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華岩寺位於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蓮花鎮後埔村西北的蓮花山中,是一座寺廟。
蓮花山為同安名山,屬戴雲山東延余脈,因峰巒聳秀,狀若蓮花而名。面積約18平方公里,主峰海撥738米。太華岩不僅風景秀麗,古木怪石、奇花異草、珍禽走獸、清澗甘泉、寺廟古蹟、名人題刻,不勝枚舉,可一覽同安城勝景,且歷史悠久,儒釋道三家文化在這裡各領風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太華岩寺
- 地理位置: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蓮花鎮
- 占地面積:18平方公里
- 主峰海撥:738米
歷史,詩詞,地圖信息,
歷史
據《閩書·方域志》載,蓮花山“名金冠山,又名夫人山。頂有石岩,南陟之,眾山皆小。朱文公題曰‘太華岩’,蓋取‘華岳宙店蓮花’之義。”太華岩寺始建於宋朝,當年前、後兩座大殿依山錯落,氣勢恢宏,極具閩南佛道雙供寺廟建築風格。相傳清鹹豐年間寺廟和尚因參與“小刀會”反清活動,因清兵圍剿而逃散,寺廟被焚。如今,在太華岩遺址上只存在石柱、石盤、石階、佛座、石磨、石碾、石槽。經文物專家從其古樸的浮雕藝術及石質等考究,應是宋代建築物構件。
太華岩歷史悠久,吸引了文人雅士登此吟詩唱喝。南宋紹興年間,理學大師朱熹主簿同安時,民間有其“三探蓮花”傳說。宋時理學家朱熹任同安主簿時,曾三次探訪蓮花山(當時稱雞冠山,也稱金冠山)。朱熹前兩次行至白沙侖時上山上雲霧籠罩,不見真顏,勒馬而返,第三次行至白沙侖又是如此,乃祈天曰:“吾對此山無有不利”,雲霧方散去,朱熹遍遊了雞冠山,至今留有“留心石”、“靈源”、“聖泉”、“太華岩”等墨跡檔探臭。朱熹游蓮花山時雄精朽轎,曾在太華岩寺(民國年間圯毀,遺址猶存)前一塊狀如芙蓉的岩石上鐫刻“太華岩”三個擘窠大字,每字高1米,寬0.79米,是廈門地區時間最早、字型最大、保存最好的摩崖石刻,清乾隆年間曾任福建、浙江提督倪鴻範慕名到此游並賦有《太華岩》一詩,留下“為憐西嶽高堪仰,聊把蓮花擬岱宗”的佳句。。
在太華岩石刻之北1公里處,有天然上下兩個石洞,稱“石釋岩”,又叫“石燭岩”,它由兩塊天然巨石橫臥成上下兩個洞。下洞奉祀“蓮山大人”,洞璧立有五塊並列石刻,每塊石板陰刻文字四行(楷書),每行十一字,是傳經祖師為傳授修行心法刻寫的禪訣。字型的寫法是隋唐佛經所慣用,史學家推斷船符射是唐代文刻。石刻順序特意安排有錯,第二塊被排在最後,傳說誰能讀懂這些文字,就可以得到“九車九驢馱,九籃九糞箕”的銀子。清光緒年間,上陵村叫詹方的秀才上洞釋文,秀才讀到最後幾行字,已經聽到銀子的響聲,由於心急意惶,最後一個“土”字讀成“士”字,結果得不到銀子,一氣之下把“土”字鑿掉,所以石板少了一個字。據說當年朱熹在遊覽石釋洞時,見此勝景而賦詩道:“山高神顯獨一尊,岩前通天日月燭”民捉設。因見山巔巨石形似蓮花,特將山名改為蓮花山。後人有詩曰:“蓮花留心結太華,石釋盤踞佛光顯;朱子讖地留石字,千秋萬載頌蓮花”。
從石釋洞網上到山巔有十八塊天然岩石,形似蓮瓣環成一朵“蓮花”,中間凹陷成一小池,故當地有“蓮花無心貼貼(都是)葉”俚語。石釋岩前左側有潮汐泉,因泉隨潮汐盈虛而名,朱熹於其上題刻“靈源”兩字。
所看到的太華岩寺,在2002年重修過,供奉蓮山大人,如來佛祖和觀音菩薩。關於蓮山大人的傳說,據說石釋洞洞口淋蒸櫃謎一株檀香樹,一日山中起火樹被燒,香氣直上雲天。玉皇大帝聞香,以為人間善信焚香所致,遂派天神沿著香氣來到蓮花山,不見凡人,只有枯焦老木仍在散出幽香。玉皇大帝據報賜封蓮花山為“蓮山大人”,因而當地便有每隔三年八月中旬迎請“蓮山諒斷寒大人”的民間信仰活動。
太華岩寺石蓮花山尚有數百種原始次生林和多種珍奇動物,因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被廈門市列為“十五”島外重點旅遊項目,蓮花鎮政府也制定了蓮花山風景區總體規劃。
詩詞
清倪鴻範詩《太華岩》
傑構華岩壓眾峰,
棱嶒攢簇似芙蓉,
蒼牙險山泉千尺,
石磴縈紆路幾重,
谷口頻看青障拱,
山腰時有白雲封。
為憐西嶽高堪仰,
聊把蓮花擬岱宗。
詩詞
清倪鴻範詩《太華岩》
傑構華岩壓眾峰,
棱嶒攢簇似芙蓉,
蒼牙險山泉千尺,
石磴縈紆路幾重,
谷口頻看青障拱,
山腰時有白雲封。
為憐西嶽高堪仰,
聊把蓮花擬岱宗。
地圖信息
地址: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太華古寺(蓮花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