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洞玄靈寶業報因緣經

此經簡稱《太上業報因緣經》或《業報因緣經》,史崇《一切道經音義妙門由起》中多次提及《太上業報因緣經》,此書系出隋唐前,蓋南朝道經。經之大旨,主要宣揚因果報應,稱“人之受生,未有不從先業來者,故稟神挺質,各有因緣,罪福吉凶,悉從其業。”經文共分二十七品,從業報因緣至生化會真,系統完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上洞玄靈寶業報因緣經
  • 簡稱:<太上業報因緣經>或<業報因緣經>
  • 教派:道教
  • 類別:道經
  • 出現時間:約出於南北朝末或隋唐之際
  • 經文總數:二十七品
  • 收藏:<道藏>洞玄部本文類第174—175冊
簡介,特色,

簡介

此經簡稱《太上業報因緣經》或《業報因緣經》,史崇《一切道經音義妙門由起》中多次提及《太上業報因緣經》,此書系出隋唐前,南朝道經。經之大旨,主要宣揚因果報應,稱“人之受生,未有不從先業來者,故稟神挺質,各有因緣,罪福吉凶,悉從其業。”經文共分二十七品,從業報因緣至生化會真,系統完整。首為《開度品》,由大慈大悲普濟真人以業報因緣問於太上道君,道君遂一一為之解說。次為《善對》、《惡報》、《受罪》三品說明三世因果報應諸現象,指出“罪福如影響,吉凶若車輪,為善得善報,為惡受惡緣,皆自蒙其福,莫不由本身。”《懺悔》、《奉戒》、《持齋》、《誦念》、《行道》、《弘誓》、《發願》、《讚嘆》諸品,指示悔罪、信道以至誓願濟人等過程。《奉戒》品列不得殺人、偷盜、邪淫等十戒,《弘誓》品中列有六誓,《發願》品中列十二上願,簡要明切,以為信戒。《布施》、《慈濟》、《救苦》、《功德》、《感應》、《福報》諸品陳述濟人積福之道。《布施》品謂施法、施身、施財。《慈濟》品日:“常行慈悲,念度一切,施財施法,廣救眾生。”《功德》品列舉造像、寫經、置觀、度人、建齋、誦經、持戒、供養、布施等九項,教人分別施行,各獲福田。《生神》、《弘教》、《證實》、《攝因》、《生化》、《廣統》《會真》、《敘教》諸品,泛論元始天尊“以道氛開張天地,剖判陰陽,運化因緣,生成萬物”以來,眾生“各有因緣,隨其業報,任命沉浮,或愚或智,或暗或明”,唯“定志靜觀”,明了萬法皆空,“離諸纏縛,登解脫門”,方能“出入逍遙,無為自在,不生不滅,永斷苦因。”《攝因品》中則指出“因機取悟”之二二十四法門,用以“攝化”造因不同之種種罪惡,“眾生未悟,故說攝耳,眾生若悟,亦無攝因”。最末為《敘教》、《流通》二品,乃全書之終結,不僅在於弘宣此經,且欲廣傳三乘經法,使三界十方俱受利益。《道藏》洞玄部本文類收載此經。收入《道藏》第174—175冊。

特色

道性以清虛自然為體,這在道教經典《太上洞玄靈寶業報因緣經》表現得十分突出。在這部道經中,稱道性為“自然道意”移;而且“自然”也用來形容各種事物的狀態,如諸天狀況“皆悉自然”(卷一《開度品》),生淨土“體入自然”(卷五《發願品》),“九祖生天,見(現)世安樂,年命長遠,衣食自然”(卷九《弘救品》),在這裡“自然”是指一種不加強制力量而順任自然的狀態,也就是回到老子哲學中“自然”的本義,具有自己如此、本來如此、勢當如此的特點,表示一種自然無為的境界。
道性是指心性清虛自然的一面,不曾被沾染,也不受天命形質的約束。所以,道經中又說“人始受身,皆從虛無自然中來”(卷八《生神品》)”,“吾不飲不食,抱道自然,變化無方,長生不死”(卷四《持齋品》)苫。人類和含識的蟲獸等動物都有自然的道性,將自然道意與人格的表現以及道君的教導聯繫起來,生起熱心的信仰,最終接近冥合道,到達絕待自然的狀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