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1937年,不願做亡國奴的中國東北獵人們在抗聯的感召下,加入抗日聯軍,與日軍展開慘烈戰鬥。他們舉起抗日救國大旗並成為主力,與日軍鬥智鬥勇。1938年,日軍蓄謀大討伐,獵人出身的十二名戰士用生命全力阻擊敵人,為掩護東北抗聯總部突圍和民眾轉移贏得寶貴時間。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配音 |
---|
李玉成 | 鞏崢 | |
郭淑珍 | 陶紅 | |
龐強 | 楊鈞丞 | |
小青 | 劉楚玄 | |
史麻子 | 廉倢 | |
佐藤 | 徐敏 | |
老蔫 | 趙中華 | |
老倭瓜 | 胡雙全 | |
姜炮 | 朱洪霖 | |
張寶明 | 高郡偉 | |
瘦猴 | 陳浩 | |
大耳朵 | 單思傑 | |
梁隊長 | 田曉文 | |
梁母 | 沈丹萍 | |
黑子 | 王和利 | |
趙炮 | 張益維 | |
馮炮 | 張偉豪 | |
李教官 | 白雪公主 | |
日本大佐 | 訾慶彬 | |
小和 | 卓小辛 | |
福勝 | 張治洲 | |
福全 | 沈琳珺 | |
翠花 | 劉喜鳳 | |
抗聯教官 | 楊紅艷 | |
抗聯教官 | 葉子 | |
抗聯戰士 | 曹鴨雲 | |
抗聯戰士 | 唐子婷 | |
抗聯戰士 | 沈韻柔 | |
小野 | 馮鵬 | |
渡邊 | 張吉柱 | |
張連長 | 鞏曉保 | |
通訊員 | 肖耀輝 | |
日軍軍官 | 夏雄 | |
日軍軍官 | 益西桑吉 | |
角色演員介紹參考資料來源
音樂原聲
幕後製作
創作過程
該片根據作家李德龍創作的電影文學劇本《山神》改編而成。
1986年,李德龍在陪同抗聯老戰士黑龍江省軍區原副司令員王鈞重遊故地時,眼見斑駁的戰場遺蹟,抗聯老戰士老淚縱橫,十分感傷,李德龍由此萌生了要讓後人記住抗聯豐功偉績的想法。此後,為收集線索,他採訪了上百位抗聯老戰士和抗聯將士的後代,行程25萬餘公里,發現抗聯密營遺址、戰鬥遺蹟1000多處,並為抗聯烈士和遺址建立紀念碑25處,撰寫書籍六部,總計100餘萬字。
2013年,該劇本完成創作,並獲得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劇本中心、夏衍電影學會舉辦的夏衍杯潛力劇本獎;2016年,該劇本獲得中共黑龍江省委精神文明建設專項資金支持;2019年,該劇本被北京緣世達國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立項拍攝,因和神話電影《山神》重名,片名改為《獵神阻擊》,後又改為《天道王》,意為抗聯戰士是替天行道的王者之戰士。
人物原型
該片以東北抗日聯軍為史料,根據抗日戰爭時期黑龍江省雙鴨山市寶清縣東北抗日聯軍“十二烈士山阻擊戰“和”李炮營阻擊戰“的人物為原型而創作。
拍攝過程
2019年10月7日,該片在黑龍江省鐵力市小興安嶺原始林區開機,演職人員在極其寒冷和冰雪天氣下進行拍攝,甚至超出生理極限,編劇李德龍跟隨劇組在現場隨時隨地進行修改。該片拍攝歷經四十天,於11月17日殺青。
該片不僅拍攝了獨特的東北自然風光,還展現了“把頭狩獵”、“紅繩請參”等特色人文風情活動。
製作發行
2019年12月24日,電影《獵神阻擊》答謝會在北京召開;2020年5月18日,電影《天道王》在北京舉辦中國首映禮;10月12日,該片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舉辦中國院線上映新聞發布會;10月15日,該片在黑龍江省鐵力市舉行首映發布會;10月29日,該片在黑龍江省鐵力市舉行城市巡展活動啟動儀式。
影片評價
《天道王》儘量還原歷史,塑造血肉豐滿的人物,用溫情寫悲壯,以平實道磅礴。真正的抗戰歷史承載著更多的無名英雄,名字或許可以淡去,但通過電影的講述,仍可以喚起每個人最深的愛國情懷,深深銘記那段歷史和那群戰死不退的英雄,在抗日精神的感召下,每一位平民都是值得被銘記的英雄。該片著力突出個體人物的命運,探討人性的真實和複雜。所有人的成長、堅守,都展現了抗聯戰士“不屈不撓、英勇無畏、誓死如歸”的愛國精神和家國情懷,影片中濃厚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浪漫主義更是深刻謳歌了祖國、人民、英雄,帶領觀眾回到那個年代,唱響愛國主義的主旋律。該片用敬畏的精神緬懷、歌頌先烈,用積極向上的基調歌頌了時代精神,對弘揚英雄史詩、教育培養青少年一代傳承紅色基因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評)
該片以生動細膩的筆觸、氣勢恢宏的畫面,充分展現了廣大抗聯戰士“不屈不撓、英勇無畏、視死如歸、保家衛國”的愛國精神和家國情懷,是一部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對弘揚偉大的東北抗聯精神,教育培養中國人民永續革命歷史,弘揚愛國精神,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和人生啟迪。(中國青年網評)
該片傳承紅色基因,緬懷革命先烈,體現出濃烈鮮明的愛國精神和家國情懷,呼籲人們愛好和平,珍惜幸福生活,尤其對青少年“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具有很好的現實意義和歷史啟示。(網易娛樂評)
該片真實還原了戰爭的慘烈,面對日軍的槍林炮雨,為掩護抗聯大部隊撤離,獵戶們挺身而出、不懼犧牲,用忠肝義膽築起了一道堅實的壁壘,展示了中國人民團結一心、抵禦侵略者的決心和信念。(浙江線上-武義新聞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