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鄉(安徽省馬鞍山市當塗縣太白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太白鄉,是安徽省馬鞍山市當塗縣轄下鄉鎮之一。有“江南歷史名鄉”之美譽,轄內16個村委會,2個居委會,總面積112平方公里,總人口5.1萬。耕地4099公頃,盛產優質水稻、小麥、油菜等農產品;水面483公頃,盛產魚、蝦、蟹、鱉等水產品;山林面積240公頃,森林覆蓋率達2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太白鄉
  • 所屬地區:安徽省馬鞍山市當塗縣
  • 面積:112平方公里
  • 人口:5.1萬
簡介,相關信息,

簡介

當塗縣太白鎮位於蕪湖馬鞍山兩市之間,東依青山森林公園,西瀕長江,南與蕪湖市接壤,北臨長江支流姑溪河,瀕臨當塗縣城,因唐代大詩人李白歸葬此地而得名,歷史悠久,文化源遠,經濟繁榮,依山傍水,景色宜人,有“江南歷史名鄉”之美譽。太白鎮距南京祿口機場僅60公里,距蕪湖軍民兩用機場僅10公里,距蕪湖朱家橋外貿碼頭僅5公里。205國道、寧蕪高速公路、寧蕪鐵路及規劃建設的蕪申運河等形成了快速便捷的交通網路,水陸交通非常方便。太白鎮下轄16個村委會,2個居委會。耕地4099公頃,盛產優質水稻、小麥、油菜等農產品;水面483公頃,盛產魚、蝦、蟹、鱉等水產品;山林面積240公頃,森林覆蓋率達23%。太白鎮境內礦產資源豐富,擁有鐵礦、頁岩、銅礦、泥煤、高黏土、礦泉水等礦產資源,國有馬鋼姑山礦業有限公司坐落境內。

相關信息

太白鎮景色迷人,旅遊資源豐富。李白墓園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山是詩仙李白初葬之地,歷史上以“龍山秋色”而享譽江南,九山乃是東晉大司馬桓溫點將台。青山森林公園是省級旅遊風景區,景區內有李白墓、晉朝古墓群、謝公祠、桓溫墓、五賢亭等名勝古蹟,距長江四大名磯—采石磯僅有10分鐘車程。詩仙李白一生浪跡天崖,獨戀青山,晚年定居、終老長眠於斯,李白墓園、李白祠為中國國際詩歌節主要活動場所。千百年來無數文人雅士來此吟遊,留下了一篇篇千古絕唱。
鎮內供電、通訊、給排水等各項基礎設施完善,尤其是供電量充沛,有22萬KV、11萬KV變電所各一座,3.5萬KV變電所4座,程控電話覆蓋率達100%,村村通寬頻,開通的有線電視能同時傳輸包括中央加密頻道在內的節目30餘套。
地處南部的新橋工業集中區,位於蕪湖與馬鞍山兩市之間,緊靠205國道、寧蕪高速、寧蕪鐵路、蕪湖長江大橋;北倚規劃建設中的蕪申運河航運入口通道姑溪河、馬鞍山長江大橋;距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僅40分鐘車程;擁有自建500萬噸碼頭的長江黃金水道。區位優越、交通便捷,一期建設面積3平方公里,二期規劃6平方公里。實施國道經濟戰略開發,積極呼應馬鞍山、蕪湖兩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形成整體化。已吸引了大唐電力當塗發電廠、紅太陽集團、華慶石化、雷寧公司、數控工具機等10多家企業入駐集中。
太白鎮近年來民營企業和開發性農業得到長足發展,現已形成了製衣、機械加工、冶金、採掘等支柱產業,是典型的工業型鄉鎮,2006年全鎮完成工農業總產值22.45億元,其中鄉鎮企業總產值20.57億元,財政收入1.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386元。全鎮有私營企業200多家,其中產值超10億元企業1家,超億元企業3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長江鋼鐵集團公司位列全省民營企業50強,鑫龍特鋼公司、太白建安公司、龍河建安公司、榮鵬冶金材料、恆益機械、江南鋼製品、海達船舶配件、宏大機械、雙益換熱器、飛翔制管及興盛製衣等企業都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產品熱銷國內外。
太白鄉是安徽省當塗縣下轄的一個鄉,跟李白有著不解之緣。青山位於當塗縣城東南7.5公里處,即今當塗縣太白鄉太白村前,亦名青林山高372米,北臨姑溪河,東傍丹陽湖,西隔青山河與龍山對峙,南視平野。方圓30公里的青山,又名謝公山,環顧四周群巒迭翠,芳草如茵,茂林盛樹,景色清幽。南朝齊著名詩人、宣城太守謝朓遊歷至此,被青山景色陶醉,遂於青山南麓建造故宅一處(今謝公祠)。在《草堂集》中,李白對青山情有獨鐘,說“一生低首謝宣城”,“青山日將暝,寂寞謝公宅”,“宅近青山,同謝朓公之脫骨”。范傳正為了遂李白的遺願,他同當塗縣令諸葛縱合力將李白墓遷葬於青山西麓。范傳正親自為新墓撰文,“謝家山兮李公墓,異代詩流同此路。”給予李白很高評價。墓前建了享堂一座(今太白祠)。
青山李白墓經歷千餘年的風風雨雨,一方面受到歷代詩人的祭拜,如白居易、賈島、杜荀鶴……直到清代的劉大櫆、姚鼐,都在此留下蹤跡。特別是唐詩人64歲的賈島千里迢迢來此,不幸客死當塗,葬於當塗李白墓不遠處(一說在四川安岳縣城南1.5公里的安泉山麓),巧應了范傳正“異代詩流同此路”的讖語。另一方面,李白墓也歷經滄桑。自墓建成到清光諸四年(1878),共修葺了12次。1938年遭到日本侵略軍的炮火轟炸,太白祠焚塌,祠後李白墓基被毀,范傳正所撰刻的墓志銘石碑也難倖免,墓地雜草叢生,成為一片廢墟。文化大革命期間,紅衛兵曾要挖墓掘屍,經當地農民奮力保護,才留下了這座名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