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山前平原南水北調地下調蓄潛力研究》,是依託於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河北省環境地質勘查院、河北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單位,由張光輝、費宇紅、劉克岩等人完成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行山山前平原南水北調地下調蓄潛力研究
- 獲獎情況 :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 完成人:張光輝、費宇紅、劉克岩等
- 依託單位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河北省環境地質勘查院、河北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
參與人員,項目簡介,
參與人員
張光輝、費宇紅、劉克岩、趙宗壯、張行南、申建梅、王金哲、李惠娣、聶振龍、雒國忠。
項目簡介
屬於“資源與環境”領域,針對南水北調中線實施後如何發揮太行山前平原地下調蓄功能,修復嚴重超采地下水環境,並為解決地表調蓄能力不足問題提供依據,通過大量野外調查、實驗、鑽孔綜合與數值分析和大量編圖,重點研究:①自然條件下太行山平原地下水調蓄機制與能力;②人類活動對地下水調蓄功能影響及模式;③地下調蓄潛力評價指標體系、閾值和方法;④太行山前平原地下調蓄靶區及關鍵參數;⑤地下調蓄模式、方案和地下水回響。 創新進展:①從流域尺度和層圈間水循環規律出發,立足太行山前沖洪積扇入滲、儲存、給水功能,結合南水北調中線線上水庫及幹流輸水-滲漏-入滲規律,建立地下調蓄潛力評價理念、指標體系、方法和實驗方案,進而解決了基於人與自然和諧的評價基礎。②採用GPS、GIS技術和1.0 km2單元剖分體系,查明太行山前平原地下調蓄機制及其與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間關係,遴選和建立關鍵閾值(Smihi 1.2,S 25km2;小於該值難以開採),提出“多元指標量化”評價方法,首次高精度識別和量化該平原三維空間的地下調蓄資源、可利用潛力和關鍵技術指標,建立地下調蓄條件的資料庫組。③從太行山前平原條件和受水區實際出發,圈定調蓄靶區,查明現狀可利用庫容138.3億m3,其中石家莊-晉縣靶區、石景山-大興靶區和邢台靶區可作為首批目標,望都-定縣-新樂靶區、房山-容城靶區和磁縣-安陽靶區可作為備選場所。④提出多種有針對性的調蓄對策、模式和具體方案,獲得不同調蓄方案下未來不同階段、各調蓄區地下水位和漏斗面積變化趨勢,為有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發表論文44篇:核心30篇、SCI或EI收錄9篇、被引130多次,促進學科發展;《河北省南水北調受水區水資源最佳化配置及調控對策》、《河北省南水北調中線受水區地下水壓采方案編制與研究》等廣泛套用,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評審結論:優秀,在地下調蓄理念、量化評價方法、最佳化方案方面都取得創新性成果,國際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