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村隸屬萊城區口鎮,位於萊城西北15公里處。東鄰口鎮西街村;西靠匯河,與羊里鎮大增村隔河相望;北接官水河村;村南屬長埠嶺地帶,與冶莊村、陶南村、雪陳村、張家窪鎮港里村、張高莊村土地相連。有耕地3200畝,856戶,2576口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太平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口鎮
- 下轄地區:太平莊和陶莊
- 地理位置:萊城西北15公里
- 人口:2576人
鄉村簡介
太平村由太平莊和陶莊兩個自然村組成。戰爭年代,陶莊曾改名大興莊,後仍復原名。陶姓家族於清朝道光年間由陶鎮遷入現址,村內另有王、郝、霍、馬等姓氏。兩村人民上下呼應(陶莊地勢高,稱為上莊,太平莊地勢低,稱為下莊),唇齒相依。太平村歷來屬口鎮管轄。
太平村交通便利,四通八達,姚口路從村後貼身而過,車輛穿流如梭,招手即乘,去淄博,到泰安,北上濟南,南下新汶或更遠。
太平村土地寬滿,糧食富足。從北端的趙家林林地(姚口路北)至南端的彭家林地有3500米長。彭家林地土勢好,適於莊稼生長,流傳著“待要吃飽飯,圍著彭家林轉”的美譽。太平村有豐富的文物遺風,但由於歲月的剝蝕,各種“運動”的破壞,基本消失或“古為今用”。張家胡同南口東西各有一隻形態威武的石獅子,與張亨的功名及屍骨一併安放,此處被稱為獅子口。村民常聚於此,或議事或閒談,兒童獅前獅後,爬上爬下,石獅脊被磨光滑,此石獅毀於“文革”中。
太平村有許多美麗的傳說,也有著不少滄桑經歷。1927年,土匪劉黑七(劉桂堂)率匪來村搶劫,搶糧搶物後又抓走人質20餘名,其中一人被殺。為贖回親人,太平村人賣出大片土地。1945年匯河決口,洪水泛濫,沖毀房屋幾百間(獅子口以西)。1984年大雨,南石橋被麥穰堵塞,屋內進水30多戶,倒塌房近百間,鎮政府和村委物資支援,組織抗險救災。
歷史也不斷造就輝煌。以前,南石橋村南至石壩子修築一條石條路,長約300米,寬約2米。1937年,李英選、張樂征、劉宗思、劉善書主持,將匯河堤(那時很小)東移並大修,底寬8米,封頂4米,高2.5米,全長約2500米,用土37000多方,以後又多次加固。1957年,毛振祥、李洪儉規劃並主持,重修家西橋至匯河一段長約400米的大堤,用土6000多方。上世紀70年代,李粹一、李化唐、陶宗升帶領全村人民,唱著時代的最強音“改天換地,敢教日月換新天。”有打油詩為證:“揚水站,地下管,機井抽,渡槽灌,蒜園以北不用愁,開開閘門澆一片。村南壩,匯河墊,大口井水灌莊園。南溝深,堰墩旱,深翻整平變新顏。”2001年年輕的村委班子上任,修建陳家林至東南嶺地下管道一條,長1000米。村領導李偉之、陶建斌多次聯繫,得到外省支援,他們無償投資50餘萬元,並嚴格監督驗收,在長埠嶺上架設了五縱一橫的高壓線3800米,為黃淮海開發區、為太平村作出了貢獻。
太平村向來重視工副業生產,60年代,在李家林栽植果樹,建成一片80畝的蘋果園。70年代,成立科技隊、林業隊、農機隊、酒廠。1971年,由陶文祥、李爵一主持,在牛頭地建小磚窯兩座,第二年新建地下輪窯,磚的抗壓程度僅次於關帝廟磚。所生產的磚主要由縣調撥,主要用於城市和工廠建設。1985年開始,陶宗升任書記,建麵粉廠、“212”汽車改裝廠、肉食加工廠、水泥預製廠、貿易貨棧、地上大輪窯。陶元祥、趙法利任正副廠長,建口鎮離合器廠。聘請李來之、狄西慶、陶振愛等為技師,冶煉、鑄造、镟床、磨床一條線,實行先進的工廠化管理。後來又三次擴建,規模發展很快,主導產品由原來的拖拉機配件離合器、剎車片轉為轎車的剎車盤,再轉為精密度要求極高的建築用管件彎頭若干種,銷往國外。
1992年後,個體企業春筍般發展。李洪山是最早的運輸戶,購置汽車三部搞運營。陶建文、陶慎祥、張林東等相繼建工廠。
太平莊有四多:一是教師多,現僅在職教師近40人。二是縫鞋匠多,這門手藝源於劉黑七搶劫後,以此謀生。1970年後,李洪祚、韓廷武、張樂山作為村副業在萊城修鞋數年。三是織布的多,陶姓家族於清末掌握這門手藝,織布賣布,最遠的到過天津。四是下東北的多,定居在黑龍江、吉林、遼寧,計千人以上,以致春節前收到匯款多。還有四早:即最早成為養雞村;最早成為拖拉機村;最早買汽車(1982年);最早搞新村規劃。
