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論盜

太宗論盜

皇上與群臣議論怎樣禁止盜賊。有人請求使用嚴厲的刑法來制止。皇上說:"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盜賊,是由於賦稅太多,勞役、兵役太重,應當去掉奢侈,節省開支,減輕徭役,少收賦稅,選拔和任用廉潔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餘,不必用嚴厲的刑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宗論盜
  • 出處資治通鑑
  • 產生年代:唐朝
原文,譯文,釋義,啟示,拓展,

原文

上①(唐太宗)與群臣論止盜,或⑦請重法以禁止,上哂②(shěn:譏笑)之曰:“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饑寒切(逼迫)身,故不暇③顧廉恥耳。朕當去⑧奢省費,輕⑨徭④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餘,則自不為盜,安⑩用重法邪!”自是數年之後,海內昇平⑤(太平),路不拾遺,外戶⑥(大門)不閉,商旅野宿焉。——司馬光資治通鑑

譯文

皇上與群臣議論怎樣禁止盜賊。有人請求使用嚴厲的刑法來制止。皇上微笑著說:"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盜賊,是由於賦稅太多,勞役、兵役太重,官吏們又貪得無厭,老百姓的飢餓逼迫上身,所以就顧不得廉恥罷了。我們應當去掉奢侈,節省開支,減輕徭役,少收賦稅,選拔和任用廉潔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餘,那么他們自然就不會去做盜賊了,何必要用嚴厲的刑法呢!” 從這以後,過了幾年,天下太平,沒有人拾別人掉在路上的東西(給自己),大門可以不關,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釋義

  1. 上:皇上,這裡指唐太宗
  2. 哂:譏笑
  3. 不暇:顧不上。
  4. 徭:古時統治者強制人民承擔的無償勞動。
  5. 海內昇平:古人認為中國疆土四面環海,因此稱中國境內為海內。昇平,太平。
  6. 外戶:使門向外開,也就是不閉門的意思。戶,門。
  7. 或:有人。
  8. 去:去掉
  9. 輕:減輕
  10. 安:怎么能,何必
  11. 切:逼迫
  12. 路不拾遺:路人不撿別人掉落的東西
  13. 商旅野宿: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14. 論:議論
  15. 為:作為
  16. .故:所以,因此

啟示

  1. 勸導或阻止人們不去做壞事和不利於他人的事,不能一昧的“堵”,有時“疏”所達到的效果反而更好。
  2. 作為官員或統治者,我們要學會體諒人民,理解他們的難處,這樣這個社會才會更加和諧與安定。
  3. 對於犯錯誤的人,不能單一的懲罰,同時也要教他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事,從內而外的改變他們。

拓展

一、短文中唐太宗認為“止盜”應採取的措施
1)原文語句: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餘,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
2)現代言語:應當去掉奢華,節省開支,減輕徭役,少收賦稅,選拔任用廉潔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餘,那么老百姓自然就不會去做盜賊了,不用再使用嚴厲的刑法了!
二、
群臣的看法是:重法以禁之(使用嚴厲的刑法來制止)。
“上”的看法是: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餘。(去掉奢侈,節省開支,減輕徭役,少收賦稅,選用廉潔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餘。)
理由是: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饑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由於賦稅太多,勞役、兵役太重,官吏們又貪得無厭,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這是切身的問題)。
三、
海內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
四、
“海內昇平”使你聯想到課文中: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
“外戶不閉,商旅野宿”使你聯想到課文中:外戶而不閉。
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 294 卷,歷時 19 年告成。它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 403 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 959 年)征淮南停筆,涵蓋 16 朝 1362 年的歷史。[1] 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 [1],在中國官修史書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太宗論盜
《資治通鑑》(Comprehensive Mirror for Aid in Government)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 (1019-1086) 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 1362 年的史實。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宋神宗認為此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鑑》。[2]
《資治通鑑》全書 294 卷,約 300 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是我國編年史中包含時間最長的一部巨著(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
《資治通鑑》[2] 所記歷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 403 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 年),前後共 1362 年。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後梁紀》六卷、《後唐紀》八卷、《後晉紀》六卷、《後漢紀》四卷、《後周紀》五卷。[2]
《資治通鑑》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
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
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鑒於往事, 有資於治道”,而欽賜此名的。由此可見,《資治通鑑》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
《通鑑》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 (《史記》為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春秋》為現存最早編年體史書 [3]),按時間先後敘次史事,往往用追敘和終言的手法,說明史事的前因後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統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內容以政治、軍事的史實為主,藉以展示歷代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跡,作為歷史的借鑑。敘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與鬥爭。[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