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母豬

太湖母豬

太湖母豬是世界上產仔數最多的豬種,享有“國寶”之譽,蘇州地區是太湖豬的重點產區。太湖豬是太湖地區幾個豬品種類群的總稱,包括二花臉豬、梅山豬、橫涇豬、楓涇豬、米豬、沙烏頭豬和嘉興黑豬七個大的類群,主要分布在環太湖流域的江蘇省、浙江省、上海市的43個縣、區。為避免“異名同種”現象,1973年相關專家經過調查研究後,把分布在太湖流域、種質特性相似的七個豬種類群統一命名為“太湖豬”。太湖豬在太湖地區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獨特的農業生產模式、豐富的飼料資源、發達的市鎮經濟和交通貿易、廣泛的社會需求以及悠久的養豬歷史背景下,經當地人民對豬種不斷進行改良,最終通過對大花臉豬和米豬的雜交選育,形成了具有肉質鮮嫩、繁殖力高、耐粗飼等多種優質特性的豬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太湖母豬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亞綱:真獸亞綱
  • :偶蹄目
  • 亞目:豬形亞目
  • :豬科
  • :家豬
  • 亞種:太湖豬
  • 分布區域:江浙地區太湖流域
  • 英文名:Taihu Pig
  • 代號:T.H,P
簡介,太湖豬養殖進程,國內養殖歷史,國外對太湖豬的研究進展,主要品種分布,太湖母豬特性,繁殖性能高,雜交優勢強,肉質鮮美獨特,育肥性能,太湖豬在繁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在太湖豬保護利用工作中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太湖豬資源數量仍在下降甚至加劇,繁育者對地方豬種的選育和利用不夠,地方良種失去生存基礎,大量土地用於工業開發制約生產,初養太湖母豬有“四忌”,終述,

簡介

太湖豬屬於江海型豬種,產於江浙地區太湖流域,是我國豬種繁殖力強,產仔數多的著名地方品種。太湖豬體型中等,全身被毛黑色或青灰色,毛稀疏,毛叢密,毛叢間距離大;腹部皮膚呈紫紅色,也有鼻吻白色或尾尖白;頭大額寬,額部和後驅皺褶深密,耳特大,軟而下垂,形如烤菸葉;四肢粗壯、腹大下垂、臀部稍高,梅山豬的四肢末端為白色,俗稱“四白腳”;乳頭8~9對,最多12.5對,乳頭數為8~9對的個體約占82%。
依產地不同分為二花臉、梅山、楓涇、嘉興黑和橫涇等類型。
太湖豬體型中等,各類群之間存在一定差異,以梅山豬體型較大,骨骼較粗,成年豬體重:公豬192千克,母豬172千克,體長分別為154厘米和147厘米,胸圍分別為134厘米和128厘米,體高分別為90厘米和77厘米;米豬骨骼較細;二花臉豬、楓涇豬、橫涇豬和嘉興黑豬則介於二者之間;沙烏頭豬體質較緊湊。

太湖豬養殖進程

國內養殖歷史

明清時期,太湖地區養豬業空前繁榮,農民養豬除了肉食外,另一重要目的就是養豬積肥。這一時期傳統的選育技術、飼養管理技術、豬病防治技術、閹割技術等養豬技術也更加完善。
到民國時期,隨著西方先進養豬技術的傳入,太湖豬養殖業有了新的發展,但因這期間常常戰火不斷,特別是日本侵華戰爭,對太湖豬飼養業的發展影響極大。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農業經濟逐漸恢復,太湖豬養殖進入新的歷史階段,豬的人工授精技術、雜交技術、飼料加工技術等現代科學技術在太湖豬養殖中開始廣泛套用,並取得良好進展。同時,太湖豬的優良種質特性也引起國外養豬界的興趣,紛紛引進太湖豬進行試驗研究。太湖豬種有著許多其它豬種沒有或很少的優秀基因或基因組,對世界各國的豬種遺傳育種研究有獨特作用。
2006年6月,太湖豬被列入我國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成為我國重要的農業物種遺產代表。但是太湖豬在保護和利用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問題,比如與生態環境的衝突、品種數量不斷減少、育種的局限性等。為保護我國這一優秀物種資源,我們必須增強公眾對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加強立法和制度建設,構建系統保護網路,才能真正將這一世界級優秀豬種保護好。

