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子豆腐
- 產地:陽新縣太子鎮
- 性質:傳統小吃
- 美譽:荊楚一絕
介紹,故事與文化,
介紹
白豆腐“嫩而能上手,老而不乾癟”,可煮、可壓、可煎、可燒、可炸、可凍、可腐,煮味鮮,煎味濃,燒味美,炸味香,凍味軟,腐味適。食之,回味無窮;醬乾,色香味俱佳,既可烹製冷盤,也可當休閒小食品嘗;豆腐油則是在豆腐加工過程中提取的精華,其食用品最佳,營養價值最高。太子豆腐的聞名,除得益於太子人獨特的傳統製作工藝外,還得益於太子的山泉水。這裡的山泉水含有多種人體心需的微量元素和礦物質,用這種水製作的豆腐不僅保持了原食的有益萬分,而且還能化合出人體必需的各種胺基酸。
太子豆腐已在湖北省工商局註冊了“太子廟”牌商標,其系列產品豆腐、白乾、黑乾、香乾、臭乾、熏乾、麻辣乾、豆皮、豆絲、腐竹、千張、素雞已銷往武漢、黃石、九江、武穴、鄂州、大冶、蘄春等地。
2018年8月,湖北省政府辦公廳發布《關於推動楚菜創新發展的意見》,提出打造一個“美食之都”、十四個“中國美食之鄉”,“太子豆腐”名列其中。
故事與文化
太子豆腐救太子的故事
三國時期,孫權稱帝後,立孫登為太子。當時為武昌郡的陽新境內遭遇特大暴雨而變成一片汪洋,成千上萬的災民流離失所。孫權攜孫登親赴災區,賑濟災民。災後,此地流行瘟疫,百姓多腹瀉不止,身生惡瘡,無法診治。太子孫登再次來到疫區施藥救治。由於日夜走東串西,直接接觸病人,結果自己也染上此病。王貴妃得知後,立即派人趕回家鄉。益昌村村民在王貴妃的指點下,每天吃由當地地下水製作的豆腐,然後在身上塗抹當地一個大溶洞內的淤泥,終於戰勝了瘟疫。從此,太子豆腐名揚天下,歷朝都將其作為貢品。
太子豆腐與太子文化
孫登太子連續兩次來此賑災,當地災民深受感動,稱他為“活菩薩”。公元241年,孫登病逝。噩耗傳來,當地百姓悲痛萬分,在此修建了一座氣勢宏偉的寺廟,取名“太子廟”。孫權也因痛失愛子,傷心不已,為感激此地百姓重情重義,詔令在此建鎮,名曰:太子鎮。
“煮豆作乳脂為酥,高燒油燭斟蜜酒。”這是蘇東坡對豆腐的詠嘆。而有1700多年歷史的太子鎮,有綿延數公里的父子山,山中汩汩清泉終年不斷,水清味甘,加上歷代相傳的豆腐製作技藝,使太子豆腐獨具特色,長盛不衰。
整個製作過程採用手工製作,近10道工序:選豆—浸豆—磨豆—煮漿—起豆油—過濾—點漿—濾水—打包成型。食之,細膩綿滑,營養豐富;觀之,細若凝脂,潔白如玉;掂之,托於手中晃動而不散塌,擲於湯中久煮而不碎。用當地老百姓的話說:看起來是硬的,吃起來卻是軟的;摸起來是結的,煮出來卻是泡的。其味清淡中藏著鮮美,吃起來清爽生津,能煮、煎、炸、燜、拌、凍、腐,生熟皆可食用,可葷可素,可生產出百餘種美味佳肴。
“煮豆作乳脂為酥,高燒油燭斟蜜酒。”這是蘇東坡對豆腐的詠嘆。而有1700多年歷史的太子鎮,有綿延數公里的父子山,山中汩汩清泉終年不斷,水清味甘,加上歷代相傳的豆腐製作技藝,使太子豆腐獨具特色,長盛不衰。
整個製作過程採用手工製作,近10道工序:選豆—浸豆—磨豆—煮漿—起豆油—過濾—點漿—濾水—打包成型。食之,細膩綿滑,營養豐富;觀之,細若凝脂,潔白如玉;掂之,托於手中晃動而不散塌,擲於湯中久煮而不碎。用當地老百姓的話說:看起來是硬的,吃起來卻是軟的;摸起來是結的,煮出來卻是泡的。其味清淡中藏著鮮美,吃起來清爽生津,能煮、煎、炸、燜、拌、凍、腐,生熟皆可食用,可葷可素,可生產出百餘種美味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