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出處
《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謬以千里。’”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成語典故
西漢
趙充國,是上邽(今甘肅清水縣)人。有一次他奉漢宣帝的命令去西北地區平定叛亂。到了那兒,發現叛軍的力量雖大,但軍心不齊,他就決定採取招撫的辦法。經過他的努力,果然有一萬多叛軍前來投誠。趙充國便打算撤回騎兵,只留一小部分部隊留駐原地開墾土地,等待叛軍全部歸順。可是還未等到他把情況上報皇帝,皇帝卻已下達了限時全面攻擊叛軍的命令。經過再三考慮,趙充國決定還是按照自己原來的打算去做招撫叛軍的工作。
趙充國的兒子趙卯聽到這個訊息,急忙派人勸他的父親接受命令,省得因違抗皇帝命令而遭殺身之禍。這使得趙充國想起了種種往事:趙充國曾向皇帝建議讓酒泉太守辛武賢去駐守西北邊境,但皇帝卻派了不懂軍事的義渠安國帶兵,結果被匈奴人殺得大敗。
有一年,金城、關中糧食大豐收,趙充國向皇帝建議收購三百萬石穀子存起來,那么邊境上的那些人見到軍隊的糧食充裕,他們想叛變也不敢動了。可是後來耿中丞只向皇帝申請買一百萬石,皇帝又只批四十萬石,義渠安國又輕易地耗費了二十萬石。正由於做錯了這兩件事,才發生了這樣大的動亂。趙充國想到這些,深深地嘆了口氣說:“真是‘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呀!如今戰事未停,危機四伏,我一定要用生命來堅持我的正確主張,替皇帝扭轉這個局面。我想,明達的皇帝是可以對他講真心話的。”
於是趙充國把他撤兵、屯田的構想奏報皇帝。宣帝終於接受了他的主張,最後招撫了叛軍,取得了安邦定國的結果。
成語寓意
古語云:“成大事者,要不拘小節。”若想成就一番大事,就不能一直為了一些細枝末節而斤斤計較。這說的可能就是在人們生活中可以忽視的小的地方,人們應從大處著手,最終成就大事業。但是,中國的語言寶庫里還有這樣一些令人警醒的詞語:“秤砣雖小能壓千斤”“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可見,“小”又是多么重要。所以無論如何,不要忽視小事,人若忽視了小習慣,人生也許會改變軌跡。這樣看來,詞語有正反,就像人生有選擇一樣。該著眼於大處的,千萬不要因小失大;該注意細枝末節時,千萬不要上演“差以千里”的悲劇。
成語運用
“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指開始時有一點差錯,結果會造成極大的錯誤。複句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賓語、分句。
唐·
馮用之《機論上》:“語不相時則殆辱,薛冶諫其君也;默不相時則受謗,子家從其賊也。所以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宋·
程顥、
程頤《
二程外書》卷六:“師商過不及,其弊為楊墨,楊出於義,墨出於仁,仁義雖天下之美,然如此者,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茅盾《第一階段的故事》:“這中間失之毫釐,就要謬以千里,不能不說明白。”
張潔《聽彗星無聲地滑行》:“對多數事體而言,十六分鐘的出人,差不多算是成功,而在某些方面,卻是失之毫釐差之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