國外對太湖豬的研究進展

由於太湖豬高繁殖力的特性,已被國外競相引進。主要目的是用來改良本國豬種的產仔性能。這些國家對太湖豬不僅僅是雜交利用,還從基礎理論方面進行研究,例如太湖豬高繁殖力的生理機制、基因定位、主基因檢測等方面探索太湖豬高產仔的機理和控制基因。隨著現代分子遺傳技術的發展,有可能將高產仔基因直接插入西方豬的基因組,並可避免太湖豬生長慢、瘦肉率低的問題,創建新的“合成系”,以提高養豬業的經濟效益。

主要品種分布

產於中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的地方豬種。分布在江蘇、浙江省和上海市交界的太湖流域。太湖豬品種內有若干不同地方類群,有二花臉豬、梅山豬、楓涇豬、嘉興黑豬、橫涇豬、米豬和沙烏頭豬等。
二花臉豬以江蘇省的舜山四周為母豬繁殖中心,主要分布在江陰、武進、無錫、常熟、沙州、丹陽、宜興及靖江等縣。
梅山豬以太湖排水幹道—瀏河兩岸為繁殖中心,主要分布在上海市嘉定及江蘇省太倉、崑山等縣。
嘉興黑豬主要分布在浙江省嘉興、平湖、嘉善及浙北地區其他各縣。
楓涇豬以上海、浙江交界的楓涇鎮為集散地,主要分布在金山、松江、吳江等縣。
橫涇豬以江蘇省吳縣的橫涇鎮為繁殖中心分布於附近各鄉。
米豬主要分布於江蘇省金壇、揚中兩縣,與之毗鄰的溧陽、丹徒、丹陽、武進縣的部分鄉亦有飼養。
據1980年統計,產區共有太湖豬60餘萬頭,其中二花臉豬約占36.7%,楓涇豬約占20.8%,梅山豬約占13.2%,嘉興黑豬約占10.9%,橫涇豬約占9.9%,米豬約占5.6%,沙烏頭豬約占3.0%。

太湖母豬特性

繁殖性能高

太湖母豬高產性能蜚聲世界,是我國乃至全世界豬種中繁殖力最強,產仔數量最多的優良品種之一,尤以二花臉、梅山豬最高。產區育種場, 初產母豬平均產仔12.14頭,二胎14. 48頭,三胎及三胎以上平均15. 83頭。各類群之間差異不顯著。太湖豬的高繁殖性能與其性器官、性機能發育早密切相關。小公豬首次采精日齡:二花臉豬為56~66天,嘉興黑豬74~77天,梅山豬82.3天,楓涇豬88天。二花臉小公豬90日齡時可以採到正常精液,4~5月齡時精液品質已基本達到成年公豬的水平。小母豬首次發情日齡,二花臉豬平均為64天、體重15千克。母豬在一個情期內的排卵數,二花臉豬4月齡為17.33枚,8月齡26.0枚;楓涇豬8月齡16.7枚, 成年時達31枚;成年嘉興黑豬平均為25. 68枚; 梅山豬29枚。現今由於條件改良,二花臉、梅山豬的經產母豬平均可達16頭以上,三胎以上,每胎可產20頭,優秀母豬窩產仔數達26頭,最高紀錄產過42頭。太湖豬護仔性強,泌乳力高,起臥謹慎,能減少仔豬被壓。仔豬哺育率及育成率較高。

雜交優勢強

太湖豬遺傳性能較穩定,與瘦肉型豬種結合雜交優勢強。最宜作雜交母體。
20世紀50年代起, 產區民眾以中型約克夏公豬與太湖豬母豬進行雜交生產商品豬,70年代之後以大約克夏豬、蘇聯大白豬、蘭德瑞斯豬為父本, 太湖豬為母本的二元雜交組合商品豬全面普及,1984年以來以杜洛克豬為終端父本的三元雜交商品豬得到較快發展。目前太湖豬常用作長太母本(長白公豬與太湖母豬雜交的第一代母豬)開展三元雜交。
實踐證明,在雜交過程中,杜長太或約長太等三元雜交組合類型保持了親本產仔數多、瘦肉率高、生長速度快等特點。由於太湖豬具有高繁殖力,世界許多國家都引入太湖豬與其本國豬種進行雜交,以提高其本國豬種的繁殖力。各種經濟雜交組合的推廣,對提高商品豬增重速度、產肉能力以及養豬經濟效益,發揮了重要作用。

