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詩為何思澄奉和湘東王(即後來的梁元帝)的詩作。這一傳統題材的擬作者,歷來多以團扇為中心象徵物,抒寫女主人公秋扇見捐的命運,表現手法往往雷同,新意苦少。何思澄的這首和作,則不僅表現角度上標新立異,所詠主人公的感受亦顯得獨特且深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奉和湘東王教班婕妤
- 創作年代:南朝梁
- 作品出處:玉台新詠
- 文學體裁:五言古風
- 作者:何思澄
作品全文,註解,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全文
寂寂長信晚,雀聲喧洞房。
蜘蛛網高閣,駁蘚被長廊。
虛殿簾帷靜,閒階花蕊香。
悠悠視日暮,還復拂空床。
註解
寂寂:寂靜無聲貌。孤單;冷落。
長信:長信宮,漢宮名。漢太皇太后所居。因為太皇太后的代稱。《三輔黃圖·漢宮》:“長信宮,漢太后常居之……後宮在西,秋之象也。秋主信,故宮殿皆以長信、長秋為名。”
洞房:幽深的內室。多指臥室、閨房。特指新婚夫婦的臥室。
踟躕:猶蜘蛛。徘徊不前貌;緩行貌。猶豫;遲疑。逗留;歇息。須臾;瞬間。
高閣:高大的樓閣。
駁蘚:顏色斑駁的苔蘚。
被:覆蓋。披。
虛殿:空虛的宮殿。
簾幃:門帘和帷幔。
閒階:空閒的台階。
悠悠:遼闊無際;遙遠。連綿不盡貌。思念貌;憂思貌。
還復:歸還再。返回,復歸。
拂:拭,撣去。
作品賞析
班婕妤的青春,是在冷宮幽居之中消磨殆盡在,“奉供養於東宮兮,托長信之末流。共灑掃於帷幄兮,永終死以為期”(《自悼賦》)。何思澄這首詩的畫面,攝取的則是她一生中的一夕,表現那“最難消遣是昏黃”的特定感受,結構上既顯得不落俗套。
詩從“寂寂”開始,到悠悠結束,長信宮的傍晚,籠罩著寂靜冷落的氛圍。作者並不是一味孤立靜止的寫“靜”,他以聲襯靜,用“雀聲喧洞房”(洞房,此指深邃的內室)一句,形成加倍的反襯。歸雀爭棲的喧鬧,把靜靜的氛圍打破了亦加深了。宮中有雀群,則此宮之冷落可想而知,班婕妤聞得雀聲,已是不勝自傷了;然而這群雀卻又不知人意,還在聲聲聒噪,充滿生之歡樂,這就更令她情難以堪了。三、四句,由“鬧”又轉向“寂”。用高閣、長廊,本是豪華宮殿的組成部分,然而它們現在懸掛著密密蛛網,覆蓋著斑駁苔蘚,宏偉壯麗化作了空曠陰森,這環境帶給人的氣氛又該是何等荒涼抑鬱!五、六句,再用荒寂盪開一筆,閒中取靜,似揚實抑。“虛殿簾帷靜,閒階花蕊香”,這裡“閒”與“虛”織成一片,“閒”中滲透著極度的空漠、惆悵與百無聊賴。樓台高閣,簾幕低垂,淡淡花香,濃濃暮色,風不定,人初靜,到明日呢,落紅應當滿徑了。一聯寫足了閒居的寂寞。直到結尾兩句,詩篇才出現了主人公,“悠悠視日暮,還復拂空床。”她默默地轉過身來,下意識地漫拂空床,度日如年的冷宮生涯,又打法過去了一個寂寞黃昏......
此詩沒有過分突出班婕妤失寵之後,傷心哀怨的可憐意態,只以映襯烘托之筆,含蓄表現她了無言無望的空虛與苦悶。“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為讀者留下更多的想像與思考的餘地。恰是藉助這種避實就虛的寫法,才能將有力的筆觸伸展至人物內心的更深層次。莊子形容庖丁解牛所謂“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刀必有餘地”,大概也就是這個道理。
作者簡介
何思澄[約公元四八一年至五三四年間在世],字元靜,東海郯人。父敬叔,齊征東錄事參軍、餘杭令。思澄少勤學,工文辭。起家為南康王侍郎,累遷安成王左常侍,兼太學博士,平南安成王行參軍,兼記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