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體物理和空間科學是天文學專有名詞,來自中國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的天文學專有名詞中文譯名,詞條譯名和中英文解釋數據著作權由天文學名詞委所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體物理和空間科學
- 外文名:Astrophysics and Space Science
ApSS
天體物理和空間科學是天文學專有名詞,來自中國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的天文學專有名詞中文譯名,詞條譯名和中英文解釋數據著作權由天文學名詞委所有。
天體物理和空間科學是天文學專有名詞,來自中國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的天文學專有名詞中文譯名,詞條譯名和中英文解釋數據著作權由天文學名詞委所有。補充說明“英漢天文學名詞資料庫”(以下簡稱“天文名詞庫”)是由中國天文學會...
空間科學(space science)指利用太空飛行器研究空間(空間是與時間相對的一種物質客觀 存在形式,由長度、寬度、高度、大小表現出來。)即發生在日地空間、行星際空間及至整個宇宙空間的物理、天文、化學及生命等自然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空間科學以航天技術為基礎,包括空間飛行、空間探測和空間開發等幾個方面。它不僅能揭示...
天體物理學相關的學科有太陽物理學、太陽系物理學、恆星物理學、恆星天文學、行星物理學、星系天文學、宇宙學、宇宙化學、天體演化學、射電天文學、空間天文學、高能天體物理學等。用物理學的技術和方法分析來自天體的電磁輻射,可得到天體的各種物理參數。根據這些參數運用物理理論來闡明發生在天體上的物理過程,及其...
廣西大學-國家天文台天體物理和空間科學研究中心成立於2010年11月4日,研究中心在國家天文台的支持和指導下,為我校與國際國內天體物理和空間科學研究領域聯繫的重要紐帶,提高學生的科研水平和能力,建立起天文教育和科普基地,發揮研究中心的示範和帶頭作用。簡介 廣西大學-國家天文台天體物理和空間科學研究中心成立於...
一般認為,物理宇宙學起源於二十世紀的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和對極遠天體的天文觀測。航天 航天科學 航天又稱空間飛行或宇宙航行。“航天”系泛指太空飛行器在太空在地球大氣層以外(包括太陽系內)的航行活動,航天,粗分為載人航天和不載人航天兩大類。微波遙感 微波遙感是利用搭載在平台上的感測器發射和接收微波波束投射於...
第八屆天體物理與空間科學國際研討會是已於2021年12月4-6日在三亞亞太國際會議中心暨三亞海航度假酒店舉辦的國際會議。大會簡介 第八屆天體物理與空間科學國際研討會(APSS 2021) 已於2021年12月4-6日在三亞舉行。本屆大會繼續遵循學術性、國際性的原則,特邀國內外天體物理與空間科學領域內的學者專家前來參會,...
為實現上述戰略目標,提出了3個科學計畫,分別為“黑洞探針”、“天體號脈”和“天體肖像”,每個計畫都將通過一個或多個空間天文儀器觀測等研究得到實施。上述計畫中前兩個計畫已開始實施,預研的部分項目是以高能天體物理的研究對象為主要觀測對象。我國正在建造中的空間站是一個功能強大的大型空間科學實驗平台,將...
紫台以天體物理、天體測量與天體力學、天文技術與方法為主要研究方向的研究所,設4個研究部:南極天文和射電天文研究部、行星科學和深空探測研究部、暗物質和空間天文研究部、套用天體力學和空間目標與碎片研究部;中國科學院在紫台(含聯合)建有射電天文、空間目標與碎片觀測、暗物質與空間天文、行星科學4個重點實驗室...
天體物理[學]天體物理[學]是1998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天文學名詞。定義 研究天體和其他宇宙物質的性質、結構和演化的天文學分支。公布時間 1998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出處 《天文學名詞》第二版。
1985年被教育部批准為天體物理博士學位、碩士學位授權點 2001年被教育部評定為國家重點學科 2008年被教育部評定為國家理科人才培養基地 2008年改名為天文學系 2010年獲得天文學一級學科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權 2015年通過“科教融合”與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等強強聯合,優勢互補,成立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
對行星的研究是天體物理學的一個重要方面。近二十年來,對彗星的研究以及對行星際物質的分布、密度、溫度、磁場和化學組成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重要成果。隨著空間探測的進展,太陽系的研究又成為最活躍的領域之一。銀河系有一、二千億顆恆星,其物理狀態千差萬別。球狀體、紅外星、天體微波激射源、赫比格一阿羅...
1993年,南京大學天文學系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批准為“天文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2011年3月,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正式成立。辦學條件 擁有為教學科研服務的中心實驗室、太陽塔實驗室、現代天文與天體物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南京大學深空探測實驗室等4個實驗室。截至2010年,擁有天文學國家一級...
