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雞煲魚翅是一種食物,製作原料有水發魚翅,光草雞,天麻片, 熟火腿片,鮮筍片,蝦子、薑片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麻雞煲魚翅
- 主要食材:水發魚翅,光草雞,天麻片
- 口味:魚翅糯韌入味,滋補佳肴
- 配料:熟火腿片,鮮筍片,蝦子
- 調料:鹽,紹酒,雞清湯
- 工藝:蒸
製作材料,製作方法,魚翅歷史,魚翅烹調,
製作材料
原料 水發魚翅,光草雞,天麻片, 熟火腿片,鮮筍片,蝦子、薑片
製作方法
天麻洗淨,光草雞焯水洗淨。 魚翅用蔥結、薑片、酒、蒸入味起出待用。將天麻片、魚翅、雞、火腿片、筍片放入煲內,加雞清湯、姜、蔥、蝦子、酒、鹽燒沸,燜透,撿去姜、蔥,裝盤成菜
魚翅歷史
在中國,清代時魚翅已列為“八珍”為一,“魚翅席”也列為高檔宴席的第三位了。吃魚翅的簡史通常認為吃魚翅始於明代。常被引用的是《本草綱目》(首刊於1590年)上的一句話:“(鯊魚)背上有鬣,腹下有翅,味並肥美,南人珍之。”明代關於魚翅的記載是較多些。如《潛確類書》上亦有這么一段:“湖(胡,或慮——引者)鯊青色,背上有沙鰭,泡去外皮,有絲作膾,瑩若銀絲。”不過,如從以下兩段記述看,似尚有可討論之處。其一是《金瓶梅詞話》第五十五回,蔡京官邸中的管家在招待西門慶時,說了這么一段話:“都是珍羞美味,燕窩、魚翅絕好下飯。只是沒有龍肝鳳髓。”《詞話》成書時間尚不明,但書前有萬曆丁已(1617)年之序,成書當更早,或早於《綱目》首刊之日的。另一事是明熹宗(1621-1627)喜歡吃用魚翅和燕窩、鮮蝦、蛤蜊等十幾種原料同作的“一品鍋”。這些,已證明明代時,魚翅在宮遷、官第已成常備了。最早在還得算《宋會要》,記載了從海外輸入魚翅,由福建入口的事。清代關於魚翅記述便更多了。成書於1813年的《調疾飲食辯》上說,“(鯊魚)翅剝去外骨,瑩白如料絲,不受調和,味殊淡”。作者章穆似乎對魚翅風味不大了解。刊行於1765年的《本草綱目拾遺》的作者越學敏則有點行家的樣子。他說:“今人可為常嗜之品,凡宴會肴饌,必設此物為珍享。其翅乾者成片,有大小,率以三為對。蓋脊翅一、划水翅二也。煮之折(拆)去硬骨,檢取軟刺色如金者,淪以雞湯,佐饌,味最美。漳、泉有煮好剔取純軟刺,作成團,如胭脂餅狀,金色可愛,名沙刺片,更佳。”現在,魚翅已更為多見了,為各菜系所常用,只是還只用於筵席。
魚翅烹調
魚翅之所以被視為珍品,至少有三個原因:一為產量不多,我國僅閩粵沿海有產,量少,還要進口一部分;二為配料必須高檔,因為它自身無顯味,倘玩鮮料,味同嚼蠟;三為烹製工藝複雜,常常成為廚師工藝水平的標誌之一。我國各地烹製魚翅工藝不一,大致可分為廣東、潮州、四川、北京、揚州、湖南等六大流派。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魚翅菜式。儘管經過交流、融會,區別仍然有。例如粵菜作魚翅必用荸薺粉勾芡,可使湯汁清滑不膩,用菱粉便無此效果了。而粵東則重清燉,《清稗類鈔》“粵閩人食魚翅”條謂:“粵東筵席之餚,最重者為清燉荷包魚翅,價昂,每碗至十數金。閩人制者亞之。”至於調味,魚翅適應的味型是廣譜的。它本身對味無挑剔,視配料而選擇。發制的技法也不一,廚師各有其法,可以羅列出一大串。從略。舊法之中,有些足資參考,為了利於探討,列舉幾則供研究。一為《隨園食單》的:“魚翅難爛,須煮兩日才能摧剛為柔。用有二法:一用好火腿、好雞湯,加鮮筍、冰糖錢許煨爛,此一法也;一純用雞湯串細蘿蔔絲,拆碎鱗翅,攙和其中,飄浮碗面,令食者不能識其為蘿蔔絲、為魚翅,此又一法也。用火腿者湯宜少;用蘿蔔絲者湯宜多,總以融洽柔膩為主……”二為《調鼎集》,有兩段:“魚翅拖蛋黃膾。鹿筋燒魚翅。雞冠油燒魚翅。蚌螯燒魚翅。核桃仁襯魚翅……蟹肉炒魚翅加肥肉條。野鴨燒魚翅。米果(北方叫江米條——引者)燒魚翅。魚翅脊切條膾加鴿蛋……魚翅須同配物煨得極爛方入味,每碗用半斤,用醬油、酒。”“魚翅襯菜:……甲魚、雷菌襯。魚翅絲襯火腿、雞皮、去骨肥鴨……鴨皮、肥肉條煨炒魚翅……麵條魚煨魚翅……”第二段只選了一部分。三為《食品佳味備覽》,其中涉及魚翅的有下列諸條:“發魚翅只要濫(爛),不可發過。如發過即有臭味。”“魚翅以黃肉翅為最好。堆翅系發好的,最不好。”“揚州廚子做魚翅最好;保定府次之;天津又次之。”“燴魚翅必用糖。”另外,此書所列的“今之八珍”中有魚翅。四為《飲食須知》的,有兩條:“魚翅治淨,煮。切不可單拆絲,須帶肉為妙,亦不可太小。和頭(即配料——引者)雞、鴨隨用。湯宜清不宜湯濃,宜酒漿不宜醬油。”“如法治淨,拆絲,同肉、雞絲、酒釀、醬油拌用,佳。”這些文字都是清代的,可以反映出當時對魚翅的認識與烹飪工藝水平。其中,明顯地可見若干矛盾之處,也可見認識之不一致。現在,儘管製作方法分有流派,但在製作步驟上大致是相似的。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三部曲,即發制、燜煨賦味、烹製成菜;另一類分兩步,即發制和煨燜成菜。兩類都須賦味,或靠配料之味,或賴湯水之味。烹製成菜交無定法,完全看各個技術水平的發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