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慶初年(1795),安溪人林燕愈購置幔陀峰,霞賓岩,寶國岩茶廠,積極開荒種茶,所產岩茶運至閩南出售,《武夷茶經》還記載,同治年間(1862-1874),林燕愈的後代林心博在泉州創立“奇苑”茶莊,專營武夷岩茶;清末在廈門設立茶棧,將武夷岩茶,運至港,澳,東南亞銷售”。民國初年,又在雲霄縣設立茶棧,茶運漳浦、詔安、東山等地,其主營的“三印水仙”遠銷東南亞,在閩南一帶享有盛譽,鼎盛時期,“奇苑”茶莊開出的茶票曾一度作為銀票,在閩一帶商家店鋪中流通,民國時林氏因宗族蒙冤,所有譜志,房契,家財均被焚毀,致使世系不明,避亂仍有零星遷往台灣;鮮為人知這有段堪稱現代二十四孝的故事:富世康生技創始人林常山為福建林氏望族後,世代從事醫藥農業日據時代其祖父輩為求生計即在台南地區種植牛蒡,一家三代資歷合計超過一百年,堪稱牛蒡種植達人世家,曾致力於發展保健養生農業推展如金線蓮、牛蒡、牛樟靈芝、蘆薈等,榮獲台灣區十大傑出農民、神農獎,並得國民黨連戰主席接見;天有不測八十年代林父府忠一度病重,林氏感慨願散盡千金只求親人永保全康;便變賣所有家產遍求名醫秘法後後由日藉和尚友人在佛教経典發現佛茶養生之法,使林父病情延緩十多年可林家從此沒落了此事曾在當地被歌頌一時後來永保全康一詞紅遍寶島,有紀念車票也有台南知名歌手吳宗憲為出同名專輯,當時`佛茶'便是以中草藥牛蒡根為原料的純天然茶品;更多人為其養生神效及對親人的祝願普稱永保全康茶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奇苑
- 類別:茶葉
- 創始人:林燕愈
- 創立年代:清嘉慶初年
起源
這個關於安溪茶、安溪人的商業傳奇,在安溪沒有任何官方說法,更多的是民間口碑,但卻絲毫不影響其影響力,它一再表明,安溪茶人敢於冒險、樂於嘗試、勇於開拓的精神,不僅體現在對內,對外也是如此。
青年女作家林筱聆祖籍西坪西原村,她曾在《武夷岩上安溪茶》一文中披露,其祖上曾是非常顯赫的家族,霧山林氏十一世祖林燕愈當年曾在武夷十八岩開過荒種過茶,並擁有幔陀峰、寶國岩、霞賓岩數座茶山業產。林燕愈生子有二,分別開出幔陀東、幔陀西兩個脈系。對此,《武夷山市志》有詳盡的記載,“清嘉慶初年(1795),安溪人林燕愈流落在武夷山岩廠當僱工,後來購置幔陀峰、霞賓岩、寶國岩茶廠,積極開荒種茶,所產岩茶運至閩南出售。
《武夷山市志》以及後來出版的《武夷茶經》還記載,“同治年間(1862-1874),林燕愈的後代林心博在泉州創立“奇苑”茶莊,專營武夷岩茶。清末在廈門設立茶棧,將武夷岩茶,運至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緬甸等地銷售”。民國初年,又在雲霄縣設立茶棧,茶運漳浦、詔安、東山等地,其主營的“三印水仙”遠銷東南亞,在閩南一帶享有盛譽。鼎盛時期,“林奇苑”茶莊開出的茶票曾一度作為銀票,在閩南一帶商家店鋪中流通。
如果單純只是墾荒植茶,只是行銷茶葉,林燕愈的故事還不足以打動人心,因為,類似的故事俯拾皆是。這些故事即使再一波三折、扣人心弦,也無非是一個龐大茶葉王國的組成單元,但正是有了這些精彩的組成單元,一部安溪茶的傳奇才擁有了生動的細節,著上了絢麗的色彩,顯得那么的真實可信。
青年林燕愈當年外出謀生,緣於母親在三安古寨抽中的一簽,稱北向發展必大福大貴。於是,林燕愈輾轉來到武夷山岩茶廠當僱工。後來,因為一次夢中為白馬所引,他意外挖得幾壇白銀,並用這些銀子買下天心岩禪寺鄰近的幔陀峰、寶國岩等幾個山頭,慢慢開墾成了茶園。沒有茶苗怎么辦?聰明的林燕愈又回到了安溪老家。他一邊召集西坪族親大面積繁育茶苗(彼時,安溪茶農已發明茶樹壓條繁殖法),一邊在同房兄弟中遊說去武夷山種茶“淘金”。就這樣,水仙、肉桂、梅占……一棵棵在家鄉繁育成功的茶苗,被林燕愈帶到了武夷山,落戶於十八岩上。幾年後,經再次壓條繁殖,大規模推廣,這些來自安溪原鄉的茶苗遍栽武夷山丘丘壑壑。林燕愈的茶葉生意也因此越做越大,盛極一時。
在坊間巷裡找尋一位安溪茶人在異鄉留存下來的故跡。歲月已經飄然遠去,林燕愈已經淹沒在歷史的煙塵之中,其後人對先祖當年的輝煌大都茫然無知,反倒是武夷山人於林燕愈其人其事還感念不忘,不僅明載於史志,還盛傳於民間,給予一位來自異鄉的茶人應有的尊重。
民國期間,西坪霧山林氏因宗族蒙冤,所有譜志、房契、家財均被焚毀,致使世系不明,林燕愈及其後人更多的茶葉方面的素材,只約略知道他在武夷山的傳人現只有50多人。林燕愈傳至十六世林孝逸遷往廈門,開辦“奇苑”茶莊,帶出廈門中山路茶葉一條街,今繁衍有500多人,分居廈門、漳州等地,但都已不事茶葉。我還知道,林燕愈開出幔陀東、幔陀西兩個脈系的後人,今天也大都從事與茶葉無關的職業,那么,林燕愈勇於拼搏、敢於開拓的精神又是以何種方式在默默傳遞著?
