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地理:教科書上未必有

奇趣地理:教科書上未必有

《奇趣地理:教科書上未必有》主要內容:打開世界地圖,我們會發現,在太平洋的中間,有一條大致與東經180度線重全的線,上標“國際日期變更線”或“日界線”。這就是東半球和西半球的分界線。為什麼需要這么一條線呢?說來話長。話說1519年,麥哲倫受西班牙國王的委派,率領一個龐大的船隊進行環球探險,經過三年的時間,終於在1522年9月回到西班牙。

基本介紹

  • 書名:奇趣地理:教科書上未必有
  •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 頁數:188頁
  • 開本:32
  • 品牌:北京人民東方
  • 作者:黃儒經 吳曉蘭
  • 出版日期:2008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6029988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奇趣地理:教科書上未必有》由東方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日界線的趣事
日曆上空白的日子
地球的傷疤
奇特的雅丹地貌
絢麗的極光
世界上的極
奇特的沙漠
神秘的死谷
恐怖的魔鬼三角
壯觀的錢塘潮
一天三次日出日落的地方
奇怪的南極洲不凍湖
奇特的萬年冰洞
奇妙的坡地逆溫現象
奇趣倒淌河
小行星會撞地球嗎?
奇怪的山區焚風
山谷風是怎樣形成的
海陸風的成因
貿易風、馬緯度和咆哮西風帶
可怕的風暴
海的大家庭
海洋中的奇景大觀
奇怪的海島
神秘的無底洞
能“粘”船的海水
神秘的海底黑煙囪
浩蕩的洋流
世界著名的洋流
洋流改變世界
不死的死海
神奇的裏海
奇特的懸湖洪澤湖
神奇的貝加爾湖
美麗而神奇的南美第一大湖
奇湖大觀
奇特國家趣聞
赤道國為什麼不熱
不冷的“寒冷國”
冰與火的世界——冰島

文摘

日界線的趣事
打開世界地圖,我們就會發現,在太平洋的中間,有一條大致與東經180°線(也就是西經180°線)重合的線,上標“國際日期變更線”或“日界線”。這就是東半球和西半球的時間分界線。
為什麼需要這么一條線呢?
說來話長。
話說1519年,麥哲倫受西班牙國王的委派,率領一個龐大的船隊進行環球探險,經過三年的時間,終於在1522年9月回到西班牙。他們剛踏上西班牙的土地,就被一個奇怪的現象弄糊塗了:他們的航行日誌上明明記著這一天是9月5日,而當地的時間卻是9月6日。他們過“丟了”一天!
這個謎終於被後人解開了,原來地球存在著一天的“日差”。地球是個球體,各地見著太陽的時刻並不同步,用同一個時間標準體系(比如說通常用的國際標準格林尼治時間)來說,東邊總比西邊見到得早;每往東15個經度,時間就早1個小時。反過來說,從東向西,每越過15°經度,就要晚1小時。當環繞地球一周跨越360°再回到原來的地方的時候,便晚了24小時,也就是整整晚了一天。而麥哲倫船隊從西往東航行,是追趕著太陽走,當他們再回到原來的地方的時候,就在不知不覺中“丟掉”了一天。
關於這“丟掉”或“多出”的一天,還有一個這樣的故事:
著名的法國科普作家儒勒·凡爾納曾寫過一本著名的科普小說《環遊地球八十天》,裡面描述了這樣的故事:冒險家福格先生與朋友打賭說他將在80天內完成環球旅行,賭注為兩萬英鎊,規定12月21日晚上8時45分為最後期限,如果福格先生不能按時回來,就要輸賭。