肉質鮮美獨特,育肥性能

太湖豬早熟易肥,胴體瘦肉率38.8%~45%,肌肉pH值為6.55,肉色評分接近3分。肌蛋白含量23%左右,胺基酸含量中天門冬氨酸、谷氨酸、絲氨酸、蛋氨酸及蘇氨酸比其它品種高,肌間脂肪含量為1.37%左右,肌肉大理石紋評分3分。
梅山豬25~90千克體重階段,日增重439克,每千克增重耗精料4千克,青飼料3.99千克,折合消化能51. 63兆焦;嘉興黑豬25~75千克體重階段, 日增重444克,每千克增重耗精料3.82千克,青飼料0.21千克,折合消化能45. 35兆焦。太湖豬屠宰率為65%~70%,胴體瘦肉率不高,皮、骨和花油、板油所占比例較大,瘦肉中的脂肪含量較高,各類群之間略有差異。楓涇豬、梅山豬皮重占比例較高,二花臉豬和米豬的脂肪較多。75千克體重的楓涇豬胴體瘦肉率39.92%、脂肪28. 39%、皮18.08%、骨11. 69%; 74千克體重的嘉興黑豬屠宰率69. 43%,眼肌面積15. 48平方厘米, 肌肉含水量74. 36%, 粗蛋白質含量23. 05%, 肌纖維直徑36.46微米。

太湖豬在繁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在太湖豬保護利用工作中資金投入嚴重不足

近幾年,太湖豬投入資金儘管在不斷增加,但遠不能滿足其保護和開發的費用。據統計,2005 年以前國家財政每年用於畜禽等保種資源的資金僅有幾百萬元,2006 ~ 2008年增加到1 500萬 ~ 2 000 萬元,2009 年約 3 280 萬元。這些資金既不能滿足全國約 500 個地方品種的保種需要,也不能支付 138個國家級保護品種的保種需要,從而導致各地保種場、保護區和基因庫體系的建設嚴重滯後,多數資源農牧場的技術設施和專用設備日益陳舊、人員老化、技術力量不足、關鍵人才流失嚴重,開展保種選育工作的難度增大,部分品種的優良性狀出現嚴重退化或正在丟失。

太湖豬資源數量仍在下降甚至加劇

據統計,1992年在太湖豬原生地蘇州市生豬欄存為147萬頭,到1998 年全市生豬欄存降到 100 萬頭,目前全市欄存生豬僅為 81 萬頭。此外,太湖豬豬種資源的減少也不利於我國乃至世界豬育種事業的發展,並將影響整個生豬產業的發展。因此,加強豬種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十分緊迫。有些太湖豬品種的優良特性尚未被認識便已消失,業界曾對太湖豬特徵特性的發掘和評估相對滯後,對太湖豬的優良特徵特性發掘和評估不全面,局限於形態學、生理學上的描述和分析,缺乏對太湖豬資源保護與利用的分子生物學基礎研究等。

繁育者對地方豬種的選育和利用不夠

由於各地普遍缺乏對當地豬種持續系統的選育,導致很多地方的選育方向不能適應市場消費的變化和需求,有些地方的產業化生產格局也尚未形成,從而導致有些地方的豬種在種豬和商品豬市場缺乏影響力和競爭力。長期以來,有些地方尚未建立以保種促開發、開發促保種的良性的循環機制,保護與開發利用等方面脫節,各地地方品種未受到足夠重視,地方豬種資源的肉質、肉品和繁殖性能與適應性等優良特性均未得到充分利用。

地方良種失去生存基礎

在 20 世紀七八十年代,人民的生活水平較低,人們對畜產品的消費只滿足數量,對產品的口味和品質要求不高。為滿足市場肉食品供應,生豬繁育者先後引進多個國外生長速度快、飼料報酬高的生豬產品,對提高生豬生產水平起到較大的推動作用,導致純種太湖豬的數量隨之減少,加之地方畜禽品種資源缺乏長期規劃,資金投入和技術保障跟不上,生產性狀上無較大改變。生長速度慢、飼料報酬低、脂肪沉積快困擾著地方畜禽品種的選育工作,廣大養殖戶紛紛轉向飼養外種畜禽,從而使地方良種幾乎失去生存基礎。

