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體分光

天體分光,分析和測量天體的連續光譜和譜線的形成和變化機制以揭示天體的化學成分、物理狀態和運動特徵的天文方法和手段。又稱天體光譜學。如果分析和測量的是天體輻射的其他波段的連續譜和譜線,則稱天體波譜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體分光
  • 發現人:德國物理學家J.von夫琅禾費
歷史,分類,

歷史

天體分光始於德國物理學家J.von夫琅禾費於1814年做的實驗。他用玻璃稜鏡分解太陽光,發現了太陽光譜中的暗線,先後總計數了其中的576條,後人稱為夫琅禾費線。
1859年德國物理學家G.R.基爾霍夫用太陽大氣中不同元素對不同波長的光吸收作用正確地解釋了夫琅禾費譜線的形成,建立了天體光譜的基本理論。天文學家隨即把分光儀器置於望遠鏡的終端,將天體輻射分散為光譜,並藉助光譜分析和譜線測量揭示天體的本原,促使了天體物理學的誕生。
在可見光波段,天體分光的元件最早用的是玻璃稜鏡或稜鏡組,如今則普遍使用光柵。在紅外波段,多用干涉器件,而在X射線波段則用晶體衍射光柵。

分類

不同的分光設備分別稱為分光計、分光儀、光譜儀、頻譜儀、攝譜儀。天體分光是最重要的天體物理方法,它有兩大領域:一是以測定譜線波長為基礎的光譜分析,包括證認產生天體譜線的元素,對恆星光譜進行分類,根據都卜勒原理測定天體的視向速度等。二是分光光度測量,通過分析天體的譜線輪廓和測量連續光譜的能量分布,求出天體的化學成分、溫度、壓力、自轉、磁場等天體物理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