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軍西征湖廣戰事中的一次戰役。
基本介紹
- 名稱:太平軍西征軍田家鎮半壁山之戰
- 地點:田家鎮半壁山
- 時間:1854年10月至12月初
- 參戰方:湘軍、太平軍
- 結果:太平軍失利
- 參戰方兵力:軍約萬餘人、太平軍號稱十萬人
- 傷亡情況:太平軍有近萬艘船隻被敵軍焚毀、擊沉
- 主要指揮官:湘軍指揮曾國藩、太平軍指揮燕王秦日綱
湘軍占領武漢後,聲名大噪。清廷賞曾國藩兵部侍郎銜,辦理軍務。曾國藩於得意之餘,即籌劃大舉東犯,並決定以奪取九江為第一目標。他與新任湖廣總督楊霈商定了一個水陸並進,夾江而下,首先突破太平軍田家鎮、半壁山江防,進而奪占九江的三路進軍計畫。其兵力部署是:南路由新任湖南提督塔齊布和知府羅澤南分統湘軍兵勇沿長江南岸進攻鄂東大冶、興國(今陽新);北路由楊霈督陝西提督桂明率綠營兵進攻蘄州、廣濟(今蘄春東南);中路以水師順江而下,由參將楊載福、同知彭玉麟率部先發,曾國藩與李孟群率後隊繼進。預定三路會師于田家鎮,總兵力約萬餘人。
太平軍方面,楊秀清已於10月15日將湖北軍事委託給燕王秦日綱統理(秦奉命巡查河道,當時已到九江),命其在湖北田家鎮、半壁山一線加緊設防。太平軍在田家鎮至蘄州一段四十里之江岸修築了一些土木城,安置炮位;在田家鎮與南岸半壁山之間橫架鐵鏈二道,兩鏈相距約十餘丈,鐵鏈之下排列小船數十隻,配以槍炮;在半壁山扎大營一座、小營四座,山下挖掘三四丈寬的深溝,內側建立木柵、炮台,外側密釘竹籤、木樁。為了加強該處防禦,楊秀清還專門派人從天京送來一座木簰,作為江中堡壘。此時,從武漢退回和從下游來援的太平軍總數又達數萬,號稱十萬人。他們設防雖較嚴密,但在作戰指導上卻採取消極防禦的方針。
1854年10月底至11月初,清軍自武漢分批出發。自武昌起程的南路湘軍分為兩支:一支由塔齊布率領,經武昌縣(今鄂城)趨大冶;一支由羅澤南率領,經金牛鎮趨興國。11月11日,兩支湘軍分別陷大冶、興國。不久,羅澤南部進扎半壁山下,塔齊布部進扎半壁山東南十里之富池鎮。半壁山孤峰峻峙,俯瞰大江,北麓尤為陡峭,形勢險要,是太平軍重點守備之地。曾國藩認為,“先攻田鎮對岸之半壁山,奪其要隘,則鐵鎖(鏈)一岸無根,當易拔去。”11月20日起,雙方於半壁山進行了十分激烈的攻防戰,太平軍作戰不利。23日,秦日綱親自督軍二萬,與羅澤南等部湘軍再戰,復大敗,傷亡數千人,餘部退至田家鎮,半壁山隨即失陷。湘軍派百餘人縋崖而下,將橫江鐵鏈砍斷。適國宗韋志俊、石鎮侖、韋以德等自蕪湖率援軍趕到,24日配合秦日綱督軍自田家鎮分路渡江,進攻占據半壁山之敵。鏖戰竟日,太平軍各路俱敗,石鎮侖、韋以德等千餘人陣亡,秦日綱和韋志俊率餘部退回長江北岸。次日,太平軍又將江中鐵鏈鉤聯於南岸半壁山下。
湘軍水師東下時,太平軍檢點陳玉成部將敵前鋒阻截於蘄州。半壁山被湘軍攻陷後,陳玉成於11月29日令水營突圍下駛,於是湘軍水師得以順流而下。12月1日,楊載福與塔齊布等商討進攻田家鎮的計畫,鑒於太平軍江防堅固,確定將戰船分為四隊:一隊專管斬斷鐵鏈;二隊專管攻擊太平軍炮船;三隊待鐵鏈破除後直趨下游,焚燒太平軍船隻;四隊守衛老營,防太平軍襲擊。12月2日,湘軍戰船出動,塔齊布督同羅澤南等率陸師六千人,排列南岸,以助水師聲威。湘軍水師傍南岸急槳而下,直至鐵鏈之前,“以洪爐大斧,且熔且椎,須臾鎖斷”。當太平軍炮船前往救護時,湘軍水師第二隊隨即上前發炮轟擊,毀太平軍炮船二艘。待湘軍水師第一隊將江中鐵鏈破壞後,其第三隊舢板船飛槳下駛,太平軍水師陣勢遂亂,紛紛敗退。湘軍舢板船疾駛武穴(今廣濟)、龍坪一帶,從下游縱火焚燒太平軍戰船。時值東南風大作,太平軍上游之船無法下撤,被燒毀不少。12月3日,秦日綱、韋志俊等自焚田家鎮營壘,率部東退黃梅。至此,太平軍苦心經營的田家鎮、半壁山江防被湘軍徹底突破。
太平軍從湘潭作戰失利到田家鎮、半壁山防線被突破,以水師的損失最為慘重,前後有近萬艘船隻被敵軍焚毀、擊沉,從而使湘軍水師得以在天京上游江面橫行無忌。這不僅直接影響了西征戰場上的陸路作戰,而且使天京受到愈來愈大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