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胡蘿蔔,重慶市合川區太和鎮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太和胡蘿蔔種植區域屬典型的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降雨量在1100—1400毫米之間,年均日照1316小時,年均氣溫18℃,無霜期331天,大於10℃的活動積溫高達5364℃,適合太和胡蘿蔔的生長。太和胡蘿蔔肉質根長圓柱形,長25—30厘米,橫徑2.5—3.5厘米,單根重150—200克;表皮呈紅色、較光滑,鬚根較少;肉紅色,心柱黃色、較小;味道香甜,風味濃郁,生食脆嫩,熟食化渣。
2014年11月18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太和胡蘿蔔”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和胡蘿蔔
- 產地名稱:重慶市合川區
- 品質特點:根長圓柱形,表皮呈紅色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國家農業部第2179號公告
- 批准時間:2014年11月18日
產品特點,品質特性,營養價值,產地環境,土壤地貌,水文情況,氣候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太和胡蘿蔔肉質根長圓柱形,長25—30厘米,橫徑2.5—3.5厘米,單根重150—200克;表皮呈紅色、較光滑,鬚根較少;肉紅色,心柱黃色、較小;味道香甜,風味濃郁,生食脆嫩,熟食化渣。
營養價值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太和胡蘿蔔種植區地處涪江沿岸沖積壩,海拔高度202—206米,土壤以沖積沙壤土為主。土質肥沃,礦質養分豐富,宜種性廣。
水文情況
太和胡蘿蔔種植基地位於涪江沿岸,水源條件好,灌溉條件十分優越。根據國家農業行業標準《農用水源環境質量監測技術規範》(NY/T396—2000)判定,太和胡蘿蔔種植範圍水質的綜合污染數為2級,屬清潔水源,適宜生產優質的太和胡蘿蔔。
氣候情況
太和胡蘿蔔種植區域屬典型的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降雨量在1100—1400毫米之間,年均日照1316小時,年均氣溫18℃,無霜期331天,大於10℃的活動積溫高達5364℃。四季分明,夏熱冬暖,春長秋短,暖季光照多,日照充足,冬季無低溫凍寒,夜間土壤溫度回暖較快。空氣清新,無工業污染。氣候適合太和胡蘿蔔的生長。
歷史淵源
太和胡蘿蔔種植歷史悠久,已有二百餘年歷史。
清朝末年,太和胡蘿蔔種植基地由太和擴展到合川釣魚城附近的渠口壩等地,後更在全縣三江流域的各個沖積河壩都大規模栽培。
民國五年(1917年)版《合川縣誌》記載本縣種植胡蘿蔔有如下盛況:“胡蘿蔔有黃白二色,長五六寸,縣屬凡河岸沙土皆種之為年節品屆時舟載如梭盛行重慶而豐都一帶尤視為奇珍雲。”)
1949年前,太和胡蘿蔔銷售到涪陵、豐都一帶。沒有公路以前,太和胡蘿蔔全部走水路運輸到重慶各地銷售。由於甜度高,爽口化渣,又不易得,重慶人往往輕易不捨得吃,只在過年期間辦酒席或招待客人時用,久而久之重慶地區就有了“胡蘿蔔,蜜蜜甜,看到看到要過年。”的民謠廣為流傳,也有了“離了胡蘿蔔不成席”的說法。
生產情況
太和胡蘿蔔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規模為800公頃,年產量30000噸。
產品榮譽
2014年11月18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太和胡蘿蔔”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太和胡蘿蔔的地理標誌保護的區域範圍為重慶市合川區太和鎮小河村、米市村、長流村、曬金村。地理坐標為東經105°58′47.24″—106°02′27.68″,北緯30°01′57.08″—30°06′35.45″。
質量技術要求
- 特定生產方式
太和胡蘿蔔的生產總原則是按《太和胡蘿蔔無公害生產技術規程》標準進行,實行標準化生產,專業化監督,產業化經營,社會化服務。
1、產地選擇與特殊內容規定:太和胡蘿蔔種植區域海拔高度在202—206米之間,產地環境質量應符合國家衛生標準和符合無公害蔬菜產地環境條件。產地應符合NY 5010-2001的規定。
2、品種選擇與特定要求:太和胡蘿蔔是重慶市合川區該地特產地方品種。
3、生產控制:
太和胡蘿蔔生產過程必須執行《太和胡蘿蔔無公害生產技術規程》的要求。
3.1、生產管理
3.1.1、地塊:選擇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土層深厚、土質疏鬆肥沃、富含礦物質養分和排灌條件優越的沙壤土。
