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常禮院
- 性質:古代官署名
- 朝代:唐朝
- 職能:掌教禮儀,事許專達
官署名。唐朝始置,屬太常寺。德宗貞元七年 (791) 置禮院直二人,九年置禮院修撰、檢討各一人。掌教禮儀,事許專達。五代沿置,掌郊廟之制,檢討禮儀故事。...
判太常禮院事,官名。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置,以帶職朝官充任,主管禮院之事。神宗元豐(1078—1085)改制罷。 ...
同知太常禮院事,官名,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改同判太常禮院置, 為太常禮院副長官。神宗元豐(1078—1085)改制罷。 ...
禮院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lǐ yuàn ,是唐代太常寺之別稱。...... 禮院編輯 鎖定 禮院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lǐ yuàn ,是唐代太常寺之別稱。...
他“料次逾年,各以部分,得善書二萬卷”,並署集賢小職,後判為集賢院學士。再遷王屋尉,充太常禮院修撰和集賢學士關於神策軍建置一事,時集賢學士甚眾,都...
治平二年四月九日,韓琦等再次提出這一議題,於是,英宗出詔將議案送至太常禮院,交兩制以上官員討論。由此引發了一場持續18個月的論戰,這就是北宋史上有名的“...
後改知審官院,其裁製如判銓法。以知蘇州、左司諫范仲淹為禮部員外郎、天章閣待制。太常禮院言:“侍御史劉夔請去莊獻明肅太后、莊懿太后所加太字。蓋入廟...
歷官太子中允剡縣知縣、太常博士諸暨知縣,除弊興利,越人稱為循吏,官至秘閣校理、同知太常禮院。英宗每論人物必稱之。尤與歐陽修友善。 [1] 《丁君墓志銘...
鄭雍(1030年—1098年),字公肅,開封府襄邑(今河南睢縣)人。進士甲科,調兗州推官。韓琦上其文,召試秘閣校理、知太常禮院。英宗之喪,論宗室不當嫁娶,與時...
宋代,由太常禮院掌其事,凡官員有父母喪,須報請解官,承重孫如父已先亡,也須解官,服滿後起復。西漢時規定在朝廷供職人員丁憂(離職)三年,至東漢時,丁憂制度...
寶元二年(1039年)宋祁改擔任鹽鐵句院,知制誥,升遷為天章閣侍制,判太常禮院,至國子監。在西北邊境戰事財政都吃緊的情況下,他寫下了關於“三冗三費“的上疏...
真宗於大中祥符二年(1009),令太常禮院詳定天慶道場醮儀,頒諸州。徽宗於大觀二年(1108),頒金篆靈寶道場儀范於天下,令道士依法奉行。...
宋范仲淹 《奏乞兩府兼判》:“太常禮院,用歷代之禮,或不謹於典法,隨時綿蕝,綱紀寖壞,制度日隳。”沈礪 《感懷》詩之七:“叔孫綿蕝曾何補,優孟衣冠聊...
當時御史台建議,想以左右僕射合為表首,太常禮院以東宮三師為表首。竇儀援引典故,以僕射合為表首者有六次,而以三師為表首者沒有根據。朝廷輿論贊同他的觀點...
知審官西院 同知審官西院 判吏部南曹 同判吏部南曹 判吏部流內銓 同判吏部流內銓 知三班院 勾當三班院公事 主管官告院 判太常禮院 知太常禮院 同...
頃之,擢秘閣校理、同判太常禮院,再遷太子中允、判三司度支勾院,以太常丞、直史館提舉在京諸司庫務,擢龍圖閣待制。三丞充近職,非故事也。遷尚書工部...
仁宗時由歐陽修薦知太常禮院,不久出通判涇州。本名 韓維 字號 持國 所處時代 宋代 出生時間 1017年 去世時間 1098年 祖籍 真定靈壽(今屬河北) ...
真宗於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令太常禮院詳定天慶道場齋醮儀式,頒諸州;徽宗於大觀二年(1108年),班《金□靈寶道場儀范》於天下,令道士依法奉行。金、元之際,...
謝絳(994-1039):字希深,浙江富陽人,北宋文學家、詩人,六部侍郎。以父蔭任試秘書省校書郎。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登進士甲科,授太常寺奉禮郎、汝陰知縣(...
趙孟頫被行台侍御史程鉅夫舉薦,趕赴北京,受元世祖、武宗、仁宗、英宗四朝禮敬...累贈師垂集賢侍讀學士,希永太常禮儀院使,並封吳興郡公,與訔集賢大學士,封...
琦罷政,忠彥以秘書丞召試館職,除校理、同知太常禮院,為開封府判官、三司鹽鐵判官。出通判永寧軍,召還,為戶部判官。琦薨,服除,為直龍圖閣,擢天章閣待制...
源於漢代。宋代,由太常禮院掌其事,凡官員有父母喪,須報請解官,承重孫如父已先亡,也須解官,服滿後起復。奪情則另有規定。後世大體相同。清代規定,匿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