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地理位置,氣候特徵,人口民族,風景名勝,地方特產,地形外貌,教育建設,道路交通,工業發展,
歷史沿革
彭澤縣近100年以安徽桐城縣和樅陽縣移民居多。
第一次大規模移民在民國初年。《桐城縣誌》(1995年版),在大事記欄中有這樣記載:“民國二年(1913年):實業界人士方履中,在東流、彭澤等地購置荒場、蘆場,從家鄉招農圍墾十萬畝,移民數萬人。”(見《桐城縣誌》18頁)。方履中(1864--1939年),字玉山,一字聘商。南鄉(今屬樅陽縣)人,清未民國著名實業家,桐城派未期人物,在與英日商人侵占安徽省銅礦山的鬥爭中,是主要領袖。著作有《貞泯不泐》、《桐城名賢詩詞輯》等。在彭澤縣主要是太泊湖 流域和方湖流域以及長江沿線,如棉船,馬當的楊柳.躍進.船形,浪溪的百圩,太平的永樂,芙蓉太字,以及紅光等等。
在移民中以樅陽縣人為多。樅陽縣向來分南鄉和東鄉,因為方履中是樅陽縣義津人,屬南鄉,所以其中又以南鄉人(在彭澤聽得最多的樅陽口音)居最,東鄉人(棉船朝陽人口音)次之,桐城縣的移民主要靠近樅陽縣的地區如孔城等。第二次大規模移民是在1954年大水後和大躍進期間,又有幾萬人。這次是天災人禍造成的。第二次大規模移民是以第一次為基礎的,是為尋找生活而投親靠友,離開故鄉。據《樅陽縣誌》所載:“1959年,縣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97人,1960年下降到270人。”含蓄地說明了“大躍進”期間我縣廣大老百姓的悲慘遭遇。1959-1960僅僅一年左右時間,每平方公里人口減少27人。總面積為1808.1平方公里樅陽,總人口減少達48800人以上(就算自然出生率與普通死亡率能相抵消)。當然,這些減少的人口大部分飢病而亡,但也有少數背景離鄉,其中移民最多的地方大概就是彭澤了。第一批的移民已經歷五代左右,第二批移民也有三代以上。他們中只有第二批還有一些 活著,可也是風燭殘年了。他們汗水伴隨著淚水澆灌出豐收的沃野,為子孫開闢一片新天地。如今他們的後代在彭澤這塊土地上幸福地生活著,但千萬要記住先輩的勇敢和勤勞,更不要忘記先輩的艱苦和辛酸!
地理位置
太字村位於芙蓉墩鎮西北角,與定山鎮棉洲、五聯村交界
芙蓉墩鎮太字村
氣候特徵
太字村地處中亞熱帶的過渡帶,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照較足,霜期較短,年均日照為1928.5小時,日照為46%,太陽輻射的年總量為112.54千卡/厘米,年生理輻射總量平均值為56.3千卡/厘米,地面最高極端溫度68.7C.
人口民族
太字村: 人口4031 面積16.9平方公里 全村共有14個生產組 駐地:南埂 (2007年數據)。
人口:絕大多數是原安徽遷入(主要安徽樅陽人,亦有少量宿松人)。
太字十四組於2018年11月彭澤縣政府頒發棚改戶檔案,全組村民需搬至安置房,該組已成為歷史。
風景名勝
知名點:蛤蟆石、小尖山、江邊。
地方特產
米粉粑,粉蒸肉,珍珠丸子
地形外貌
太字村位於長江中下游南岸,全境地勢平坦土質肥沃,適合水稻、棉花種植.屬於山地和丘陵地貌.
教育建設
學校有太字完全國小,太字初級中學(已拆,現為太字村部)
道路交通
S214馬都線
工業發展
彭澤縣澎湖灣工業區東擴太字村片區
彭澤澎湖灣工業園
位於長江江西段最末端的沿江地帶,北臨常見,南臨湖牛省際公路,距九江市區35公里,距彭澤縣城8公里,總規劃面積20平方公里,首期開發利用10平方公里,被列為江西省“低丘緩坡”試點區域,是江西省沿江開發四大板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江西省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核心園區之一,重點發展冶金、店裡能源、新材料、重化工、裝備製造及港口物流等產業。該園擁有一級深水岸線5.4公里,長年可通航停泊可通航停泊萬噸級船舶,僅開發利用了1公里,可為重化工、大冶金大冶金、大耗水、大吞吐量等重特大項目提供便利的取水和廉價的運輸運輸。目前,彭澤縣澎湖灣工業區東擴太字村片區,村民已積極在縣政府的配合下完成拆遷工作,下一步工業區將太字村十四組劃入園區規劃建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