二批商品糧基地縣。
2010年12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奉新大米”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016年,奉新“天工”大米獲十四屆中國國際糧油產品交易會金獎。
2018年,奉新“天工”大米獲十六屆中國國際糧油產品交易會金獎。
奉新大米奉新大米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奉新大米種植區域具體地理位置東與安義交界,南與高安接壤,西與宜豐、修水毗鄰,北與靖安相連。地理坐標為東經114°45′—115°33′,北緯28°34′—28°52′,南北寬約32.3千米,東西長約78.3千米。總面積為1644.87平方千米,所轄範圍為赤岸鎮、赤田鎮、宋埠鎮、乾洲鎮、澡下鎮、會埠鎮、羅市鎮、上富鎮、馮川鎮、澡溪鄉、仰山鄉、甘坊鎮、柳溪鄉、石溪辦事處、百丈山風景名勝區、乾墾場、東墾場、農牧場,共18個鄉鎮場。

質量技術要求

(1)生產地選擇:
(1.1)生產地的環境應符合NT/T391的要求。
(1.2)稻田地勢應相對平坦、肥力中等以上,排灌方便、旱澇保收、不易受水旱災害,集中連片,且遠離廠礦、公路、鐵路。
(2)品種選擇:
(2.1)選用抗病、抗蟲、抗倒伏、產量高或增產潛力大,且通過國家或省級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品種,並在當地示範成功。禁止使用轉基因品種。
(2.2)品種的米質要優,應達到GB/T17891中三級米標準以上。
(2.3)品種的綜合抗性好,特別是對當地易發的主要病蟲害的抗性強。
(2.4)種子質量應符合GB4404.1的要求。
(3)育秧技術:
(3.1)曬種:播種前種子翻曬二天。促進種子活性,殺滅表面病菌,提高發芽率。
(3.2)浸種方法:採用石灰水間歇浸種:早稻種子用清水預浸12小時,濾水12小時,用1%石灰水浸12小時後,用清水洗淨種子,再用清水浸12小時,然後催芽到破胸後進行播種。一晚、二晚稻種子則用石灰水間歇浸種,時間為36小時,然後用清水洗淨,不用催芽,直接播谷。提倡用生物種衣劑包衣。或採用先安浸種:用2000—3000倍先安溶液浸種1—2天,洗淨後再播種。
(4)播種:
(4.1)播種期:看品種生育期確定,早稻一般在3月下旬播種;中稻一般在5月中下旬播種,晚稻安排在6月中下旬播種。
(5)育秧:
(5.1)育秧方式:雙季早稻和一季稻一般採用塑盤育秧,雙季晚稻一般採用濕潤育秧。
(5.2)整地:冬前翻耕,春後乾耕乾耙,帶水整平,做成濕潤通氣秧田。按畦長12—15米、畦面寬1.3米、畦溝寬0.3米、溝深0.15米進行開溝作畦。用畦溝糊泥作營養土。糊泥裝入盤後,待泥漿沉實一天再播種。秧盤橫擺每排2片,豎擺每排4片。秧盤之間要靠緊,秧盤缽體要入泥。
(5.3)播種量:每畝大田雜交稻用種量為:雙季早稻1.5—2.0千克,一季稻和雙季晚稻1.0—1.5千克;常規稻為:雙季早稻3.0—5.0千克,一季稻和雙季晚稻2.5—4.0千克。秧田面積濕潤育秧的秧本田比為1:8。塑盤育秧用434孔規格秧盤,每畝用65—80片。
(5.4)落谷:秧盤填滿糊泥後將盤面泥土刮平,落谷,播後進行壓種。
(5.5)塑盤育秧移栽期:秧齡控制在20—25天,葉齡一般在4葉1心左右。
(5.6)秧田管理