2009年8月,安溪參展團到香港參加首屆國際茶展。展會開幕式上,一家盛裝迎客的“林奇苑”茶行引起了世人的注意。茶行的老闆並不是林氏後代。一家茶鋪,百年間,幾代人,箇中曾經的風雨,曾經的滄桑,曾經的突變,豈是三言兩語所能盡述?在寸土寸金的港島上環文鹹東街105-107號,“林奇苑”茶行每天都是門庭若市,所經營的茶品也不再只是安溪茶、武夷茶,但只要是“林奇苑”三字在,林燕愈這位安溪茶人的精神就在!
而在中國內地,經營著“林奇苑”和“奇苑”茶號的兩家茶商也都不是霧山林氏後裔,一為林氏脈系的族親林慶同四兄弟,一為武夷山青年才俊徐茂興。詢問其中緣由,徐茂興告訴我,“林奇苑”這段輝煌史是安溪茶人的驕傲,一直激勵著武夷山茶人。林慶同則說,雖然自身家族並非林燕愈直系後裔,但同為霧山林氏後裔,也都在從事茶葉行銷,與其另起爐灶,不如重振這一老字號。
也許是因為林燕愈當年從三安古寨抽中靈簽,而三安古寨又供奉著忠義之神關公,林慶同四兄弟把企業文化鎖定為“忠義和”,這是當年“林奇苑”茶莊“忠義”文化的繼承發展。而一個小小的“和”字,也許無意之中撕開了了當年“林奇苑”茶號式微的傷痂,對茶葉事業的忠誠,對消費者的誠信,加上企業內部的和睦、和諧,如果歷史的列車真要行駛在這樣的輪迴,那么,“奇苑”老字號重新回到輝煌的舞台將指日可待。
美國學者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認為,“文明衝突”是文明發展演進的動力。德國學者米勒則明確指出,不是文化的對抗,而是文化的共存和對話。只有對各種文化表現出寬容,全球的和平共存才可能得以實現。武夷岩,安溪茶。漫山遍野的安溪茶雖然身居異地,但她們吸取著武夷山的土壤養分,適應著武夷山的氣候條件,一樣肆意蓬勃地生長著。一如女作家林筱聆在她的文章中所寫到的“不斷往外拓展的林燕愈一樣的安溪人,義無反顧地適應著這裡的環境、氣候、風土人情。……安溪茶在武夷山同化、變異、同化……亦如世代在武夷山生存的林氏後裔,已經與當地人融為一體,密不可分。幾年前,關於烏龍茶最早起源於何處,曾經有過一場爭論,這次爭論至今未有定論。爭論是衝突,共存是交融,只有對話才會走向發展。這是多極世界的新潮流,也是茶葉的精神要義。從物種傳播學的意義上說,霧山林氏祖先無疑是安溪與武夷兩地茶文化交融的介質。當然,這種傳播並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互動,相互融合的。安溪風骨,武夷氣質。人與茶,茶與人。這裡,我們不妨將亨廷頓和米勒的看似對立的理論觀點看作是同一命題的合題——這兩位思想家就在智性和善性的目的上匯合了。嘉慶年,林燕愈從安溪縣遷往武夷山開山種茶。 那時候武夷山都屬於廟產,想要開山,首先要去找主持商量。主持知道他們是剛剛落腳武夷山的外地人。但見夫妻兩個非常誠懇,是勤勞淳樸之人,就說:“從今年正月開始,你們開山種茶,一直到中秋節,你們能種多少,那山就都歸你們啦。”主持當然沒多想,只是覺得憑著夫妻倆個人,黑夜白天連續勞作也占不了幾座山。他哪成想夫妻倆其實已有大量元寶,並從江西雇來了大批民工,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開了一座座荒山。砍樹挖根、燒荒築壇,一切進展的速度如此之快,令主持很驚訝。但是既然說出了到中秋節的承諾,他只好默默觀察事情的進展。待到中秋節那天,夫妻倆個雙雙來拜訪主持,那時候,夫妻兩個的茶苗已經漫山遍野。主持見到他們微微一笑。夫妻倆當然看出這笑里有些許的苦澀。不過夫妻倆也是善男信女,更不想太為難主持。對著主持說:“主持您能看到的茶山,就歸寺廟吧,看不到的我們才要!”主持微微點點頭,贊同這樣的建議。 然而,畢竟目之所及的山野有限,夫妻倆個八個月的努力終有回報,他們在幔陀峰、霞賓岩、寶國岩等種滿了茶苗。看著那正在茁壯成長的茶苗,夫妻很欣慰自己的當初的決定,一片片茶綠就是一份份希望啊!俗話說“十年樹木”。雖然茶樹生長周期短,要想產茶,也是需要辛勤耕耘、精心培育。四季輪換,施肥、除草、挖山、修剪……滴滴汗水終有成果,經過幾年的辛苦勞作,夫妻倆的茶園終於茶香滿溢。林燕愈夫婦的大度和為人一下子在當地傳開了,崇安縣太爺把這義舉上報朝廷,嘉慶皇帝很欣慰民風淳樸,特賜牌匾“潛德幽光”,如今這牌匾還在西坪林燕愈的老家蔚美樓上。武夷茶自古世人稱頌,有著“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的美譽,加之夫妻做茶認真精心,成茶銷售不成問題。夫妻倆做生意又誠信為本。令茶園的茶葉很快在閩南市場上找到了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