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與少陽合病

病名。《傷寒論》太陽病中的一種變證,屬熱證,太陽少陽兩經同時受邪,病機主要是少陽鬱火,內迫陽明,下趨大腸,故自下利,用黃芩湯治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陽與少陽合病
  • 出  處:《傷寒論》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概念,解讀,中醫套用,

概念

指太陽與少陽兩經同時受邪,起病即見兩經的證候。

解讀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太陽與少陽合病指兩經同時受邪的症候,《傷寒論》中第172條指出兩經合病,有自下利的症狀,並指出用黃芩湯治之。太陽所主之膚表發熱,同時少陽的膽火又內郁,故稱太少合病。雖雲合病,但病機以少陽為重點。是少陽鬱火,內迫陽明,下趨大腸,故爾下利。此屬熱利,當見大便粘穢,腹痛後重,肛門灼熱,發熱口苦,煩渴尿赤,舌紅苔黃,脈象弦數等脈症。邪氣內迫下趨,不宜柴胡之升提;膽火下注熱利,只宜黃芩之內清,故治以黃芩湯清熱堅陰止利。若兼嘔吐,乃胃氣上逆,再加半夏、生薑降逆和胃止嘔。
《傷寒溯源集·合病證治第十五》:“太少兩陽經之證,並見而為合病。太陽雖在表,而少陽逼處於里,已為半表半里,以兩經之熱邪內攻,令胃中之水谷下奔,故自下利。”《醫宗金鑒·訂正傷寒論注》:“太陽與少陽合病,謂太陽發熱惡寒與少陽寒熱往來等證並見也。若表邪盛,肢節煩疼,則宜與柴胡桂枝湯兩解其表矣,今里熱盛而自下利,則當與黃芩湯清之,以和其里也,若嘔者,更加半夏、生薑,是清和之中兼降法也。”

中醫套用

臨床表現:大便粘穢,腹痛後重,肛門灼熱,發熱口苦,煩渴尿赤,舌紅苔黃,脈象弦數等
治則治法:清熱堅陰止利。
方藥:黃芩湯
黃芩、芍藥、甘草、大棗
方解:方中黃芩苦寒,清瀉膽火,燥濕止利;芍藥苦泄,調血疏邪,通絡止痛;甘草、氣養血,緩急止痛;兼嘔吐者,加半夏、生薑降逆止嘔。
本方與葛根黃芩黃連湯均治熱利,但前者太陽已罷,專以治里;後者表證仍在,表里兼治。前者證屬膿血痢疾;後者證屬水樣泄瀉。前方治有血分藥,後方則全屬氣分藥。
本方與葛根湯均治合病下利,但前者屬太陽與少陽台病,後者屬太陽與陽明合病;前者證屬膿血痢疾,後者證屬水樣便溏;前方以治里為主,後方則以解表為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