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古戰場

夷陵古戰場

夷陵古戰場三國旅遊景點,位於今宜昌市猇亭區。這裡地勢險要,江流湍急,臨近長江西陵峽口。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夷陵古戰場
  • 外文名稱:Yiling ancient battlefield
  • 地理位置:宜昌市猇亭區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60畝
  • 開放時間:2014年11月1日試營業
  • 景點級別:AAAA
  • 著名景點:猇亭、古棧道、屯兵洞、三友園、曲賦亭、詩廊、兵寨廣場
  • 類型:三國旅遊景點
  • 交通:臨近長江西陵峽口
簡介,典故,演變,概述,決戰地,

簡介

夷陵古戰場位於今宜昌市猇亭區。這裡地勢險要,江流湍急,臨近長江西陵峽口。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典故

蜀漢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劉備為報孫吳襲荊州、殺關羽之仇,親率大軍東征伐吳。第二年前鋒進至夷陵,部隊沿江分布達數百里,大本營屯駐長江北岸猇亭。孫吳大將陸遜在盛夏時節用火攻蜀軍,“火燒連營七百里”,蜀軍大敗,劉備帶殘兵狼狽逃至白帝城,不久後病死在那裡。從此,夷陵之戰作為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而載入史冊。

演變

位於宜昌西陵峽段黃牛岩下九龍山的正中,人稱“九龍捧珠”。相傳此廟是春秋時代人們為紀念神牛助禹開峽的功績而修建的,初時名叫黃牛廟。三國時期,諸葛亮率師入川,途經黃牛峽,專程到黃陵廟拜謁。他見廟已殘破,便主持重修,還親筆撰寫了一篇碑文《黃陵廟記》。到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又將此廟復建,改名黃牛祠。歷代名人如李白、白居易、歐陽修、蘇東坡、黃庭堅、陸游等都到此觀覽勝跡。歐陽修改其名為黃陵廟,並特地寫了一首《黃牛峽祠》以記之。蘇軾也寫了一首題為《黃牛廟》的詩,以抒己懷。

概述

現存山門、禹王殿、武侯祠及後院。特別是廟內主體建築禹王殿,為明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所建。殿面闊進深均為5間,由36根 主要立柱支撐,高約十五米,斗拱飛檐,黃瓦丹牆,和諧而莊重。檐下懸匾額兩塊,一塊是明惠王所題的“玄功萬古”匾,一塊是清慈禧所書“砥定江瀾”匾,裝潢典雅大方。大殿正中供奉木質禹王坐姿雕像,高約四米,兩旁立盤龍大柱,令人肅然起敬。
山門為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修建。其上書著“老黃陵廟”4個金色大字,字下橫排著八仙雕像。門前是兩層台階,下層18級,上層33級,襯托出廟宇的高大雄偉。武侯祠在禹王殿右側,為清代建築風格,面積不大,祠內僅存“雲霄一羽”大匾,字跡剛勁瀟灑。廟後庭院中有鐵樹一株,傳為諸葛亮所植,1983年“千年鐵樹開了花”,花期延續2月之久。廟後桔林中還有一股優質礦泉,名為黃牛泉,相傳也是諸葛亮親手開鑿,至今聚泉極豐。黃陵廟背依青山,面臨大江,上連三峽大壩,下通葛洲壩閘,是三峽遊覽的必經之處。

決戰地

猇亭古戰場遺址位於宜昌市嘯亭區,是夷陵之戰的決戰地。這裡崗陵起伏,溝壑縱橫,是一處能攻能守的用武之地。
公元222年,劉備稱帝不久,為報東吳襲荊州、殺關羽之仇,親率大軍從蜀地出發,征討東吳。開戰之初,蜀軍一舉攻破巫山,打到秭歸;第二年二月,進抵嘯亭,設立大本營。東吳鎮西將軍陸遜,為避其鋒芒,將連綿數百里的崇山峻岭全部讓給劉備,半年時間不與蜀軍正面交鋒。等到炎夏,蜀軍為避暑將營寨全部移進山林時,陸遜用火攻,燒劉備“連營七百里”,取得了夷陵之戰的決定性勝利。劉備帶著殘兵敗將,由嘯亭退到馬鞍山,又突出重圍,倉皇逃歸奉節白帝城,一路留下了上馬墩、下馬台、將軍垴、下馬槽、趙望山、逃出沖、紅血巷等10多處歷史陳跡。現在,嘯亭古戰場遺址已經修復,再現了漢闕門、西塞樓、龍門哨台、酒仙閣等昔日的風采,還仿古建築了帳篷式的劉備大寨、沿長江的棧道垛口和營房寨欄式的輔助設施,在嘯亭遊覽,不僅能觀賞古戰場雄姿,還能聽到這樣一首民謠:“善溪窯下九條沖,九條沖前九棵松。明月橋下花石板,清風觀內撞石鐘。”這民謠說的是:劉備在嘯亭屯兵期間,曾到附近的山沖植樹。他在九條衝上各植一株松樹,轉眼成了九片翠綠的松林。他在石板橋上賞月,隨口贊了一聲石橋上樹影式的花紋,石板果真變成了花石板。他到清風觀去燒香,隨便用馬鞭在石塊上敲擊了幾下,那石塊竟聲如宏鐘。至今尚存的明月橋、清風觀和善溪沖的九片松林,也是遊人觀賞的佳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