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古代把天上黃道分為十二等分,分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由東向西,順時針方向而行,叫做十二辰,而歲星正好十二年行一周天(木星實際公轉周期是十一點八六二二年),因此就用歲星來紀年,而有十二星次的名稱。十二星次是“星紀”(醜)、“玄枵”(子)、“諏訾”(亥)、“降婁(戌)、“大梁”(酉)、“實沈”(申)、“鶉首”(未)、“鶉火”(午)、“鶉尾”(巳)、“壽星”(辰)、“大火”(卯)、“析木”(寅)。要紀哪一年,就將歲星寫在哪個星次上。
如“歲在星紀”、“歲在玄枵”等是,這叫“歲星紀年法”。由於歲星運行的方向是由西而東,逆時針方向而行,與實際生活由東而西的習慣不合,天文家為了方便,就假設出來一個與歲星反方向而行的“假歲星”,叫做太歲,與十二辰配合起來,用以紀年。而在每一辰都有一個太歲名。這叫“太歲紀年法”,要紀哪一年,就將太歲寫在哪年的太歲名上。由於太歲配十二辰有東西南北的方位,“必察太歲所在”(《
史記》天官書)的結果,衍生出一種迷信。就是相信太歲所在為凶方,忌動土(包括掘土建築或遷徒房屋等等)。俗諺所謂“太歲頭上動土”,究其真義,乃是太歲星當頭,不宜動土的意思。
這裡的太歲與民間發現的“太歲菌”毫無關聯。這句話後引申為招惹強大的對手。
成語出處
成語出處:漢·
王充《論衡·難歲篇》:“移徒法日:‘徒抵太歲凶,伏太歲亦凶’。”
太歲是天上的木星,因為木星每十二年運行一次,所以古人稱木星為歲星或太歲。它既是星辰,也是中國民間奉祀的
神祇之一。
據史料記載,
太歲是古人假定的一個天體,它和歲星(木星)運動速度相同,而方向相反,
太歲到了哪個區域,相應的就在哪個方位地下有
一塊肉狀的東西,它就是太歲的化身,在這個方位動土就會驚動
太歲。所以這就是“太歲頭上動土會有災禍”的由來。
而實際上的“太歲化身”確有其物,它不是動物,也不是植物,是生命進化過程中的原生質生物。或者說,太歲是一種黏菌,是介於生物和真菌之間的一種原質體生物,既有原生物特點,也有真菌特點。
古籍《
山海經》稱“太歲”為“視肉、聚肉、肉芝”,描述它“食之盡,尋復更生”。
近些年來,中國各地不斷有發現該種生物。
詳細解釋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用雞蛋碰石頭,比喻觸犯那些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人和事,有時也用來比喻敢於攻破科學禁區的精神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