選擇土壤肥沃、排灌方便、病蟲危害輕的田地做秧田,施肥以有機肥為主作基肥,少施或不施追肥,一般每畝秧田施足腐熟的農家肥或綠肥1000—1500千克作基肥,其它肥料施用應符合NY/T394的要求。秧田病蟲草等有害生物的防治應堅持預防為主,農業、生物、物理技術綜合防治的原則,萬不得已要用化學防治的時候,應符合NY/T393的要求。其它管理措施參考不同育秧方式的要求進行。
(6)大田栽培技術
(6.1)移(拋)栽期
雙季早稻當日平均溫度穩定通過15℃時,葉齡達到3.5—4.0時就可移(拋)栽,一季稻當葉齡達到3.5—4.0時移(拋)栽,雙季晚稻在前茬收穫後立即移栽。
(6.2)移(拋)栽密度
一般每畝雙季早稻插足2.0—2.2萬蔸,每蔸雜交稻插2粒穀苗,常規早稻插4—5粒穀苗;一季稻插足1.4—1.6萬蔸,雜交稻每蔸插1—2粒穀苗,常規稻每蔸2—4粒穀苗;二季晚稻插足1.8—2.2萬蔸,雜交稻每蔸插2粒穀苗,常規稻每蔸插3—4粒穀苗。拋栽稻的基本苗一般與移栽的稻田一樣或多5%左右。
(6.3)移(拋)栽質量
為了使水稻早紮根早返青,要提高移(拋)栽質量,要求薄水移(拋)栽,要求淺栽、勻栽,大風大雨天不栽禾,並且二晚晴天應在下午4點鐘後栽禾。
(6.4)大田施肥技術
(6.4.1)施肥的一般原則
(6.4.2)提倡測土配方施肥,實施平衡施肥,氮:磷:鉀(N:P2O5:K2O)一般為1:0.5:1。堅持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的原則,要求有機氮占總施氮量的50%以上。
(6.4.3)肥料的施用應符合NY/T394規定。
(6.4.4)禁止使用未經國家或省級農業部門登記的化學肥料和生物肥料。
(6.4.5)禁止使用重金屬超標的肥料(有機肥料及礦質肥料等)。
(6.4.6)施肥量與施肥方法:每畝大田每季早、晚稻施氮(N)7—11千克、磷(P2O5)3.5—5.5千克、鉀(K2O)7—11千克,一季稻每畝施氮(N)12—14千克、磷(P2O5)6—7千克、鉀(K2O)12—14千克,並皆施硫酸鋅1—2千克。
(6.4.7)施肥方法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結合根外追肥。基肥可將全部肥料一次性全層深施,也可留總用肥量20%左右的單質氮肥和鉀肥作為追肥,在栽(拋)後5—7天和孕穗期分次施用,抽穗後每畝大田用200克磷酸二氫鉀對水50千克進行根外追肥1—2次。
(6.5)大田灌溉技術
移(拋)栽期保持薄水,紮根返青後堅持淺水勤灌,當苗數達到計畫穗數的90%或沒夠苗但已到有效分櫱末期時開始曬田,採取多次輕曬,以控制無效分櫱,促進根系下扎生長和壯稈健株,穗分化後復水,保持田間有淺水打苞、抽穗,齊穗後乾濕壯籽,收穫5—7天前斷水。
(6.6)病蟲草鼠等有害生物防治
(6.6.1)防治的一般原則
(6.6.1.1)堅持“以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從保持農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出發,套用綜合措施控制有害生物的發生。優先採用農業措施、生物措施、物理措施,在上述措施不滿足植保工作需要的情況下,才採用化學措施。
(6.6.1.2)化學防治的藥劑應符合NY/T393的要求,嚴格控制施用量和安全間隔期。
(6.6.1.3)合理混用、輪換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機制或具有負互動抗性的藥劑,克服或推遲病蟲害抗藥性的產生和發展。
(6.6.2)農業防治
