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之戀》是由上海廣播電視台紀錄片中心出品,劉麗婷擔任總導演的3集生態人文紀錄片。
該片立足於“生態文明”這一話題,記錄了隨著太湖水的治理改善,太湖人獲得的嶄新美好的新生活。同時,也從歷史發展的角度,面向未來永續發展的眼光,梳理和討論了太湖人和水的關係。
該片於2022年1月4日起在東方衛視首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湖之戀》
- 類型:生態、人文
- 出品公司:上海廣播電視台紀錄片中心
- 集數:3 集
- 線上播放平台:央視網
- 總導演:劉麗婷
- 首播時間:2022年1月4日
劇情簡介,分集劇情,幕後製作,主創團隊,獲獎記錄,發行信息,作品評價,
劇情簡介
該片以“太湖流域生態治理進程”為樣本,展現環太湖流域城市在打好太湖水治理攻堅戰中,率先走出的一條產業轉型升級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高質量發展之路,著力展現太湖流域城市在生態文明建設上所作的努力、人民安居樂業的美好圖景,形象化闡釋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
分集劇情
第一集 江南之心
太湖流域的文明發展史,核心是治水的歷史,自5000年前良渚時期世界上最早的攔洪水壩以降,太湖之水給予了江南地區農田灌溉之力,也讓這裡享有了豐厚的水產資源,孕育出人文薈萃的江南文化。這一集以良渚遺址考古項目領隊劉斌、王寧遠,紫砂壺泰斗李昌鴻,蘇州東山蓴菜廠80後老闆葉玉泉,崑曲演員張軍等鮮活的人物故事,講述幾千年來太湖流域人和水的關係、人對太湖水的改造、太湖水對於沿岸百姓的饋贈以及由此誕生的江南文化。江南文化的流變、太湖的歷史之美。
第二集 錦繡風物
聚焦當代太湖的風物故事。自古以來便是魚米之鄉的太湖流域,如何在當代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中,兼得物理空間的創新發展與精神層面的詩意江南;植根這片土地的人民,如何憑藉自己的勤勞智慧,在國家發展戰略中實現更為錦繡豐饒的生活。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將在本集找到。還湖上岸、進行池塘化生態養殖的蟹農龔炳根,當代蠶娘金銀鳳,把對太湖的愛戀一針一線繡進作品的蘇繡大師姚建萍,推廣松江大米文化的回鄉創業者朱燕,宋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錢小萍和宋錦活態保護第一人吳建華等,將一一走進紀錄片。從他們身上,觀眾將看到當代太湖兒女們的奮進之美。
第三集 碧水入畫來
著重展開新時代太湖美的來龍去脈與明媚未來。將帶領觀眾回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論斷的首次提出。還將從2007年太湖藍藻引發的太湖水危機事件講起,梳理新時代太湖流域人民在生態文明建設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不斷推進中,轉變觀念、科學治太、水岸同治,使得古老的太湖煥發新活力。“兩山”理論發源地湖州安吉從開礦到辦農家樂的村民潘春林,最早實行河長制的湖州長興車渚港到江浙滬共治共管、率先實行聯合河長制的太浦河,從無錫黿頭渚風景區藍藻打撈隊隊長王建偉,到為太湖奉獻幾十年的科學家秦伯強等人和事,將為觀眾講述環太湖城市群傾力守護綠水青山、守護最美江南的動人故事。
選集
關閉
分集劇情參考資料
拍攝過程
該片拍攝周期近兩年,編導董潔心和攝製組幾乎走遍了太湖沿岸400多公里的水岸線。該片以4K數字攝影機作為主器材,輔以高速、延時、航拍、微距、水下攝影等特殊攝影手段,拍攝了太湖流域最美的景觀和樸實的居民,留下時代的生動面孔和唯美畫面。片頭,導演組特別選用了青山綠水加金色線條的全手繪風格,既與實拍畫面交融、體現江南靈秀之美,又在配色上飽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美好寓意。拍攝期間還採訪了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葛劍雄、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上海市決策諮詢委員會委員王戰、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副主席姜波、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閔慶文、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淡水項目主任任文偉、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副秘書長范恆山、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局長吳文慶、副局長朱威、上海海洋大學原校長潘迎捷等十多位相關領域權威專家。
出品人:沈軍、宋炯明 | 總撰稿:李濤、劉麗婷 |
總監製:陳雨人、王磊卿 | 攝影統籌:柯丁丁 |
監製:李逸、王立俊、陳琪 | 攝影:朱騫、毛皓宇、常無忌、黃日華、周聖樂 |
總策劃:朱宏 | 燈光:柏金龍、李海龍、虞晨、孫鷺、黃善祥 |
總導演:劉麗婷 | 錄音:趙景岩、黃白寒、李靜、肖涵 |
導演:張艷芬、劉瑋、陳琳、董潔心 | 航攝:秦松、劉勃宏、常無忌、黃日華、劉瑋 |
主創團隊參考資料 |
時間 | 獎項 | 作品 | 備註 |
---|---|---|---|
2022年 | 國家廣電總局第一季度優秀國產紀錄片 | 《太湖之戀》 | 獲獎 |
播出信息
播出平台 | 播出時間 |
---|---|
東方衛視 | 2022年1月4日起每周二22:00首播 |
百視TV | 2022年1月4日播出 |
央視網 | 2022年7月25日播出 |
上海紀實人文頻道 | 2023年3月3日 |
《太湖之戀》展現了具有共同體意識的整體性的生態觀,準確把握了生態紀錄片的藝術特色。通過生態紀錄片獨特的視角、大美的畫面、生動的人物、真實的事件審美化地展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該片通過片中人物與自然的關係之美暗示觀眾,建設生態文明就是提升人的文明,還形象闡明了新時代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的路徑和方法。將審美價值的“美”和生態倫理的“善”統一起來,並以紀錄片的“真”的形式展現出來,由此開啟了一種新的生態審美視野。(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講師林玉簫、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仲呈祥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