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社會史

太平天國社會史

《太平天國社會史》是劉晨創作的歷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9年12月。

該書通過對170餘起典型案例的研判,展現了太平天國政權與民眾關係的互動情形及影響,總結了太平天國的歷史經驗與歷史教訓。“天國民變”展現了太平天國複雜多重的歷史面貌:一方面,應正視太平天國因統治政策的負面因素激發普遍而廣泛的民變,以及給民眾帶來傷痛的事實;另一方面,也應肯定太平天國為預防和調控民變,穩定社會秩序做出的努力,以及應變的原則和實踐也有某些理性或進步的成分。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太平天國社會史
  • 作者:劉晨
  • 類別:歷史學著作
  • 字數:526千字
  • 首版時間:2019年12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思想,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描繪太平天國後期民變發生的時空分布、人員構成、類型劃分、動員模式,展現了太平天國政權與民眾尤其是農民的關係;通過分析民變起因與民變矛頭指向,指出了太平天國社會戰略的得失,尤其是經濟政策的偏差;對於太平天國政權向基層滲透過程中的暴力干預、基層鄉官制度的弊端與亂象、最終激變良民之事進行客觀分析,解釋了太平天國由盛而衰、由內潰而崩塌的社會原因。

作品目錄

第一章 時序數量
第二章 地域分布
第三章 人員構成
第四章 變亂肇始
第五章 調控應對
第一節 19世紀60年代的民變
第二節 典型年份的剖析
小結
第一節 民變在蘇南和浙江的比較
第二節 蘇州地區民變的地域特色
第三節 市鎮鄉村民變居多的現象
小結
第一節 領導人和參與者的量化分析
第二節 各階層在民變中的角色
小結
第一節 類型區劃
第二節 對抗爭對象的探討
第三節 平民武裝起因比照
第四節 動員模式
小結
第一節 調控十策
第二節 “天國”應變
小結

作品思想

作者通過比較分析觀察到:19世紀60年代“天國”民變迭起可以看作國家權力和鄉村社會對立關係的延續,清朝時期日益尖銳和複雜化的社會矛盾在太平天國新政權建立後由於主客觀環境、傳統和新興因素的影響,呈現了愈演愈烈之勢。所以,“天國”民變各要素既有前朝傳統的延續性,又有戰時太平天國自己的特殊性。對於太平天國時期國家與社會的關係,作者認為:“天國”民變諸要素、太平天國社會戰略展現了太平天國時期國家與社會關係的特殊形態。廣泛而頻繁地引發激變四野的民眾反抗,是國家權力不當控制地方的直接反映。一般來說,民變與太平天國統治深入基層的程度和干預介入基層的多少成正比例關係:愈是太平天國統治深入基層的地區,民變的數量愈多,規模愈大,烈度愈強。
該書根據民變成因(社會建設)和“天國”應變實踐概括歸納太平天國的歷史貢獻和深刻教訓,太平天國既有在處理社會問題、推進社會建設方面的可贊可取之處,也留給後世諸如自我孤立、政局紊亂的慘痛教訓。“天國民變”展現了太平天國複雜多重的歷史面貌:一方面,應正視太平天國因統治政策的負面因素激發普遍而廣泛的民變,以及給民眾帶來傷痛的事實;另一方面,也應肯定太平天國為預防和調控民變,穩定社會秩序做出的努力,以及應變的原則和實踐也有某些理性或進步的成分。對太平天國的歷史評價須由巨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結合,在長時段的歷史格局中,太平天國起事動機的正義性和運動進行中反壓迫反侵略的積極意義應是太平天國歷史形象的主要方面;置於相對時空範圍內的民變這一具體問題中考量,太平天國的歷史形象則表現為對立統一的實質。

作品評價

作者通過對天國民變細緻入微的研究,在太平天國政治史、軍事史等專門研究基礎上,建構太平天國社會史(民眾反抗史)的重要一面,具有學術創新意義。該書在寫作方法上注重將總體與個案研究結合、巨觀敘事與微觀分析結合,結構合理,論證邏輯清晰,語言規範流暢。(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劉平評)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太平天國社會史》
2019年12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203-4330-5

作者簡介

劉晨,1986年生,山東濱州人,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研究員、助理教授。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史領域的教學與研究。著有《蕭朝貴與太平天國早期史》《義和團》等,在《近代史研究》《清史研究》《歷史檔案》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30餘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