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炭黑陶,是古代陶器的一種,是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陶器的一大特徵,他處較罕見。陶胎中布滿大量炭的晶粒,顏色墨黑,炭和泥是陶質的主要組成部分。
夾炭黑陶,是古代陶器的一種,是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陶器的一大特徵,他處較罕見。陶胎中布滿大量炭的晶粒,顏色墨黑,炭和泥是陶質的主要組成部分。
夾炭黑陶,是古代陶器的一種,是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陶器的一大特徵,他處較罕見。陶胎中布滿大量炭的晶粒,顏色墨黑,炭和泥是陶質的主要組成部分。...
夾炭黑陶劃紋釜(河姆渡文化)圖集 夾炭黑陶劃紋釜圖冊 V百科往期回顧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次 編輯次數:4次歷史版本 最近更新: 創建者:shenqishi...
河姆渡文化豬紋陶缽,該器物夾炭黑陶。器表打磨光亮,長邊兩側各陰刻一豬。豬的腹部運用了陰刻重圈和草葉紋等紋樣。豬的形象為研究家豬的馴養過程提供了寶貴的...
夾炭黑陶製成。器高11.6厘米,長21.2厘米,寬17.2厘米。在缽外壁分別以寫實的手法,均勻的線條刻繪了豬紋,該豬整個造型形態逼真,四足蹣跚而行,頭向前垂,雙目...
夾炭黑陶。器表打磨光亮,長邊兩側各陰刻一豬。豬的腹部運用了陰刻重圈和草葉紋等紋樣。豬的形象為研究家豬的馴養過程提供了寶貴的物證,彌足珍貴。[1] ...
河姆渡文化的陶器,以夾炭黑陶為主,少量夾砂、泥質灰陶,均為手制,燒成溫度800-930℃。器型有釜、罐、杯、盤、缽、盆、缸、盂、灶、器蓋、支座等。器表常...
石器有錛、斧之類;陶器以夾炭黑陶和夾砂灰黑陶為主,全系手工,器形有釜、罐、缽等等,據考證屬河姆渡第三文化層。現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考古調查中採集有陶豆足、夾砂陶罐、夾炭黑陶片、石刀、石錛、石鏃、穿孔石器等。1989年9月徵集到遺址內挖出的玉珠、玉玦4件。據陶器質地、製作及石器、玉器...
文化特徵 陶器主要是夾炭黑陶和夾砂紅陶、紅灰陶。除素麵陶外,盛行在釜類腹底交錯拍印繩紋,陶器的寬邊口沿上常刻劃平行條紋、波浪、圓圈、葉形、谷穗狀等...
陶器有夾炭、夾砂炭及夾炭黑陶,飾有繩紋、錐刺紋等。還發現了不同階段的木結構建築遺蹟。為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組成部分。從已發現的實物及遺蹟來看 ,該...
敞口,深腹,平底。上腹置有對稱環形耳。腹壁兩側刻有動植物形象, 有魚水藻、稻穗紋、構圖簡練。夾炭黑陶。...
二、夾炭黑陶的秘密三、陶釜的一生第六章 水稻馴化之路一、水稻起源自中國二、水稻栽培作為一個過程三、耜耕農業的反思第七章 大自然的賜食...
夾炭黑陶。方唇,敝口,口部剖面橢圓狀,頸微束,深腹,圜底。頸部有半圈小圓孔,近底部似有三圓孔呈等距三角分布。.器物的背面也有一圓孔。素麵。造型類似後代的...
在這片遺址底層,考古人員也發現了上山文化階段的夾炭黑陶片,說明早期新石器時代地層的存在,這從某種程度上彌補了山下周遺址遭到毀滅性破壞的遺憾。...
姑蔑文化,位於龍游縣寺底袁村,總面積2000餘平方米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此次考古,共發掘穿孔石器、紡輪、石刀、夾炭黑陶片等40餘件,其中一“豬頭”形象的石器表明...
遺址南北約100米,東西約25米,出土石器有斧、鑿;陶片夾炭黑陶為主。夾砂灰紅陶次之,從各種器型綜合考察,相當於河姆渡遺址第三層。距今六千年。...
河姆渡文化的人們已經對豬進行飼養,並且在裝飾紋樣中,豬成為河姆渡文化人們喜愛的題材。 河姆渡一期遺址出土了一件夾炭黑陶方缽,缽口寬21.7—17.5厘米。在缽外壁...
以彩飾盆罐和尖底水瓶為典型;長江流域河姆渡文化,陶器為手制的夾炭黑陶,以三足器為典型; 山東、 蘇北一帶大汶口文化和其繼承者龍山文化,制陶由慢輪修坯到快...
1973—1977年,在浙江餘姚河姆渡發現了一處新石器時期遺址,遺存物中有六支用整塊木板製成的木槳和一具夾炭黑陶質的獨木舟模型,經測定是7000年前的遺物,這證明中國...
文化的黑陶和長江下游地區河姆渡文化的夾炭黑陶,還有商周時期的印紋軟陶和印紋硬陶、漢代釉陶、唐三彩、宋三彩和遼三彩,明清時期的紫砂陶、石灣顏色釉陶以及琉璃器...
帶炭化飯粒的陶片和以夾炭黑陶為主的釜、缽、盤、豆、盆、罐、盉 、鼎、盂等炊、飲、貯器,說明早在7000年前我們東方民族的飲食習慣已基本形成,種植水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