3.1.2、整地開廂施基肥:前茬作物收穫後及時深耕曬土,翻耕深度30厘米左右。中等肥力地塊,結合深翻,每畝施入經無害化處理的有機肥(腐熟人蓄糞)3000千克、尿素10千克、過磷酸鈣30千克、硫酸鉀7.5千克,肥土混勻,耙細整平。平土栽培一般做成寬90—100厘米的廂,長度因地而定;高廂栽培一般廂高15—20厘米,廂距50—60厘米。
3.1.3、催芽:播前先將種子晾曬1—2天,搓去種子上的刺毛,整理乾淨即可播種。
3.1.4、播種
播種期:一般為7—8月;播種量:—般條播每畝用種量為0.8—1.0千克;撒播每畝用種量為1.5—2千克。
4、田間管理
4.1、間苗定苗:出苗後及時揭去覆蓋物,1—2片真葉時第1次間苗,除去劣苗、病苗、過密苗,保持株距3厘米左右;3— 4片真葉時第2次間苗,保持株距6厘米左右;5—6片真葉定苗,株距為10—15厘米。每畝留苗3—4萬株。
4.2、中耕除草:結合間苗,在行間淺鋤,可疏鬆表土,除草保濕。定苗至封行前,於雨後或澆水後進行2—3次中耕。
4.3、培土:一般在肉質根膨大前期、定苗後25—35天時,結合除草進行培土,用土蓋住根部,以防“青頭”根。
5、肥水管理
5.1、澆水:幼苗期適當澆水,保持地面見濕見乾;進入葉生長盛期,應適當控水蹲苗,防止葉部徒長;進入肉質根肥大茂盛期,應及時澆水,保持廂面濕潤,滿足水分需求;忌田間積水,要注意排水防澇。
5.2、施肥:太和胡蘿蔔生產施肥以有機肥為主,控氮、穩磷、增鉀,提倡施用蔬菜專用肥、生物肥和有機複合肥,重施基肥,早施追肥,收穫前20天不施氮肥。生長期間一般追肥1—2次。根據苗情,第1次追肥在3—4片真葉時,施氮肥、氮磷鉀複合肥,每畝10—15千克。肉質根膨大初期進行第2次追肥,偏施磷鉀肥、氮磷鉀複合肥,每畝15—20千克。追肥時應將化肥加水稀釋150—200倍後均勻澆施。
6、病蟲害防治:太和胡蘿蔔病蟲害發生較少。偶而發生病害為黑斑病和黑腐病;主要蟲害有蚜蟲,偶見根蛆(種蠅)。病蟲害防治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採用農業、物理、生物防治,科學配合使用化學防治,合理使用無公害農藥,達到生產安全、優質無公害蔬菜產品的目的。
6.1、農業防治:選用抗性品種,合理輪作;深耕曬壟,培育健壯植株,中耕除草,及時摘除病殘體,清潔田園,並集中無害化處理。
6.2、物理防治:田間安裝殺蟲燈、性誘劑,誘殺地下害蟲和鱗翅目害蟲等;掛黃板誘殺蚜蟲、蚊蠅類害蟲等。
6.3、化學防治:
6.3.1、黑斑病:發病初期用防毒礬、甲霜靈錳鋅、三乙磷酸鋁等藥劑噴霧防治。
6.3.2、黑腐病:發病初期噴施農用鏈黴素、代森銨、加瑞農、可殺得等藥劑防治。
6.3.3、蚜蟲:用抗蚜威、蟲蟎克、農地樂、高效氯氰菊酯等藥劑防治。
6.3.4、種蠅:用蟲蟎克、阿維菌素、高效氯氟氫菊酯等菊酯類農藥,或樂斯本、滅蠅胺、農地樂等藥劑防治。
7、採收:根據市場需要和生育期及時採收,一般適宜採收期為11月下旬至次年2月下旬。採收必須嚴格執行農藥安全間隔期。
太和胡蘿蔔自播種至採收100—120天,肉質根充分膨大成熟方可採收。成熟時表現為葉片不再生長,不見新葉,下部葉片變黃。
8、采後處理
8.1、包裝:採用編織袋、塑膠袋、紙箱、塑膠箱、竹筐等材料進行包裝。同一規格應大小基本一致,包裝材料應無毒、無害、清潔、牢固、透氣,並符合相關標準要求。同一批貨物的包裝件應裝入品種、等級和成熟度一致的胡蘿蔔產品。胡蘿蔔應整齊緊密平擺在竹簍或紙
箱內,再運往蔬菜市場銷售或直銷生鮮超市。
8.2、預冷:中長期貯藏和長途運輸的胡蘿蔔必須進行預冷,採收後利用各種降溫措施,在短時間內把胡蘿蔔體溫降到0—3℃,以利於貯藏和運輸。
8.3、貯存:臨時存放必須在陰涼、通風、清潔、衛生的地方,嚴防日曬、雨淋、受凍,防止有異味物質和有毒物質的污染和病蟲害侵染。需較長時間的儲存時,可儲存在冷庫中,最適儲存溫度0—3℃(-1℃以下產生冷害),相對濕度95%RH以上(以減少脫水)。也可以採用溝藏,或去葉留地來延長採收期。
8.4、運輸:長途運輸前應進行預冷。運輸過程中適宜的溫度為0—3℃,相對濕度85—90%。裝運時做到輕裝、輕卸,嚴防機械損傷。運輸工具應保持清潔、衛生、無污染;長途運輸時,應使用冷藏車或冷藏貨櫃,運輸中注意防凍和通風散熱,避免日曬、雨淋。
- 產品質量安全規定
產地環境條件符合《無公害食品 蔬菜產地環境條件》(NY 5010-2001)的規定。產品質量安全符合《農產品安全質量 無公害蔬菜安全要求》。
專用標誌使用
太和胡蘿蔔地域範圍內的太和胡蘿蔔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已獲登記保護的太和胡蘿蔔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登記證書持有人提出申請,並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採用產品名稱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