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多金屬結核中國開闢區礦床地質》是2008年海洋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呂文正,黃永祥,張國楨,包更生。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前言,
內容簡介
《太平洋多金屬結核中國開闢區礦床地質》分兩篇八章,試圖利用“九五”5個航次勘探資料和綜合各研究課題主要研究成果,重點突出高新技術手段所取得的新發現和新認識;強調東、西區對比研究,著重探討在中國開闢區多金屬結核礦床地質特徵和結核礦床內起主導作用的成礦、控礦條件。
作者簡介
黃永樣,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總工,教授級高工,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獲國土資源部"先進科技管理工作者"榮譽稱號。參加了我國海域、太平洋和南極地區的區域地質、實驗地質、大洋礦產資源、生物地層及古海洋學、天然氣水合物等學科領域的調查及研究工作。曾任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調查、大洋調查等項目首席科學家。主持或參與主持編寫的國家專項技術報告三個,主持和參加編寫並公開出版研究成果專著六部,其中第一作者兩本。在國內外公開發表學術論文30多篇,其中SCI收錄3篇。研究成果獲部級科技成果二等獎、三等獎。
目錄
緒論
第一節 東太平洋CC區成礦地質和環境背景
一、構造
二、沉積地層
三、海流特徵
四、生物生產力
第二節 太平洋CC區多金屬結核分布特徵
一、各國多金屬結核勘探契約區分布
二、太平洋CC區多金屬結核分布特徵
第三節 中國開闢區海上勘探情況
一、“八五”期間海上勘探簡況
二、“九五”期間海上多金屬結核勘探情況
三、研究方法和技術設備
第一篇 地質及構造特徵
第一章 地形地貌特徵
第一節 地形地貌特徵與分區
一、地形地貌特徵
二、地形地貌分區
第二節 坡度參數
一、坡度分布特徵
二、坡度與水深的關係
第三節 不利開採地形區和地形障礙物特徵與分布
一、東區
二、西區
第二章 構造與火山作用
第一節 區域地層
一、東區
二、西區
第二節 淺地層特徵
一、反射地震相特徵分析
二、淺地層剖面的地層對比與解釋
第三節 構造特徵
一、東區
二、西區
第四節 火山活動
一、東區
二、西區
第三章 新生代地層及沉積特徵
第一節 沉積物類型及特徵
一、表層沉積物
二、柱狀沉積物
第二節 新生代地層劃分對比
第三節 晚新生代沉積地球化學特徵
一、表層沉積物的地球化學特徵
二、柱狀沉積物地球化學特徵
第四節 沉積物工程地質特徵
一、沉積物土層工程分類及特徵
二、海底土層工程地質特徵
三、沉積物聲學特性
四、現場實驗與原位測試結果比較
五、土的動力學性質及承載力
六、礦區工程地質條件評價
七、結論
第二篇 多金屬結核礦床特徵和成礦作用
第四章 海底探測與多金屬結核分布特徵
第一節 深拖和水下自治機器人海底探測技術
一、深拖探測技術
二、水下自治機器人探測技術
第二節 聲學探測結核賦存分布特徵
第三節 光學探測數據處理方法
一、覆蓋率計算
二、粒徑計算
三、豐度計算
第四節 結核分布特徵
一、覆蓋率分布特徵
二、粒徑分布特徵
三、豐度分布特徵
四、海底地形與結核分布的關係
第五章 中國開闢區多金屬結核礦床特徵
第一節 礦床分類
一、分類原則
二、多金屬結核礦床分類
第二節 礦床特徵
一、礦相特徵
二、礦石品位與地球化學特徵
三、結核礦床評價指標
第三節 多金屬結核礦床分布特徵
一、結核的區域分布特徵及與地形地貌的關係
二、不同類型結核礦床分布範圍
三、不同類型結核礦床的豐度和覆蓋率
四、不同類型結核礦床的品位分布特徵
