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SMILE,簡稱“微笑衛星”),是由中歐科學家聯合提出和研製,對向陽側磁層頂、極尖區和地球極光進行全景成像,同時對地磁場和電漿進行原位測量,提高人類對太陽活動與地球磁場變化相互關係的認知。
2015年6月4日,中國科學院(CAS)與歐洲空間局(ESA)聯合公布了新遴選出的中歐聯合空間科學衛星計畫——“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計畫”(SMILE),是繼2003年雙星計畫之後,中歐又一大型聯合空間科學探測項目,也是雙方科學家開展深度國際合作新的里程碑。此次任務中,歐方擬支持5300萬歐元,中方大致同等強度支持。
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計畫於2025年上半年在庫魯發射場發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
- 外文名:Solar wind Magnetosphere Ionosphere Link Explorer
- 中方首席:王赤
- 歐方首席:Graziella Branduardi-Raymont
- 研究領域:空間物理學
發展歷史,技術特點,科學價值,
發展歷史
2015年9月3日,中歐聯合空間科學衛星任務“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計畫(SMILE)”預先研究啟動會在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穆拉德空間科學實驗室(MSSL)舉行。來自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萊斯特大學、皇家帝國學院、開放大學,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NSSC, CAS)、中國極地研究所,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美國宇航局(NASA)戈達德飛行中心、伯克利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挪威,日本等40餘位SMILE科學與工程團隊成員參加了會議。
2016年12月1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召開新聞發布會透露,繼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並取得初步科學成果後,我國“十三五”空間科學任務現已全面啟動,爭取在2020年前後,發射愛因斯坦探針(EP)、先進天基太陽天文台(ASO-S)、全球水循環觀測衛星(WCOM)、磁層-電離層-熱層耦合小衛星星座探測計畫(MIT)、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SMILE)等多顆科學衛星,實現我國空間科學衛星系列的持續、健康發展。
2022年1月28日,空間科學(二期)先導專項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SMILE)有效載荷磁強計伸桿展開試驗在歐洲航天技術中心(ESTEC)順利實施。
2023年7月13日,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中歐評審委員會主席正式簽署SMILE任務轉正樣設計評審報告,標誌著該任務完成初樣階段全部研製工作,全面轉入正樣研製階段,計畫於2025年上半年在庫魯發射場發射。
技術特點
SMILE將利用創新的X射線和紫外成像儀器,首次對太陽風和地球磁層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行全球成像。
科學價值
科學家們認為,這將對人類進一步了解太陽活動對地球電漿環境和空間天氣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套用價值。SMILE衛星將為人類空間天氣預警預報服務提供數據支撐,也將為人類探索浩瀚宇宙、拓展認知邊界提供新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