選用抗病蟲能力強的品種,並定期輪換,保持品種的抗性;灌水滅蛹,清明前灌水10厘米以上,保持2—3天,滅殺螟蟲的蛹;打撈菌核,減少紋枯病病源菌;合理輪作換茬,降低病蟲源基數;提倡健身栽培,增強抗病蟲能力。
(6.6.3)生物防治
保護和放養青蛙、蜘蛛等稻田天敵,利用天敵控制有害生物的發生;提倡採用稻鴨共棲治蟲滅草、養貓治鼠、稻田養萍(魚)肥田抑草。
(6.6.4)物理防治
提倡利用黃色粘蟲板誘殺稻飛虱和稻薊馬;每1公頃安裝一盞25瓦的黑光燈或每4公頃安裝一盞震頻式殺蟲燈,誘殺鱗翅目、同翅目害蟲的成蟲,降低害蟲產卵量;每畝布放5個鼠夾,防治鼠害。
(6.6.5)化學防治
在採用5.7.2—5.7.4的防治措施不能達到要求時,可採用下列化學防治措施,為保證達到綠色食品要求,化學防治應優先採用生物農藥,化學農藥的使用應嚴格執行NY/T393的規定。
(6.6.5.1)移栽田提倡人工耘禾除草,在栽後6—7天進行第一耘,間隔7—10天后進行輕度第二耘;拋栽、直播田及勞力不足不能搞人工耘禾的移栽田可採用化學除草,移(拋)栽田,在栽後5—7天,畝用35%丁苄可濕性粉劑80克與第一次追施的肥料混勻後撒施,也可用藥土法撒施;直播田、秧田,在禾苗二葉一心期排乾田間水,畝用28%田青(二氯喹林酸+苄密磺隆)除草劑40克兌水30千克噴霧,24—48小時後復水。
(6.6.5.2)螟蟲(二、三化螟、大螟)和稻縱卷葉螟若超過防治標準,根據蟲情預報,掌握在螟卵孵化初盛期,每畝可用千勝乳劑200毫升或5%銳勁特懸浮劑40毫升,或用18%的殺蟲雙水劑400—500克,對水50千克噴霧;每百蔸禾有稻飛虱1500頭以上時,每畝可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20克對水60千克噴霧。
(6.6.5.3)稻瘟病在發病初期見病斑時,每畝用70%三環唑可濕性粉劑20—30克對水40—50千克噴霧;紋枯病和稻曲病發生初期每畝用5%井崗黴素水劑200—250毫升,對水50千克噴霧;白葉枯病和細條病可在發病初期用77%的氫氧化銅(又名可殺得)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
(7)收穫與儲運
(7.1)成熟期要搶晴收穫,並單收、單曬、單儲。
(7.2)收穫時要用木製的脫粒器械脫粒,嚴禁鋪在地面上碾壓脫粒。
(7.3)曬穀一律用竹曬墊,禁止在瀝青或水泥地面上或黃泥砂地面上曬穀,防止污染。
(7.4)應在避光、常溫、乾燥有防潮設施的地方貯藏,貯藏設施應清潔、乾燥、通風、無蟲害和鼠害;可在貯藏倉布放鼠夾防治鼠害,並安裝黑光燈誘殺害蟲,嚴禁使用化學農藥消毒。
(7.5)要用竹木製品或棉麻製品裝放,運輸工具應清潔、乾燥,嚴禁與有毒、有害、有腐蝕性、有異味的物品混運。
(7.6)“奉新大米”水稻生產的副產品主要有秸稈、龔糠、米皮糠等,應綜合開發合理利用,提倡秸稈還田或餵獸,壟糠和米皮糠應加工作飼料,禁止將副產品焚燒、胡亂堆放、丟棄和污染環境。
(7.7)農事記載:生產者要對農事活動進行記載。包括所有農時操作記錄;農藥使用記錄。檔案應完整、真實,並按作物分別記錄使用的農藥名稱,包括通用名和商品名、登記證號、劑型、防治對象、時間、施用量、次數、安全間隔期;肥料使用記錄檔案應完整、真實,內容包括肥料名稱、登記證號、類型、施用量、施用方法、次數等;及時做好各類農時操作記錄、產量記錄和產品銷售記錄;記錄需妥善保存1年,以利可追溯性檢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