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夾竹桃蚜
- 拉丁學名:Aphis nerii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綱:昆蟲綱 Insecta
- 目:同翅目
- 科:蚜科
- 屬:蚜屬
- 種:夾竹桃蚜
- 亞門:六足亞門
- 亞綱:有翅亞綱
形態特徵,無翅孤雌蚜,有翅孤雌蚜,分布範圍,生態習性,發生規律,防治措施,
形態特徵
描述:無翅孤雌蚜體卵圓形。活體蛋黃色。玻片標本體表稍骨化,腹部節VIII有明顯斑紋,觸角節I、II、III端部及節IVVI黑色,喙節IIIV黑色,足股節端部、脛節、跗節黑褐至黑色,腹管、尾片、尾板及生殖板黑色。體表有明顯網紋,腹管後幾節有橫瓦紋。氣門圓形關閉,氣門片稍骨化,節間斑不顯。緣瘤不骨化,位於前胸及腹部節I及VII,有時腹部節IIIV有小型饅狀緣瘤。中胸腹岔無柄。體背毛頂端稍鈍。中額瘤隆起,頂端平,額瘤隆起高於中額瘤。觸角有粗瓦紋。喙端達中足基節,節IV+V長錐形,有原生剛毛和次生剛毛。足光滑,有皺褶紋。腹管長筒形,有瓦紋和緣突、切跡。尾片舌狀,中部收縮,端部骨化黑色,有粗刺突布滿,有長曲毛。尾板半球形。
無翅孤雌蚜
體長2.3mm,寬1.2mm,呈卵圓形,體黃色,第八腹節有明顯斑紋。體表有明顯網紋。中額瘤隆起.頂端平;觸角有瓦紋,為體長的2/3mm。腹管長筒形,尾片呈舌狀,中部收縊,上有長曲毛11-14根。
有翅孤雌蚜
體長2.1mm,寬1.0mm,長卵形;頭、胸黑色;觸角為體長的3/4mm。腹部第2-4節有小緣瘤,腹管長圓筒形。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上海、江蘇、浙江、台灣、廣東、廣西
國外分布:朝鮮,印度,印度尼西亞,非洲,歐洲,南美,北美
生態習性
成群寄生於馬利筋或夾竹桃等有毒植物的莖葉間。在群體間常可見到共生的螞蟻,或前來捕食的瓢蟲、食蚜蠅、草蛉等天敵的幼蟲。各類蚜蟲隸屬於蚜蟲總科中的10個科,台灣已知有267種紀錄,本知識庫僅介紹常見的其中3種。
發生規律
一年發生20餘代,常以成若蚜在頂梢、嫩葉及芽腋隙縫處越冬。第二年4月上、中旬開始緩慢活動,並在原處繁殖擴大為害。全年均可見到此蟲為害,但尤以5-6月間蚜蟲發生數量最大,為繁殖盛期。在同一植株上同時見到無翅孤雌成、若蚜和有翅孤雌蚜,每頭雌蚜平均能產若蚜25-30頭左右,當氣溫高時,蚜蟲多密集生活在蔽蔭處,在11月中下旬可見到越冬的無翅成、若蚜。該蚜在一年內有二次危害高峰期,即5-6月,9-10月。7-8月因溫度過高和各種天敵的制約,蟲口密度低,危害也減輕。在氣溫20℃時,完成一代需7-8天。成蚜壽命15-21天。
防治措施
a、成蟲出現高峰期以網捕捉,減少蟲源。
b、產卵期摘除有卵葉片。
c、在危害盛期噴灑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5000倍液、2.5%煙·參鹼乳油 800倍液、30%桃小靈乳油2500倍液、50%滅蚜松乳油1000-1500倍液、 2.5%功夫乳油3000倍液。
注意:夾竹桃是不宜在室內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