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中部矽質沉積物研究

《太平洋中部矽質沉積物研究》是由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肖永林、趙濟湘、張連英、徐金沙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平洋中部矽質沉積物研究
  • 成果登記號:19910253[04563]
  • 第一完成單位: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
  • 項目類別:科研項目
成果信息,成果摘要,

成果信息

成果登記號
19910253[04563]
項目名稱
太平洋中部矽質沉積物研究
第一完成單位
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
肖永林、趙濟湘、張連英、徐金沙
主題詞
深海沉積物;海洋沉積物;中太平洋;矽質沉積物

成果摘要

太平洋中部矽質沉積物基本來源是以放射蟲為主的各種生物下沉的遺骸,碎屑物來噴發,自生組分(微結核和沸石)有相當高的比例,陸源物主要為伊利,火山源物質主要為蒙皂石和中—基性岩中的斜長石、閃石、輝石、富鐵礦等,沉積物中尚有宇宙球粒存在,並可分出鐵質球粒、玻質球粒、及微玻隕粒等四種宇宙塵。生物組分研究表明,上層水團有較高生產力的赤道上,熱帶放射蟲和硅藻組合表面水團供應充足;表層沉積物(包相差>15Ma)的生物組合間,有現代洋底沉積間斷存在,並劃出第四紀中新世沉積單元;矽質沉積物沉積速率較緩慢(≤1mm/103a)。在研究P和CC兩個分區,矽質沉積物的普遍氧化特徵和氧化強度,CP區高於CC區現的間斷推論出南極底層流對海底沉積作用的影響,AABW不僅導致氧化引起沖刷的間斷,同時也向洋底提供了多種金屬元素。地球化學行為研E的富集與磷酸鹽質生物碎屑有密切關係。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多金屬結和富集的關係,指出高的生產力、氧化環境、緩慢的沉積速率和可能的屬結核大量生成和長期保持於界面處的重要因素,查明了CCD控制了矽布範圍,CP區CCD在5300m,CC區淺於4900m。因此,CC區的條件優於CP了赤道太平洋多金屬結核富集區與該區富放射蟲矽質沉積物的內在聯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