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最小的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嗎?
昨天上午,南京高淳區椏溪鎮椏溪村中村一位居民,向記者展示了一張清代地契,裡面對土地的描述竟然十分精確。
這張代代相傳的地契上,除了畝和毫釐等我們耳熟能詳的單位,還出現了有“絲”和“忽”。相關歷史資料顯示,清代及以前,有關長度及重量的記錄,竟然精確到了百萬億分之一。專家表示,這些“超細微”單位最早始於漢代,於細到百萬億分之一是因為古人沒有有效數字的概念。
百年收藏,千年探秘,
百年收藏
高淳發現清代地契
藏在梁下保存至今
70歲的史先生,是土生土長的南京高淳椏溪村中村人,正是他收藏了這些地契。
見到記者,史先生小心翼翼地從木箱裡拿出個紙包。打開紙包,是10多張發黃破舊的地契。仔細看,除了一部分因為保存原因出現些許破損,大部分完好。
史先生表示,由於這些地契用的都是比較好的宣紙,這才能保存到今天。記者了解到,如果從立地契的年代算起,這些地契已經有百餘年的歷史了。這些地契里,最早的可追溯到清光緒十一年,距現今有近130年了。
史先生說,這些地契反映了爺爺那一輩人家庭生活的歷史。爺爺去世後,父親便將這些地契保存下來,並傳給了自己。據史先生回憶,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告訴他,祖輩們通過辛苦勞作,攢錢買田買地,在當地也是小有名氣的富戶。
史先生18歲的時候,父親臨終前將這些地契交到他手中,並交待要好好保存,將來也要傳給下一代,主要是讓後代更加了解祖輩辛苦打拚才能擁有田地的歷史,也好讓後代知道創業之艱。
史先生稱,這些地契在自己手裡已經保存了52年,以前家裡住的是草房,因怕被雨淋濕地契,他特地用油皮紙緊密包裹起來,並吊在屋樑下,即便有雨淋一點,也被屋樑擋住了。後來搬到樓房裡住,他又把地契藏到木箱裡,輕易不示人觀看。
史先生表示,自己有兩個兒子兩個女兒,這些地契是祖上傳下來的寶貝,他打算交由兒女們保存,以後也像父親交待的一樣,代代相傳下去。
千年探秘
“六毫二絲五忽”的地,到底怎么劃?
記者在史先生收藏的地契上看到,地契最上方印有“清丈執業印單”字樣,並標有良田的圖形面積。此外,毎張右側都印著“欽加同知銜特授溧陽縣正堂曹”,左下角還有戶業史志創的名字,以及模糊的官府紅印章。
其中一張地契上,可以看到清晰的“淸光緒二十七年”字跡,並註明了是史志創與蔣許生雙方買賣田地的契約,田地的面積為“壹畝叄分伍厘陸毫貳絲伍忽”。
據史先生介紹,他們村東有個仁字門村,以前屬溧陽,曾經也劃給高淳,後來又劃歸溧陽。而地契中的史志創,正是他的爺爺,當年他爺爺就住在仁字門,地契中的溧陽縣正堂也是指的溧陽府銜。“這些地契也是當年爺爺與別人買賣田地留下的,經過了當地溧陽府銜的批閱。”史先生說,地契中的釐毫絲忽標得如此詳細,也說明了當時地契買賣顯得公平公正。
南京市計量監督檢測院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一畝三分地”是一句俗語,但也反映在較早的年代裡,田地的單位基本是以畝為單位,下面細到分基本就到位了,再細化到厘,只是字面概念。“像這樣精確的地契實屬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