太平村人有堅強的鬥爭精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同駐吐絲口的日偽軍巧妙周旋,騷擾襲擊,李洪昌、韓文元、劉英選成為敵人的眼中釘。萊蕪戰役中,成為烈士,長眠於太平村烈士林。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清末至今,人才輩出。李秉炎、李九齡、劉文秀、毛延才是有名的秀才,後者曾留下許多傳說。 劉善掌,外號劉葫蘆,可以赤手空拳用兩個大碌碡將井口棚住。李運吉,用木輪車推600多斤重到博山關頂子不用人拉,人送外號“李暈子”。劉元因,黃埔軍校學員。韓敬宗,1960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民兵代表大會,在北京懷仁堂受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宋慶齡、鄧小平及十大元帥接見,被授予半自動步槍一支。居住在台灣或國外者有數人,如趙以炎、李傳吉、劉觀成。文化才子為數不少,如民國初期,李學珠,辦萊蕪第十八處學校,起名“藝學”,校址在李家祠堂:李洪文,愛好文學,參加過萊蕪梆子《送豬記》的創作和修改。陶恩祥,醫學博士後、,李海龍、孟淑美夫婦均獲博士學位。張濤、劉維升、張作森均為研究生。縣團級幹部10人以上,他們都有一顆赤子之心。省長劉振華雖居異地,但仍懷念故鄉,關心故鄉的建設與發展。太平村的子孫後代,一定能譜寫出更美的篇章。
太平村風光秀美,景色宜人。匯河臨村西而過,河堤由北向南延伸,長約3000米,堤內堤外,綠樹成蔭,花草滿地,足200米之闊,是名符其實的自然風景線。1975年新河堤建成,堤路兩用。堤內造田,種糧栽桑,堤坡植樹,舊河堤漸次消失。家西橋外,挺拔的楊樹,柔美的柳枝,成行的白臘,閃爍的池塘,在另一條東西堰護衛下嬌柔無限,如詩如畫。村中一條溪流,俗名南河溝子(村北一條小溪叫北河溝子),發源地在村東鷹嘴壺(地名),水流潺潺,清淺鮮潔,水草茂密。沿溪大柳數以千計,粗者需兩人合抱。經過漫長的歲月,蕩滌出十幾個池溏,如南石橋灣、蒜臼子灣、郭子西灣、家西灣,孩子們捉魚摸蝦摳螃蟹,不亦樂乎。遠望村莊,掩映在綠樹叢中,翠色慾滴。
明朝前期,在獅子口東建廟宇兩座,隔街相望。街北的叫北廟,正殿中間供奉著觀音奶奶塑像,左邊楊二郎,右邊關二爺。靠東牆塑牛王和山神,靠西牆塑龍王和土地爺,小鬼把門。牆上繪有壁畫,栩栩如生。凡村民出殯,須在此行“潑湯”等儀式。郭子以東者從東門進西門出,反之則從西門進,東門出。廟內和尚誦經念佛,整個喪禮非常繁瑣。街南的南廟,供奉著百依奶奶,院子北面立有10塊石碑。兩廟中間建郭子。一座,面東“文昌閣”,面西“魁星”。稍南有“鐘閣”,內懸一鼎巨鐘,高約1.5米,上細下粗,底口開闊,夠大瓮口粗,鋸齒狀,重量在500公斤以上,鐘身上刻著捐款修廟人姓名。每遇水火災患,鳴鐘警示,鐘聲恢宏,5000米之外亦聞。1958年,“大煉鋼鐵”時毀掉。
幾乎同時,李姓家族建祠堂三間,坐北向南,獨立成院,院內植柏樹,由門前向東至東梢門,由門右向北至村後各栽植國槐一行。清朝光緒31年重修,主持者李九龍、李秉旭等4人。
1937年,陶莊村北發現一墓穴,青磚砌成,每塊磚50×30×20cm大小,都被磨光,縫與縫之間相當緊密,墓穴分前後兩間,前間大,後間小,總計近20平米,穴內無其它文物。上面巨石壓蓋,每塊巨石5噸多重。據碑載,“太平莊北一里之遙有藏冠城一處”,此文物至今未解
民間人物
劉精選 劉潤生 韓文元 韓元相 李化玉 李洪昌 張永茂 張樂群 李廣柱 陶興瑞
二、歷任村支書
1952年-1954年 李洪俊
1955年-1959年 韓西安
1959年-1967年 毛振祥
1967年-1976年 李粹一
1976年-1985年 李化唐
1985年-1991年 陶宗升
1991年-2001年 李承寶
2001年- 李偉之
三、歷任村主任
1952年-1954年 李洪奎
1955年-1959年 毛振祥
1959年-1966年 李化唐
1967年1976年 陶集祥
1976年-1985年 陶和祥
1985年-1991年 韓敬宗
1991年-1999年 韓方雲
2001年- 陶建斌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劉振華 現任山西省委副書記、省長,十六屆中央委員
韓兆東 現任泰山學院副院長
李更吉 原武漢商業局長、市老齡委王任
陶永祥 曾任萊蕪市國土資源局調研員
劉觀禮 現任山東華冠集團調研員
韓朝陽 山東師範大學校長辦公室主任
李玉一 曾任萊蕪市二職專副校長,高級教師
五、副高級及其以上專業技術人員
李化偉 腦外科專家、教授、主任醫師
劉化昌 中教高級
陶思祥 醫學博士
李海龍、孟淑美夫婦均獲博士學位
李強之 高級工程師、萊鋼一鐵廠長
劉松昌 中教高級
陶振畔 中教高級
李光興 鳳城高中中教高級
韓西勤 鳳城高中中教高級
韓兆華 萊蕪市廣播電視局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