本詞條由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 參與編輯並審核,經科普中國·科學百科認證。 黑洞(英文:Black Hole,簡稱BH)是由廣義相對論所預言的,存在於宇宙空間中的一種緻密天體。黑洞的引力極其強大,使得視界內的逃逸速度大於光速。故而,黑洞是時空曲率大到光都無法從其事件視界逃脫的天體。 1916年,德國...
空間科學技術,特別是空間天文的實驗方法處於不斷完善之中。新技術、新方法、新原理不斷出現,使得最年輕的天文學分支學科空間天文學是最活躍的。一系列當代高能天體物理中的重大問題──新合成核存在的直接證實、元素合成理論、黑洞的尋找、宇宙線的起源以及宇宙學中的某些問題都有待空間天文學去解決。
高能天體物理學方法是研究宇宙中和天體上發生的高能現象和高能過程的科學方法。空間技術和基本粒子探測技術的發展和套用,為接收高能射線及其所產生的基本粒子提供了有力手段。宇宙線的接收一般採用火花室、切連科夫計數器等技術。由於X射線和γ射線與大氣相撞後被吸收,因而為了儘可能接收到原始宇宙線,通常都把觀測站設...
第5屆天體物理與空間科學國際研討會 第5屆天體物理與空間科學國際研討會是於2018年12月1-3日,在三亞亞太國際會議中心暨三亞海航度假酒店舉辦的國際 會議。組織機構 出版 所有被會議錄用的英文稿件會發表在科研出版社的國際開源期刊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ISSN: 2327-4352 )。
全書以圖、表、曲線、公式的形式彙編了空間天文學、天體物理學、地球大氣和環境、以及原子物理學、電磁輻射、電漿物理學、相對論、數學、天文儀器技術、航空和航天等方面的基本數據、公式以及轉換因子。該書內容豐富,編排合理,簡明易查,參考價值較大。可供天文、天體物理、空間科學、物理及其他有關學科的專業人員...
宇宙線物理學 來自宇宙空間的各種高能微觀粒子——質子(氫原子核)、α粒子(氦原子核),電子、中微子和高能光子(X射線和γ射線)稱為宇宙線。宇宙線物理學研究的是宇宙線的來源、傳播及與星際空間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天體演化的一個重要途徑。太陽物理學 太陽物理學包括太陽大氣研究、日震學、天體物理學等方面。
貝塞爾在1838年首度利用視差的技術測出一顆恆星(天鵝座61)的距離是11.4光年,這揭示了太空的廣大和天體距離的遙遠。威廉·赫歇爾是第一位嘗試確定恆星在天空中分布狀態的天文學家。在1780年代,他用量測器對600個方向進行了一系列的測量,計算沿著視線方向可以看見的恆星數目,從而繪出了第一幅銀河系(銀盤)的星圖。 [...
天文學專業培養的人才應該具備天文學和相關數學、物理學基礎知識,以及初步的天文實測和理論分析能力,能在天文、物理、空間科學、航天、測地等領域從事科學研究、教學、技術套用和科學普及等方面的工作。天文學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天文學、數學和物理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天文觀測方面的基礎訓練,具有良好的科學...
李菂主要從事天體物理及空間科學方面的研究,設計河內恆星形成的觀測研究、射電天文儀器和技術、天體化學和光譜學、脈衝星搜尋及快速射電暴、數據分析算法。人物經歷 1972年5月,李菂出生於重慶市。1991年9月至1996年6月,就讀於北京大學技術物理學系核物理專業,畢業獲得理學學士學位,輔修計算機軟體專業。1995年9月至...
2022年10月,《天體物理學雜誌》特刊發表,對宇宙的組成和演化設定了迄今為止最精確的限制。通過Pantheon+的分析,宇宙學家確認宇宙由大約三分之二的暗能量和三分之一的物質組成,這種物質主要以暗物質的形式,在過去數十億年中加速膨脹。2023年5 月,法國和義大利科學家攜手利用歐洲空間局的甚大望遠鏡,首次發現了...
主要依靠觀測是天文學研究方法的基本特點。不斷的創造和改革觀測手段,也就成為天文學家一個致力不懈的課題;天文學的發展對於人類的自然觀一直有著重大的影響;各類天體的起源和演化是天文學研究中的一個重大課題。分類 天文系的研究方向大體有:天體測量學、天體力學、天體物理學、射電天文學、空間天文學、天體演化...
衛星的主要科學目標圍繞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兩個預言——黑洞和引力波,科學影響將涉及大部分的天體物理學分支。其暫現源和爆發源的數據及時發布將產生重要的國際影響。研究動態 2018年7月4日,中國科學院在北京懷柔科學城宣布 “空間科學(二期)” 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正式啟動。在衛星工程中,愛因斯坦探針(EP)將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