立完字據,福格先生立即帶上僕人開始了他的環球旅行,他們從倫敦往東,一路上乘火車、搭輪船、坐馬車、騎大象,甚至徒步走,經過巴黎、蘇伊士、孟買、新加坡、香港、橫濱、舊金山、紐約,最後再搭乘輪船橫渡大西洋回到英國,緊趕慢趕,當火車回到倫敦時,正好是第80天,但他們回到打賭的地方時,時間已經是晚上的8點50分。正當主僕兩人大感懊喪、準備交出兩萬賭金之時,那位朋友卻驚奇地對他們說:“哎呀,我的兄弟,你真是英雄,不僅說到做到,還提前一天回來了。”
兩邊的人都感到迷惑了。這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福格先生旅行的方向與地球自轉的方向相同,他繞一圈回到原來的地方時,剛好追了太陽一圈,多出了一天的時間。
這么說吧:假如你在太陽升起的·時候(比如說早上6點)從經度180°線的西側以每小時15個經度的速度向西旅行,那么你與太陽是同步的,即你每時每刻都處在太陽剛升起的時刻。這樣,你繞地球一圈回到經度180°線的東側時,仍然是當地時間的6點。而在其西側,已經是第二天的6點,已經過了一天。這樣,經度180°線的東西側就存在了一天的誤差。
後來人們都明白了這個道理。
但緊接著,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當年,英國移民向西經過大西洋到達美洲大陸的時候,俄國人也越過白令海峽向東到達了阿拉斯加,阿拉斯加就在加拿大的北邊。可當這兩撥人遇到一起的時候,卻常為時間問題發生爭吵:俄國人說是星期日的時候,英國人卻說是星期六;而英國人說是星期日的時候,俄國人又說是星期一。
原來,當他們到達美洲大陸的時候,卻還沿用英國或俄國的時間,而英國時間與俄國東部時間差了差不多一天的時間。
為了不把日子搞糊塗,地球上需要規定一個一天開始的地點。在1884年,國際上規定了把180°經線作為國際日期變更線,這條線又叫日界線。
緊靠這條線兩側的地方,時刻是一樣的,但日期卻相差1天:當西側進入到2日零時的時候,東側還是1日零時。
所以,當輪船從東往西越過日界線的時候,要在一天裡撕掉兩頁日曆;而從西往東越過日界線,就要再過一天才能撕那張日曆。比如說,從我國開往美國的輪船,如果正好在過新年這天通過日界線,那么第二天就要再過一次新年;而從美國開回的輪船,如果在12月31日這天越過日界線的話,第二天,就是新一年的1月2日,結果就會把新年給過“丟”了。
實際上,日界線在白令海峽和南太平洋地區並不完全在180°經線上,而有所曲折,這是為了躲過這裡的陸地,以使這些有人居住的地方不致出現兩個日期。
但不管怎么小心地折,還總免不了這樣的事情出現。大洋洲的吉里巴斯就是一個地跨日界線兩側的島國,它的獨立日是7月12日,這是按首都塔拉瓦時間定的,但塔拉瓦在日界線的西邊;所以,這個國家在日界線以東的人,卻總是每年的7月11日慶祝獨立日。更讓人緊張的是,在這個國家,遇有宴會或約會,必須說明是西區還是東區的日期,否則就會鬧出笑話來。不過,現在這樣的事已經不存在了,1995年,經過申請,日界線已經被東移到該國的加羅林島外,這就避免了一國兩日的情況的再出現。
關於日界線的趣事,還有一大摞。
斐濟的塔韋烏尼島也是一個地跨日界線兩側的地方。島上有個商人,他的商店正好跨在日界線上,為了多賺錢,他巧妙地避開禮拜天不許營業的規定,在店兩側各開了一個門,逢星期六,開西門營業,星期天則開東門。
從前,在日界線附近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某一年,有一艘客輪從西太平洋向東航行。航行途中海上起了大風,船體劇烈搖晃。這時,一位孕婦耐不住輪船的顛簸而臨產了。她先生下一個女嬰,5分鐘後船自西向東越過日界線,她又生下一個女嬰。結果,一對孿生姐妹先後降生,後出生的妹妹卻比先出生的姐姐大一天。這種罕見的情況,也只有在日界線兩側才會發生。
日曆上空白的日子每一天都可以在日曆上找到,這是我們都知道的常識。
但這也不盡然,歷史上真的有那么幾天時間,在日曆上卻找不到其蹤影。
這是怎么回事呢?
