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崗古墓葬

太平崗古墓葬,是在安徽省蚌埠市太平崗村出土的古墓,屬於兩晉南北朝到北宋年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太平崗古墓葬
  • 出土地點:安徽省蚌埠市太平崗村
  • 所屬年代:兩晉南北朝到北宋
安徽省蚌埠市文物管理處獲悉,蚌(蚌埠)寧(南京)高速公路蚌(埠)明(光)段太平崗房建工程A標段行政監控中心樓基礎施工中又發現一座古墓。4月8日,蚌埠市文物管理處對該座北宋初期墓進行了發掘清理,出土了一批精美文物。
為配合蚌(埠)明(光)高速公路建設,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蚌埠市文物管理處在安徽省蚌埠市太平崗村境內已清理了南北朝至宋朝的墓葬22座,宋房址4處(詳見《中國文物報》2005年2月18日1版),此座墓位於已清墓葬區西約150米,應屬同一墓葬區,編號M23。
此墓為“凸”字形單室磚券墓,清理前,券頂已遭破壞,短甬道,弧方形墓室,墓室四角均有仿木的轉角結構,四壁有多處磚砌小坎。墓室長176、寬170、殘高25厘米,墓室分前後2部分:後部為棺床,由4縱排磚平鋪;墓室前部有1縱磚多寬,無鋪地磚,與南部甬道相連,低於棺床20厘米。甬道長170、寬56、殘高45厘米,甬道口用5縱排磚斜向平塞封堵。墓磚均為灰色,長31.5、寬15、厚5厘米。墓東西兩壁變形略內弧,且四壁墓基下沉,造成棺床西、北、東三側邊磚向壁基下傾斜。
清理時發現,一人頭骨位於棺床西側邊與西壁夾角處,床中部和墓室東南部棺床下發現已朽人肢骨。棺床北部中間貼北壁側立黃釉瓷枕1件,中部疊出“開元通寶”錢幣6枚,西北角出銅鏡1面,伴有漆器朽痕,邊上出土殘朽片狀鐵器。棺床西側與西壁的夾角處,出黃釉執壺和黃釉碗各1件,棺床的西南角出黃釉碗1件,棺床中南側下出青釉四系罐1件。墓室前部東南角出瓷碗5件,甬道中部發現1件漆器朽痕,器形不辨。西壁砌嵌“壺”紋高浮雕磚1塊。墓室規格不大,但出土了瓷器、銅器、鐵器、漆器、磚雕20餘件,為蚌埠地區近年來考古發掘所少見。
出土瓷器10件。其中瓷碗7件,均為淺腹式,器形多呈喇叭狀。大碗4件:黃釉綠斑彩碗,口徑23、底徑7.9、高4.5厘米,淺腹、圓唇、口微外撇,寬、淺圈足,足沿微外卷,足心有小錐狀突起,碗內底有5個橢圓支燒痕。碗內施滿釉,碗外施釉不到底,腹底及足部全部露胎。蠟黃釉,有細小紋片,碗內壁3等分處施釉下綠斑彩,綠斑彩似在胎上隨意所畫,無具象,鮮綠、精美。胎質黃中泛紅,較粗,胎施化妝土,應為安徽蕭縣白土窯器,較珍貴。黃釉碗,殘,口徑19.4、底徑7.4、高6.3厘米,呈喇叭狀,尖口,斜腹,寬圈足,足沿微外卷。足底心有錐狀凸起。蠟黃釉,釉層薄,釉面光亮,有細小紋片,碗內施滿釉,外施釉不到底,底部及碗底完全露胎。胎質黃中泛紅,較粗,碗內底有5個均勻分布的長條狀支釘痕,應為安徽蕭縣白土窯器。青釉碗,兩碗近似,口徑19.6、底徑7.4、高6.2厘米。碗呈喇叭狀,碗口翻卷粘合,留有小孔,形成突出的寬口唇,腹壁呈45°角斜出,窄圈足,平底。釉青中泛蠟黃,釉面瑩潤,有細小的紋片,碗內施滿釉,碗外施釉不到底,碗底無釉。胎質堅硬,較細膩,胎壁厚薄適中,應為安徽繁昌窯器。小碗3件:青釉碗,口徑13.6、底徑4.6、高4.4厘米,寬唇、尖口,微內斂,淺腹,腹壁微弧,窄圈足,圈足內均勻分布4個手指印形黃色墊燒痕。釉青中泛白,釉面瑩潤,如冰似玉,無紋片,碗內施滿釉,碗外施釉不到底,碗底無釉。胎質潔白,細膩堅緻。整個器形小巧、輕盈、精緻,應是安徽繁昌駱沖窯器,非常珍貴。
黃釉枕:長15.5、寬10.7—11.1、高8.8—9厘米,呈長方形,腰部內弧,四角上翅,底部一角留一圓形氣孔。釉黃中泛青,釉面瑩潤,頗有光澤,有細小紋片。頂部及四周施釉,底部露胎,四周下部積釉厚處,形成一青褐釉環。底施白色化妝土。淡黃色胎,胎質較堅緻、細膩,是典型的安徽壽州窯器。
青釉四系罐:口徑7.5、底徑9、通高25厘米,口微卷,短直頸,斜肩,肩頸部安複式系4個,鼓腹,器形修長,平底。釉色青中泛黃,釉層薄,開小片紋,貼土的一面有土沁痕,施釉至腹中部,下部和底完全露胎。胎質較硬、較粗,胎色黃中泛紅,器壁厚重,是唐安徽壽州窯器。
黃釉執壺:口徑9.2、底徑7.6、通高19厘米,喇叭口,圓唇,長頸,圓鼓腹,器形呈矮胖冬瓜狀,平足,肩部有3道凹弦紋,頸腹一側附有彎曲帶狀執手,另一側肩部安流,流、執手均殘。鱔魚黃釉,釉色純淨瑩潤,開小片紋,有玻璃光澤。除底部外,內外施釉。黃紅色胎,施化妝土,應為唐壽州窯器,釉色漂亮。惜柄、流殘。
銅鏡:直徑10.3、厚0.1、外緣寬1厘米,緣邊刃口,小圓鈕(殘),素麵。“開元通寶”錢幣6枚。
“壺”紋磚:出於西墓壁,近出土黃釉執壺處,磚長18.8、寬15、厚5厘米,灰磚。“壺”為剔地高浮雕,剔地0.5厘米,“壺”與出土的黃釉執壺相似,喇叭口,長頸,鼓腹,最大腹徑靠上,平底,頸肩部一側有彎曲執柄,另一側肩部安一短而微曲的流,流口和執柄上部均低於壺口,“壺”紋磚對探究出土的黃釉執壺已殘的流、執柄形狀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此磚應是為墓葬專燒。
漆器:已完全腐朽,器形無法辨認。
鐵器:片狀,朽甚,可能為刀或劍。
從墓葬形狀、出土器物分析,初步斷定墓葬年代為北宋初期,或可早到唐末五代,從出土的大量精美瓷器分析,墓主人應為一般的下級官員或庶人中的富豪。
此墓填補了發掘南北朝、北宋晚期墓葬時代上的缺環,構成兩晉南北朝到宋的序列。此墓規格不大,卻齊聚了安徽境內三大名窯:繁昌窯、壽州窯、白土窯的器物,說明唐和北宋時期安徽的制瓷業相當發達,也反映了當時整個淮河流域經濟在恢復和發展。此墓發掘的22座墓葬,為研究安徽蚌埠地區乃至淮河流域兩晉南北朝到北宋晚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