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修篁圖》是元代畫家夏㫤創作的紙本墨筆畫,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此圖之中奇石崢嶸,兩竿新竹並立抽發,枝葉互動縱橫,另有一高竹,由畫外凌空插入,具巍峨之勢。奇石的畫法粗簡寫意,新竹卻以圓勁之法寫乾、挺秀之筆寫枝,撇寫竹葉,頗具書法韻味。畫面濃墨淡彩,將修竹之挺拔婆娑、含雨帶露之姿,刻畫得生動鮮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奇石修篁圖
- 幅式:立軸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者:夏㫤
- 現收藏地:台北故宮博物院
- 材質:紙本
- 畫作類型:墨筆畫
- 規格:縱275.1厘米,橫104.7厘米
畫作內容,藝術鑑賞,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款題:“奇石修篁。仲昭。”圖中畫一塊巨大的奇石,由地面拔地而起,奇石左下面還有幾塊亂石,奇石和諸塊石間生有花草,奇石左側有一枝翠竹,枝竿較粗大挺拔,但向左傾斜,充滿整個畫面左側,枝節分明,竹葉茂盛,錯落有致。另在奇石的右側,有竿修竹旁出,枝竿筆直,直衝雲霄,其根和竹梢都好像被截割似的,可謂為折枝修竹。枝節分明,竹葉稀疏。
藝術鑑賞
所畫的風竹數竿,筆勢爽利,點畫紛披的是大家手筆。由於作者畫墨竹,追求一種書寫時的揮灑情趣,這樣使得畫中竹枝大有活潑生動、勁健生姿的動態形象,比起刻意勾畫來顯然是不可同日而語了。此畫中竹葉的搭配,以及竹葉的頂梢、底梢、旁梢都畫得十分講究,所謂“落墨即是,出筆便巧”。奇石和旁側的亂石用濃淡墨染出,枯梗的勾、勒、皴、擦,把奇石與亂石表現得凝重敦厚,稜角分明。這些與挺拔柔韌的修竹構成了不屈不撓的“二重奏”,格外動人。嫻熟的馭墨和“介”形、“個”形表現竹葉的筆法,又將風中竹葉的輕盈姿采,以及遠近虛實描繪得淋漓盡致。
這幅豎捲圖,表現的意境為“竹石崢嶸”。本畫構圖簡潔而不單調,畫面中兩株新竹在石縫中並排而生,距離很近,它們挺立道勁,直向天空伸去。兩枝竹竿長到一定高度時枝幹便相互交錯在一起,它們枝葉交相縱橫,重疊在一起,密集在竹節的上半部。另外,在畫的右邊還可以看見另一枝竹子,從畫外凌窄插入,高高的竹竿像是要直入天際一般。低處,幾叢小竹夾雜在野草間也努力的向上生長著。石塊形狀奇特,下面如巨石臥地,越是往上越顯現出嶙峋之狀,與竹葉交映瓦掩。石縫中還長著些許雜草,仿佛也是奮力的與這些竹樹相爭。畫家用撇寫的手法對竹葉進行描繪,頗具書法韻味,畫出了竹葉葉尖而修長的特點。竹竿節節,畫得細勁有力。對石的描繪上,畫家用墨勾之輪廓再用淡墨暈染,表現出石之堅硬且外形奇異。竹石相配,意境清幽而心神氣爽,畫家超凡的描繪技法,不僅表現出了竹的挺拔之態,更加體現也了竹清高的氣節。本畫設色淡雅,主要用水墨描畫,加以少許淡彩,使畫中之物生動鮮明。
作者簡介
夏㫤(1388~1470),字仲昭,號自在居士、玉峰,江蘇崑山人。原姓朱,名粟。永樂十三年(1415)進士,正統中官至太常寺少卿。為官四十餘年,天順元年(1457)去職還鄉,以書畫自娛而終其身。擅墨竹,師承王紱而稍變化,煙姿雨色,蒼潤灑落,偃仰濃疏,動合矩度,時推第一而名馳域外,有“夏卿一個竹,西涼十錠金”譽稱。亦工楷書。傳世作品有《湘江風雨圖》、《淇水清風圖》、《奇石修篁圖》、《竹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