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八景

太和八景

各地方志大都記載當地風景名勝之“八景”。大至名山勝水,小到橋亭樓塔,八景之多,全國皆然。太和縣地處黃淮平原南部邊緣,界於北國南國搭疆之地,既無山水之勝又少園林之美,然亦有自己的“八景”。

太和八景,明萬曆二年(公元1574年)方誌有記載。然而,方誌對八景的方位處所、歷史沿革等,方誌未作詳細描述,唯見前輩文人騷客以平詩句描繪其貌。1980、81年,全國地名普查時,有人尋古探跡,終因時過境遷難覓筆下勝景,遺址均湮沒於謊言蔓草之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和八景
  • 地理位置:黃淮平原南部邊緣
  • 記載:《詠太和八景詩》
發展歷史,背景介紹,

發展歷史

其一 萬壽登高
原細陽縣城(今原牆鎮)北有萬壽山,面積約四百平方米。名為萬壽山,實為一校平地略高的土嶺。所謂萬壽山,又疑是一古墓,有待考古詳察。1947年,縣人發現萬壽山遺址有大小圓門各一,深邃幽暗,人不可入,後即用土封閉。1952年遺址被人挖掘,僅見古磚,別無他物。
此外,原萬壽縣城(今原牆鎮北)南城樓遺址猶存,高數仞,周圍半畝。成土墩狀,名曰萬壽墩。
昔日,每年九月重陽,文士皆偕伴前來,或爬萬壽山,或登萬壽墩,舉目遠眺,平原秋野,菊花盛開,萬木蕭疏。因此人們美其名曰:萬壽登高。至今,原牆九月重陽古會十分繁華熱鬧。清人祝松齡有詩為證:“萬壽城邊萬壽山,登臨宛在碧雲間。經霜秋雨連霄霽,節到重陽任往還。”又清人吳漢騰詩:“萬壽城荒草木秋,登臨不盡古今愁。當年此地成都會,定有閒人把菊游。”
太和八景
圖2 太和縣博物館內-萬壽登高
其二 鏡湖麥浪
北起今太和小南門外,南至沙河北岸,廣包六里,形如鏡圓,又說水平如鏡,故名。明正統年間(公元1436—1449),黃水淤平。春夏之交,麥浪盈盈,因風起伏,勢如波浪。20世紀50年代後,寶鏡湖一帶闢為太和新城區。前人美名曰:寶鏡麥浪。
清人王樹中有詩為證:“湖水分明似月圓,曾經滄海變桑田。風翻麥浪千重碧,軼事人猶寶鏡傳。”又清人祝松齡詩:“寶鏡明湖自古傳,何期滄海變桑田。只令麥浪浮千頃,遙帶斜陽涌暮煙。”
太和八景
圖3 太和縣博物館內-鏡湖麥浪
其三 沙堤柳蔭
沙堤,指今太和縣城西南三華里處沙河堤段。相傳,元至正年間(公元1341—1368),黃河水溢,沙堤皆破,唯鄭渡口以西沙堤因植柳甚多未決。春時,堤上翠柳吐絲,倒影水中,綠蔭含煙,清幽異常。因此,前人美名曰:沙堤柳蔭。清人王樹中有詩為證:“古渡斜陽好繫船,綠柳留蔭始何年?春來春去留鶯喚,卻伴隋堤自起眠。”又前人無名氏詩:“夾道垂柳拂畫輪,平沙十裡帶斜曛。眉痕眼態無訊息,門巷春深半綠雲。”
太和八景
圖4 太和縣博物館內-沙堤柳蔭
其四 茨水秋泛
明正統年間(公元1436—1449),今關集鎮茨、谷兩河交匯處河水橫溢,素湍綠流,澄清蕩漾。同時,又見河道蜿蜒秀麗,兩岸蔥蘢可悅。秋時,文人恆喜泛舟遊覽於此,美其名曰:茨水泛秋。
前人王世榮有詩為證:“茨水澄波起素煙,輕移畫漿泛虛船。布帆掩映丹楓岸,沙鳧飛翔白露天。載酒何嫌遲後浪,覓詩還喜向前川。曼歌赤壁兩篇賦,明月清風似昔年。”
太和八景
圖5 太和縣博物館內-茨水秋泛
其五 鋤經映月
倪邱原為漢代名儒倪寬讀書與為官賑災之地。其墓位於倪邱茨河故道東岸,習慣稱倪邱谷堆,後人在谷堆上建有倪公祠。祠有正殿三楹,中塑倪寬像,殿前三楹為課最堂,東側有取“攜經而讀,荷鋤而耕”之意命名的經鋤樓,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重修,亳州書法家梁獻題匾額。樓下河水迂迴,佳木蔥翠。前人美其名曰:經鋤映月。
清人吳漢騰有詩為證:“古墓嵯峨祠宇新,祠邊樓影占芳津。憑欄欲問經鋤地,唯有當時照月人。”又清人陳以厚詩:“茨流浩浩繞荒丘,磨滅殘碑幾度秋?千載猶知耕讀意,經鋤爭羨有傳樓。”
太和八景
圖6 太和縣博物館內-鋤經映月
其六 雙塔晴煙
浮屠(浮圖),塔也。雙浮因昔有兩座古塔而得名。相傳姑嫂同時造塔修造年代不詳。一說嫂塔未成,姑塔七級,高聳雲際,雨霽天青,煙雲籠罩,塔影飄渺,姿態萬千。因年久失修,姑塔塔體傾斜恐危及民生,1958年拆除。2001年,地方在姑塔遺址興建姑嫂塔一座,昔日“雙塔晴煙”之美景得以重現。
清人祝松齡有詩為證:“浮屠高挺勢崢嶸,傳說姑嫂一日成。好是凌空遙望處,也宜煙雨也宜晴。”又清人胡彩詩:“古蹟傳雙塔,於今其一存。頂巢雲外鶴,洞接海中門。鎮地地維光,插天天柱尊。仙宮若可接,風雨暗黃昏。”
太和八景
圖7 太和縣博物館內-雙塔晴煙
其七 龍泉玉樹
龍泉玉樹遺址位於趙廟鎮范橋村北,北八丈河南岸。景處原有寺廟一座,分東、中、西三院,供奉泥塑塗金神像多尊,中院大佛像坐於一口井上,高一丈二。相傳井水涌溢時有龍現,故名“龍泉寺”。大佛殿前有高數丈古松兩棵。又有一說龍泉前松柏森列,冬雪凝其上,望之如玉樹,葉枝幽茂,璀璨垂空。美其名曰:龍泉玉樹。
清人王樹中有詩為證:“靈泉深處蟄龍居,上有長松百尺余。現出方壺飛雪裡,玲瓏枝葉佩瓊琚。”又有前人無名氏詩:“碧殿森森翠柏寒,寺門晴雪映林端。賺他夜半歸來鶴,猶作瑤台踏月看。”
太和八景
圖8 太和縣博物館內-龍泉玉樹
其八 蓮浦風香
蓮浦,又名王灣湖,據《皖志綜述》記載該處太和城西北三十五華里,稅鎮西北王灣湖,夏荷送香,景名“蓮浦風香”。蓮浦長七八里,寬三四里因植滿蓮花,當署盛開,清香遠播而名揚八方。20世紀30年代後,黃河連年泛濫,蓮浦遂淤為平田,秀色絕跡,但蓮浦風香的美名傳揚至今。當地肖姓人家仍有懷望之聯:家聲振蓮浦,世派衍蘭陵。
清人祝松齡有詩為證:“荷花開遍水雲鄉,一曲蓮歌引興長。人在王灣湖裡好,風帆冉冉便生香。”又清人吳漢騰詩:“半是花香半是風,香風吹遍浦西東。哪知十五採蓮女,不為清香為艷紅。”
太和八景
圖9 太和縣博物館內-蓮浦風香