第六章 多金屬結核地球化學研究
第一節 多金屬結核常微量元素地球化學
一、元素在瀝取相中的分布
二、元素的聚類分析
三、太平洋CC區多金屬結核稀土元素地球化學
四、多金屬結核和沉積物中稀土元素的富集機制
五、多金屬結核殼層地球化學特徵
第二節 多金屬結核中放射性同位素地球化學
一、多金屬結核中放射性核素的地球化學行為與深度分布特徵
二、基於鈾系不平衡的生長速率測定及若干相關的問題
三、東太平洋多金屬結核中放射性核素的不破壞γ譜分析
四、多金屬結核的不破壞α-能譜分析
第三節 多金屬結核中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
一、太平洋CC區多金屬結核Ce、Nd和Sr同位素地球化學
二、多金屬結核(殼)中的He同位素
第七章 多金屬結核成礦和保存實驗研究
第一節 S1nm錳礦相的人工合成及其特性的研究
一、S1nm錳礦相的合成方法
二、實驗器材與化學試劑
三、1nm錳礦相的合成反應
四、結果與討論
五、S1nm錳礦相的的離子交換能力
第二節 結核保存實驗研究
一、水動力學實驗
二、壓力試驗
三、氧化環境條件模擬試驗
四、酸鹼度模擬試驗
五、胺基酸模擬試驗
六、微生物模擬試驗
第八章 多金屬結核礦床成礦地質作用
第一節 成礦環境
一、氧化還原電位
二、大洋多金屬結核記錄的海水化學演化
三、海底構造運動一多金屬結核中的CaCO3/Fe2O3和MgCO3/Fe2O3比值
四、231Paex/230Thex比值與海洋古生產力演化
第二節 多金屬結核的紋層韻律與生長速率
一、疊層石紋層韻律
二、錳結核中的地球軌道印記
三、錳結核的生長速率推測
第三節 控礦模型
一、多金屬結核豐度和覆蓋率分布的分形模型
二、人工神經網路模型
第四節 火山活動與成礦作用
一、火山活動
二、洋中脊活動
第五節 生物成礦作用
一、多金屬結核中的微生物化石
二、生物及有機化學沉澱作用機制
三、洋底多金屬結核微生物成礦方式
四、微生物化石與多金屬結核成礦的關係
第六節 成礦模型
一、成礦物質來源
二、結核類型與生長過程
三、生物和化學成礦作用
四、結核形成與分布的控制因素
圖版Ⅰ
圖版Ⅱ
圖版Ⅲ
圖版Ⅳ
圖版Ⅴ
前言
1982年聯合國通過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已於1994年11月16日生效,公約莊嚴宣布:國際海底及其資源是人類的共同繼承財富。依據公約有關規定設立的國際海底管理局同時宣布成立, 標誌著國際海底區域開發制度的最終確立。我國作為先驅投資者之一,在1991年已將“大洋多金屬結核資源勘探開發”列入國家長遠發展項目,並制定了《大洋多金屬結核資源研究開發第一期(1991 ——2005年)發展計畫》和《大洋多金屬結核資源研究開發“八五”計畫》。隨後又制定了國際海底礦產資源研究開發規劃(1996——2010年)目標和“九五”計畫(1996——2000年)綱要。
“八五” 期間,中國大洋協會組織原地質礦產部和國家海洋局利用“海洋四號”和“向陽紅09” 號、“大洋一”號進行了五個航次的調查,在15萬km2的開闢區內進行了7.5×7.5網距的地質採樣;3.75×3.75網距的多頻、淺剖測量、地球物理和海底照相調查,以及全區多波束全覆蓋地形測量和深拖試驗性剖面調查。在此基礎上於1996年3月5日完成了30%礦區的區域放棄工作,獲得了總計7.5萬km2的勘探契約區。在區域放棄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多波束海底地形全覆蓋測量調查結果,優先考慮地形因素,圈定出海底地形坡度大於等於5 0的海山、海山鏈和部分陡坡等不利於多金屬結核開採的海底障礙物。我國開闢區30%區域放棄報告已於1998年8月獲國際海底管理局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