大量土地用於工業開發制約生產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各地經濟開發區快速發展,大量土地用於工業開發。據統計,八五期初蘇州市農村耕地面積為358. 99 × 103hm2,九五期初已降到 332.70 × 103hm2,到 2002年底為 288. 17 × 103hm2,目前為 231. 00 × 103hm2。開發區建設不但使養殖區域逐漸減少,而且使大量農村居民放棄養殖,從而導致畜牧生產數量大幅下降。另外,蘇州市近幾年正大力推進農村城鎮化,也制約著畜禽養殖的發展。

初養太湖母豬有“四忌”

一、忌新老混養。太湖母豬相對於二花臉等老太湖豬,對一些疾病的抵抗力要強些或已耐過,若將太湖母豬與原二花臉等母豬混養,往往會發生太湖母豬已耐過的一些疾病,在老太湖母豬中發生,從而造成懷孕母豬流產、仔豬死亡等不良現象.
二、忌老法飼養。太湖母豬作為一種新型瘦肉型母豬,在飼養方式上與老太湖豬有較大的差異,飼養要求與飼料質量要求相對較高,如採用老法飼養則易造成成年母豬個體偏小、體質較差、難發情配種等現象。
三、忌配種過早。太湖母豬性成熟較早,4月齡左右即達初情期,6—7月齡、體重達70公斤左右方可配種,如過早配種產仔,除會對母豬本身有一定傷害外,還會間接影響產仔、育成率等,因而太湖母豬忌過早配種.
四、忌盲目貪多。太湖母豬在飼養管理上具有很多不同於老太湖豬的要求,有一定飼養老太湖母豬經驗的飼養人員尚需要更新觀念,按新法飼養,方能獲得成功,而初養母豬者、尚無實際經驗,切忌盲目貪多,一哄而上。為保存和開發太湖豬這一寶貴資源,太湖豬育種中心於1984年5月在蘇州成立。20年來,育種中心建成了一個“國家重點種畜禽場”,育成了一個國家級的新豬種蘇太豬.20年後,育種中心為進一步保存太湖豬中部分已越來越少的豬種原種,計畫建立一個太湖豬活體基因庫。目前,高產的二花臉豬和最具代表性的梅山豬已先期進入基因庫隔離飼養。在今後的十年內,基因庫將在對太湖豬保種育種的同時,加以有效開發利用,爭取再培育一個新豬種。

終述

產於我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的沿江沿海地帶,屬華北,華中過渡型豬種.分布較廣,類型較多,包括上海的梅山豬,松江,金山的楓涇豬,浙江嘉,平湖的嘉興黑豬,江蘇武進的焦溪豬,靖江的禮士橋豬,啟東海門的沙虎閒豬等。太湖豬體型較大,體質疏鬆,頭大額寬,面部微凹,額部有皺紋。如焦溪豬按皺紋多少,深淺可分為大花臉和二花臉。耳大皮厚,耳根軟而下垂。背腰寬而微凹,胸較深,腹大下垂,臀寬而傾斜,大腿欠豐滿,後軀皮膚有皺褶,全身被毛稀鬆,毛色全黑或表灰色,或六白不全。奶頭一般為8-9對。繁殖能力強,一般初產母豬每豬每窩產活仔10頭以上;經產母豬產活仔14頭以上,斷奶育成12頭以上,初生重0.7千克,仔豬45日齡斷奶窩重在100千克左右,2月齡斷奶重9千克左右。6月齡體重約為65千克-70千克。適宜屠宰體重為75千克左右,屠宰率為67%.成年公豬體重140千克,母豬110千克左右。
太湖豬是中國乃至全世界豬種中,繁殖力最強、產仔數最多的一個品種。它分布範圍廣、數量多、品種內類群結構豐富,有廣泛的遺傳基礎,肉色鮮紅,肌肉脂肪較多,肉質較好,是一個具有優良特性的品種資源。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第662號根據《畜牧法》第十二條的規定,我部確定八眉豬等138個畜禽品種為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品種,現予公告,二○○六年六月二日太湖豬列入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