背景介紹

各地方志大都記載當地風景名勝之“八景”。大至名山勝水,小到橋亭樓塔,八景之多,全國皆然。太和縣地處黃淮平原南部邊緣,界於北國南國搭疆之地,既無山水之勝又少園林之美,然亦有自己的“八景”。
太和八景,明萬曆二年(公元1574年)方誌有《詠太和八景詩》記載,此時的太和八景為:柳濱雨霽、蓮浦風香、綠野春耕、白洋暚眺、半山秋月、雙塔晴煙、茨水龍泉、港溝虎跡,這與現在所流傳的太和八景只有兩處名字是一樣的。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太和縣誌(八卷)》縣域圖中有太和八景的位置地圖。然而,方誌對八景的方位處所、歷史沿革等,方誌未作詳細描述,唯見前輩文人騷客以平詩句描繪其貌。1980、81年,全國地名普查時,有人尋古探跡,終因時過境遷難覓筆下勝景,遺址均湮沒於謊言蔓草之中。根據初步調查,現狀太和八景中,有3處已經絕跡,尚有萬壽登高、鋤樓映月、茨水秋泛、 沙堤柳蔭、 雙塔晴煙5處景觀還有遺蹟及景觀意向。
太和八景
圖1 1574年(明萬曆二年)《太和縣誌(七卷)》中太和八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