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的告別

《太陽的告別》是現代詩人鄧均吾創作的一首新詩,首次發表在1922年第1卷第2號《創造季刊》上。這首詩融記事抒情於一體。詩的前五句側重記事,藉助一組鮮明的形象,再現了詩人某日傍晚吟誦《海涅詩集》的情景;後六句側重抒情,將太陽擬人化,表現太陽對人類的博愛。詩人藉助對太陽的想像和讚頌,表現對海涅時代那種革命的人道主義精神的嚮往。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太陽的告別
  • 創作年代:現代
  • 作品出處:《創造》
  • 文學體裁:新詩
  • 作者:鄧均吾
作品原文,創作背景,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太陽的告別
靠近小樓窗前,
握著卷海涅詩篇,
領略那心聲的幽遠,
喔,一輪橙紅的落日
正掛在屋角西檐。
流送她臨別的眼波,
好像在向我贈言:
“我要到地球那邊,
恐怕我的愛人們,
已經望穿兩眼。
朋友呀!我們明天再見。”

創作背景

1921年,鄧均吾背井離鄉,到上海謀生。在這裡,他有幸結識了郭沫若。郭沫若再次東渡日本臨行前,特意將一冊《海涅詩集》留贈鄧均吾。此後,這部詩集便為鄧均吾朝夕吟誦,並誘導他走上了新詩創作之路。這首《太陽的告別》就是詩人在此之後創作的。

文學賞析

王羲之說:“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鄧均吾大抵屬於前者。這首詩一開始就創造了一種安靜怡然的景象,詩人在小樓窗前,手握海涅詩篇遠眺夕陽的情景。小樓窗前,沒有大都市車水馬龍般的喧鬧,只有詩人自己獨坐一隅,誦讀著海涅的詩篇,傾聽著一百年前大詩人的回音。悠遠的聲音穿越時空,與詩人自己的心靈相通。
緊跟著,詩人的筆鋒一轉,夕陽西下,橙紅色的光線照在小樓里,詩人抬頭看見了落日正掛在屋角的西檐。海涅的聲音尚在耳畔,歷史的聲音那樣悠遠,而下一刻,眼前的落日,卻又像海涅的詩篇一樣,似近似遠。由眼前的景色描繪轉變為純粹抒情,儘管寫法改變,但意境的連線卻極為自然,內在相通。悠遠的心聲,屋角的落日,一個是時間的擴展,一個是空間的拉近。遙遠的落日就在屋角西檐,似乎觸手可及,百年前的海涅詩篇就在自己的手中,正在用心誦讀。
落日,是這首詩的中心意象。李商隱的黃昏落日,是轉瞬即逝的美好之物;馬致遠的西下夕陽,則是引發思鄉的愁苦寄託。而在詩人的筆下,落日卻喻示著另一番別致的心情。夕陽映出橙紅色的霞光,如同女子深情脈脈的眼波:“我要到地球那邊,恐怕我的愛人們,/已經望穿兩眼。/朋友呀!我們明天再見。”詩人用擬人的手法,將太陽塑造成一位即將離別的女子,這份離別並非“西出陽關無故人”般的難捨難離,而是一種滿懷希望的等待:離別,是為了“地球那邊的愛人”。反覆吟誦著海涅詩篇,將落日視作臨別的友人,又何嘗不是在思念著他的好友、已經遠渡東瀛的郭沫若?臨別的贈書尚在手上,而贈書者卻早已遠去。詩人將對朋友的思念之情與海涅的詩、天邊的落日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淡然卻不憂傷。
全詩清麗自然,音律工整,節奏明快,不帶雕飾。擬人化的意象中,透出濃濃的深情。

名家點評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錢光培:詩的想像新奇而優美,與海涅的抒情短詩的風格十分相似。,只有精通了海涅詩篇的詩人才會寫出這樣的詩來。也就是說,這首詩的前半段寫詩人讀海涅詩篇與後半段寫太陽的告別是有著一種內在的聯繫的。(《現代新詩一百首》)
上海社科院文學所現當代文學研究專家陳青生:《太陽的告別》在表現這種主題時,僅擷取了生活中一個小場景,採用清新流麗的語言和明快輕鬆的節奏,給人以歡愉恬淡的美感,同時又使人不能不對其內在的意蘊思索良久。(《新詩鑑賞辭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吳曉樵:詩中寫的也正是那段與海涅詩歌為伴的日子,“心聲的幽遠”也正是他對海涅詩的領悟評析。(《博覽群書》)

作者簡介

鄧均吾(1898~1969),曾名鄧成均,四川古藺(lìn)人。1912年入重慶廣益中學。1921年到上海,在泰東書局編輯所工作,不久參加創造社,參與編輯《創造季刊》和《創造日》,同時參加淺草社的文學活動。1924年回四川,從事教育工作。曾任中共古藺縣委書記。建國後,歷任重慶市文聯副主席、作協重慶分會副主席。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即開始新詩創作,作品感情真摯,語言清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