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鹿河農村,解放前正月半元宵節,農戶習慣買盞“狀元燈”,點上蠟燭掛在樹上,一直要掛到正月二十,謂之“牽高燈”。還有放大鳶子(風箏),鳶子上安裝用薄竹片做的鳶琴,並在鳶線上掛上一二十盞小燈籠,稱“牽鳶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倉民俗鹿河走盛燈
- 時間:解放前正月半元宵節
- 地點:鹿河農村
- 習俗:農戶習慣買盞“狀元燈”
簡介,詳細內容,
簡介
在鹿河農村,解放前正月半元宵節,農戶習慣買盞“狀元燈”,點上蠟燭掛在樹上,一直要掛到正月二十,謂之“牽高燈”。還有放大鳶子(風箏),鳶子上安裝用薄竹片做的鳶琴,並在鳶線上掛上一二十盞小燈籠,稱“牽鳶燈”。晚上環顧鳶燈如一串串明珠高懸,又耳聞鳶琴忽高忽低的嗡嗡聲,另有一番情趣。再有調(舞的意思)龍燈。東村調,西村也調,互相比賽誰的龍燈扎得好,調得好。後來又有耍滾燈,滾燈是用厚竹爿扎就的球形燈,高與胸齊,外層用紗布蒙著,中間有個使點著的蠟燭不管滾燈如何滾動始終不熄的裝置。耍滾燈的都是有點“三腳貓”(技巧、本領的意思)的小伙子,他們像舞獅子般一路翻滾耍弄著滾燈,動作非常靈活、驚險,頗受人歡迎。但是調龍燈、耍滾燈的因為都是年輕人,血氣方剛,爭強好勝,有時互不相讓,發生爭吵,有一年竟打起架來,並賭氣相約,分局走盛燈,比賽別苗頭。
詳細內容
賽局已定,各局都抓緊準備。一方面聘請外地燈藝師和當地善於扎燈的能工巧匠,趕製各式燈彩。一方面分頭物色眉清目秀的童男童女,作為台閣扮戲對象,同時租賃戲衣行頭道具。東局還在常熟戲院里請來一個熟悉扮戲的案目進行指導。還就地取材,借用民間直頭方台,四周糊上紙,紙上繪畫寫字,製作台閣。
考慮到走盛燈是臨時性的,鹿河所製作的彩燈全部用薄亮有韌性的紙糊,牢度雖然不如沙溪用絹糊的彩燈,但紙糊的亮度比絹糊的要高,且花錢少,經濟實惠。彩燈有大有小,照明材料也有所不同:大中型的燈點蠟燭,小型的燈點板油,即將豬板油切成小塊中間嵌段棉紗線作燈芯;微型的燈用電珠,乾電池。
走盛燈有步行的燈彩,也有步行的戲名。步行的燈彩像“四妹釣魚”,魚燈雖小,但頭尾皆動;“四妹撲蝶”、“四妹放鳶”(風箏)。這些燈彩活靈活現,都操縱在執燈人的黑絲線上。步行的戲名較多,具體記不清了,但一出《小尼姑下山》至今歷歷再目。一個小女孩扮小尼姑,胸前巧妙地裝上假僧頭,後背裝上假尼腳,孩子上半身尼姑,下半身為和尚,表演一個年輕和尚,背著一個俏尼姑,以真頭假腳、假頭真腳化裝成兩個人,像極了。還有一種叫“賽富”的表演,也叫作“傘富”,一個人擎著紙糊的罩頭傘,傘中掛有燈籠傘下走著個時裝女郎,混身珠光寶氣,雍容華貴,兩側有人以電石燈照臉,陪著走來,這不是什麼戲,只是賽俏罷了。
走盛燈的台閣有燈彩台閣和戲名台閣兩種。燈彩台閣都懸牌示意。像《英雄圖》台閣,台上老松樹上一隻雄鷹展開翅膀,朝著樹下一塊石頭上站著的公雞虎視眈眈,公雞也不示弱,怒目相對雄鷹。像《三羊開泰》台閣,台上升起半輪紅日,朝霞萬道,三隻犄角各異的綿羊並肩朝著太陽。有隻裝置活動機關的台閣叫《犀牛趕水》,台上牛與車盤均在旋轉,車軸在翻動,實際台側有人在搖動機關。再有叫《胭脂虎》的台閣,台上伏著一隻斑斕猛虎,虎側站著一個美貌女郎,玉手撫摸著虎項。還見一隻滿台雪景的叫《踏雪尋梅》的台閣,梅樹和尋梅人傘上以及地上都安著白花衣,夜間看去一片銀裝,梅樹和傘骨上繫上不少電珠,不時一閃一閃地在發光。一隻《月宮得寶》的台閣,台上裝著月宮燈彩,宮門口倚著嫦娥,嫦娥手中捧著一隻燈彩玉兔,活潑得像要掙脫嫦娥的手往下跳,真是巧奪天工。戲名台閣都是京崑劇所演的一些折子戲,什麼“鳳儀亭呂布戲貂蟬”、“狸貓換太子陳琳敲打寇承御”、“蕭何月下追韓信”、“太白醉酒”等。
走盛燈過街串村,隊伍浩浩蕩蕩。每到市梢村口,都有迎接的人,名曰街燈。他們雇來吹鼓手,並準備了爆竹。燈隊走到街燈處須排列整齊,緩步行走。此時接燈人大放爆竹,吹鼓手吹著嗩吶,靠氣長從頭燈起一直吹到尾燈走過,從不停歇,吹得兩面頰像青蛙一樣鼓得老高。
經辦走盛燈的人員相當辛苦,除前期準備外,走燈期間每夜走什麼燈、抬什麼台閣,走什麼路線,都要事先安排,隔天準備,還要配備抬台閣的,扛旗打傘的、維持秩序的、途中供給蠟燭燈火的等等勤雜人員,走幾個晚上盛燈,經辦人員都眼睛紅腫,喉嚨沙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