要說清這個問題,先要講一講日曆是怎么來的。
在我們中國,有兩種曆法,一種是公曆,一種是農曆。公曆是以太陽的回歸周期為一年、將每年劃分為十二個月而成的曆法體系;農曆是以月球的回歸周期為一個月、同時兼顧太陽回歸周期、以太陽回歸周期為一年的曆法體系。而在西方,只有公曆的曆法。
公曆也叫羅馬曆。最早的羅馬曆法在公元前535年誕生,那時候,一年有10個月共304天,以現在的3月份為年初。後來,又逐漸加入1月和2月,使每一年的長度逐漸與太陽的回歸周期同步。
公元前46年,古羅馬皇帝儒略·愷撒增加了80天,使一年達445天,意圖讓日曆與季節同步,史稱“秩序混亂之年”。
但雖然如此,曆法上的“年”與實際的“年”(即太陽回歸年)仍不能完全同步。為了修正這個誤差。公元前45年,愷撒頒布了新的曆法,規定365天作為一年,單月為大月31天,雙月為小月30天,2月有29天,4年為一閏。這是因為太陽曆(地球回歸周期)為365天6小時,而新曆法每年為365天,所以,需要將每第4年定為366天,這樣才能補償這6小時(4×6=24小時剛好一天)。愷撒還規定,每年的元旦為1月1日。
這種曆法被稱為“儒略曆”(Juliancalendar)或“愷撒歷”。為什麼二月份只有29天呢?因為當時羅馬帝國的死刑罪犯都在二月份處決,因此人們就把二月叫做“凶月”,都希望它越短越好,所以就從這個月裡減去一天。這樣,剛好使每年的天數與回歸年的天數相同。
但令人遺憾的是,由於不了解曆法的實質,頒發曆書的祭司們,竟誤將曆法上規定的“每隔三年置閏”(意即每四年置閏,所謂的閏就是給這一年多加一天)誤解為“每三年置一閏”。從公元前45年至公元前9年,這之間本應設定10個閏年,卻設定了13個閏年,也就是說多設了三天。公元前9年,人們才發現這一差錯。這時是愷撒的外甥奧古斯都執掌政權,他糾正了這個錯誤,下令改到次年(公元前8年)才置閏年。為了去掉著多閏的3年,奧古斯都又下令停閏3年,即以公元前5年、公元前1年、公元4年仍為平年,以後才恢復了每4年一閏的規定。奧古斯都為了宣揚這一功勞,仿效儒略·愷撒的做法,下令把自己出生的8月增加一天為31天,並將之改稱為奧古斯都月。8月後的大,小月份都翻轉過來了,9月為30天,10月為31天,11月為30天,12月為3l天。但這樣一來,一年又多出了一天,於是就從二月份29天裡再減去一天,二月份只剩下28天了。這種曆法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雖然有了四年一閏,但儒略曆的一年與實際的回歸年的周期仍有一些誤差。回歸年的周期是365.2425天,儒略曆一年的平均長度為365.25日,比回歸年長了11分14秒。這樣,至十六世紀末,已經積累了大約10天的誤差,具體說來就是:春分日由3月21日提早到3月11日。於是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GregoriusⅩⅢ)就於1582年10月4日下令將次日(即儒略曆10月5日)定為lO月15日,把春分日恢復到3月21日。這樣,1582年的10月5日-14日這十天就成了“不存在”的日子,變為歷史的空白。
同時,格里高利又對“儒略曆”進行了修改,規定被4整除的年為閏年,但逢百之年只有能被400除盡才能是閏年。這就是使用至今的“格里曆”(Gregoriancalendar)。這樣,歷年與回歸年更接近了,所以為全世界所接受,成為通用的公曆。
有意思的是,在世界不同的地方,這種“日曆上空白的日子”卻落在不同的時期。這主要是與當地的宗教信仰有關。
西方有兩大主要宗教:天主教和東正教,它們都源於基督教,而基督教又源於猶太教,以《舊約全書》(承繼自猶太教的經典)和《新約全書》為聖經,信仰上帝,認為上帝之子耶穌基督降世成人,救贖人類。基督教把耶穌出生的那一年定為公元元年,把耶穌的誕生日:12月25日定為聖誕節。
公元四世紀,基督教被定為羅馬國教。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在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和西羅馬帝國首都羅馬形成了基督教的兩大中心。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以羅馬為中心又成立了羅馬教皇國。1054年,基督教正式分裂為東正教和天主教兩個教派。
