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土古城牆修復材料製備及套用技術研究

夯土古城牆修復材料製備及套用技術研究

《夯土古城牆修復材料製備及套用技術研究》是任克彬(河南省文物建築保護研究院)編制的最終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夯土古城牆修復材料製備及套用技術研究
  • 報告類型:最終報告
  • 公開範圍:公開
  • 編制時間:2020年11月15日
  • 中文摘要
古遺址多受到陽光暴曬、降雨沖刷、季節及晝夜溫差等外部環境因素影響,其病害發育機制及保護方法與本體夯築材料特性的關係最為密切。河南地區土遺址多為粉土、粉砂土夯築,早期遺址修復採用本體類似土料夯築,隨後多採用石灰土,當前遺址修復多使用水硬性石灰。鑒於此,開發了以粉砂土為基材的新型無機材料和不同黏粒含量的夯補材料,探究了其替代水硬性石灰和通過物理方法提高土夯土強度的可行性,給出了多種修復夯材料的製備方案;基於開發的新型夯補工具,選用不同配置方案的修復材料,形成了成套的修復技術。研究表明,以粉砂土為基材的石灰-偏高嶺土(鹼激發劑)改良方案,可明顯提高材料的無側限抗壓強度和劈裂抗拉強度;從破壞應變、無側限抗壓強度、強度增長率及歐洲標準對水硬性石灰的強度要求等考慮,6-8%石灰與4-8%偏高嶺土在鹼激發作用下可有效取代8-10%的水硬性石灰。在最佳化土樣顆粒級配方面,修復工程中可採用增加黏粒含量或增大幹密度的方法提高其強度。結合SEM和XRD等微觀試驗可知,偏高嶺土的摻入可形成水化產物(C4AH13、CSH等),使得改良土具有一定的水硬性且微觀結構更加密實。此外,對於素土,隨著黏粒含量的增加,遺址土土性將從“類砂土”向“類黏土”轉變,受力骨架由砂顆粒向“黏粒網架”過渡。新型夯補工具可再現城牆基礎施工過程中的古法工藝,以模擬古法施工過程中的人力棍夯以及集束夯夯補做法,同時實現單次夯補與連續夯補的隨意切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