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清真北寺座落縣城中心人民中路西側,建築面積3074平方。前面是伊斯蘭大樓,北面是清真女寺,回族民眾圍寺而居,地理環境優越。該寺距今己有六百餘年歷史。
據史載:朱元璋創國初期,手下有一支回族人組成的隊伍,個個武藝高強、英勇善戰。為朱元璋推翻元朝立下汗馬功勞。朱元璋登基座上皇帝後,為答謝其出生入死戰功卓越的回族兄弟,在即位後的洪武二年下聖旨,按回族人的生活習俗和信仰,在安徽境內為回族人建造二十坊清真寺,太和清真北寺屬其中一坊。
載:太和清真北寺始建於明洪武十年,由太和城十三姓回族人籌建,穆尼許安邦監督施工。清道光、乾隆年間和民國元年都曾重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和清真北寺
- 座落:縣城中心人民中路西側
- 建築面積:3074平方
- 始建於:明洪武十年
結構特色,所獲榮譽,
結構特色
太和清真北寺是安徽省建築悠久,保留完整的寺院之一,是魯、豫、皖三省聞名的古寺。該寺百餘間廂房布局合理,清式四合庭院,檐廊相連,廊柱對稱,青磚灰瓦,雕樑畫棟,中西合璧,獨具一格。整座寺院建造工藝嚴謹,雕飾藝術精美,古樸典雅,頗有特色。寺院古木參天,幽雅肅穆,院內遍植名貴花木,四季常青。該寺於一九九八年被安徽省政府批准為“省級重點文物古建築群保護單位”。
寺院大門樓座西面東,稱“萬歲閣”。門旁立抱鼓石兩樽,硬山頂樓閣四角高挑,明次間八柱,鼓鏡式石柱基,柱上立坐接抱頭梁,角梁下立蜀木雕蓮花瓣紋,“萬歲閣”上方為大型飛龍雕飾,在雕飾下方,刻有二枚銅錢,紋銘“天下太平”、“道光丁末”。“萬歲閣”門樓兩側各設便門,門罩內分別磚雕“由羲”、“履仁”二字,便門內兩塊木匾分別刻書“信忠言”、“敬篤行”。
禮拜大殿是北寺主要建築,該殿磚木結構,檐飛角翹壁合珠聯。殿高數丈雄偉壯觀。殿內寬敞明亮,可容三百餘人聚禮。前殿設為廊,後殿設窯殿二層,上層為“得月樓”,以觀新月初現之日而從事伊教活動。殿中立36根合抱園木大柱,石鼓基設鼎座,三梁重架,每斗兩拱,樑柱結合部都設刻有卷草紋扣結托,花草祥雲彩繪栩栩如生。整座大殿雕飾精細,做工精美,莊嚴肅穆。
大殿前有首屆阿訇袁錫山親植松柏兩株,已生長六百餘年,現已被阜陽市政府列為重點名古木掛牌予以保護。大殿南北兩側設“儀門”通往後院,門樓青磚門罩內各刻“四箴”、“三畏”兩字。
大殿北側為“明經堂”,是接待來賓和穆民聚合場所。大殿南側為“南講堂”,供阿訇傳經講學,誨里拜,鄉佬誦經場所。
寺院中心南北各有兩亭,南為“淨水亭”,北為“淨心亭”。
所獲榮譽
太和縣清真北寺二OO一年被中央統戰部授於“全國模範清真寺”,二00九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授於“安徽省和諧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