而在天主教區,(天主教後來又分化出新教這個新教派。)隨著天主教的衰落,經過16世紀上半期“宗教改革”運動,產生了新的教派:新教與羅馬教廷對抗。
1582年10月4日,羅馬天主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下令改用新曆,造成了前述的10天的歷史空白。但主要分布在歐洲東部的東正教卻拒絕接受天主教皇的新曆,一直沿用“儒略曆”。
1582年,儒略曆與格里曆就相差了10天,而400多年後的今天,又累積多出了3天誤差。雖然東正教教歷不存在空白日,但它的聖誕節卻落在另外的日子裡了(當然在它的曆法里仍然是12月25日):世界上大多數地方都在公曆12月25日過聖誕節,但東正教地區卻在公曆的1月7日過,兩者相差13天左右。
新教的統治者剛開始時也不理睬教皇制定的新曆法,直到很久以後,才逐漸接受新曆,於是就出現了不同的日曆空白日。比如說,英國及其殖民地(包括今日的美國)在1752年9月才採用新曆:1752年9月2日後面跟著的就是9月14日,9月3日-13日就成為英國及其殖民地的“日曆空白日”。
直到1698年,德國和荷蘭才改用格里高利曆法。俄羅斯、希臘等東正教國家於1918年採用新曆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細查一下,看看這些國家的日曆空白日都具體落在哪幾天裡。
我們要說的是,我們中國從1949年起才開始使用新曆:公曆,如果按照前面的算法,在1949年10月1日之前,都應該是日曆空白日,但實際上那些日子並不空白,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有另外的曆法來紀年。從這一點來說,所謂的“日曆空白日”只是相對於某種曆法而言罷了。
還有一點要說的是,儘管有閏年,格里高利曆法還要比地球公轉周期長了一些,大約過3300年又會多出一天,到時候不知道怎么去閏呢。
地球的傷疤:東非大裂谷
“東非大裂谷”,亦稱“東非大峽谷”或“東非大地溝”,是一條可以從飛機上明顯看得見的斷痕。它雖然沒有陰森、恐怖的深澗,但確實可以看出它是一條斷裂帶。從衛星照片上看去,猶如一道巨大的傷疤,從東非大地上划過。
東非大裂谷位於非洲東部,南起贊比西河的下游谷地,向北延伸到馬拉威湖北部,並在此分為東西兩條。東面的一條是主裂谷,它沿維多利亞湖東側北上,穿越坦尚尼亞中部的埃亞西湖、納特龍湖等,經肯亞北部的圖爾卡納湖以及衣索比亞高原中部的阿巴亞湖、茲懷湖等,繼續向北直抵紅海和亞丁灣,再由紅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達約旦谷地,全長6000多公里。這裡的裂谷頻寬度較大,谷底大多比較平坦。裂谷兩側是陡峭的斷崖,谷底與斷崖頂部的落差從幾百米到2000米不等。西面的一條分支沿著吉力馬札羅山雪峰,經坦噶尼喀湖、基伍湖、愛德華湖、艾爾伯特湖等一直到蘇丹境內的白尼羅河,全長1700多公里。這一支的谷底則有呈串珠狀的湖泊約30多個。這些湖泊多狹長水深,其中坦噶尼喀湖南北長670千米,東西寬僅40千米~80千米,是世界上最狹長的湖泊,平均水深達1130米,僅次於北亞的貝加爾湖,為世界第二深湖。由於這條大裂谷在地理上已經實際超過東非的範圍,一直延伸到死海地區,因此也有人將其稱為“非洲:阿拉伯裂谷系統”。
大裂谷寬約幾十至200公里,深達1000至2000米,谷壁如刀削斧劈一般。這條長度相當於地球周長1/6的大裂谷,氣勢宏偉,景象壯觀,是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帶。
東非大裂谷穿越的地方是全非洲最高的地帶,屬所謂的東非裂谷高原區,非洲的幾座海拔在4500米以上的高峰,全部分布在這個自然區內,其中有著名的吉力馬札羅山、肯亞山、埃爾貢山等。
既是裂谷,很多人可能就想像出這樣的畫面:那裡一定是一條狹長、黑暗、陰森、恐怖的斷澗,其間荒草漫漫,怪石嶙峋,渺無人煙。其實不然,裂谷展現在你面前的,完全是另一番影象:除了遠處的陡崖外,裂谷里的景致與其他的山地並沒有不同的地方。相反,裂谷底部,平平整整,坦坦蕩蕩,牧草豐美,林木蔥蘢,生機盎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