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衣義懷是宋朝的一名禪師,俗姓陳,四處參學,不久東遊至姑蘇之翠峰,禮拜雪竇重顯為師。後來七遷法席,先後住持多所禪院,所到皆興其荒廢,其法嗣弟子達八十餘人,大振雲門法道。
北宋雲門宗在宋初雲門下二、三世之時,經宋真宗、仁宗先後支持,得到迅速發展;至雲門下四世時,達到本宗發展鼎盛時期,作為雲門下四世著名禪僧,越州天衣義懷在此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義懷上承雲門龍象、“文字禪”的代表人物雪竇重顯(980—1052),下啟曾到京城開封傳
基本介紹
- 本名:天衣義懷
- 別稱:振宗禪師
- 所處時代:宋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永嘉樂清
- 出生時間:公元989
- 去世時間:公元1060
- 主要成就:住持多所禪院,大振雲門法道。
- 身份:禪師
天衣義懷禪師,義懷法堂開示(一),義懷法堂開示(二),
天衣義懷禪師
(九八九│一○六○),宋朝永嘉樂清(浙江樂清)人,俗姓陳,家世歷代以捕魚為業,幼時常坐船尾,父親將捕得之魚拋至船尾給他,讓他把魚兒串起,義懷極不忍心,常私自將魚兒放回水中,父親生氣責打,他卻泰然自若。 及長,義懷出家,四處參學,不久東遊至姑蘇之翠峰,禮拜雪竇重顯為師,平日汲水擔柴,終日幹活,辛慘練修。 有一天,重顯對他說:「肯定不對,否定也不對,肯定否定都不對時,你怎么辦?」 義懷正要回話,便遭重顯棒打,如此反覆多次,義懷還是不能契悟。 某日晨起,義懷自寺外挑水回來途中,折斷了肩上的扁擔,忽然大悟,隨即作偈:「一二三四五六七,萬仞鋒頭獨足立,驪龍頷下奪明珠,一言勘破維摩詰。」,他回到禪院請示師父,立刻獲得重顯稱讚印可。 扁擔從中而斷,意味「兩頭俱截斷」及「離有無二見」,亦即超越有、無,超越肯定與否定二邊,不起對立分別之心,此即佛教所謂「中道」或「中道觀」。 按,梵語中所謂「中道」,即離開二邊之極端或邪執,為一種不偏於任何一方之中正之道、觀點或方法。而大乘中觀學派主張,遠離一切執著分別而無所得者為「中道」,重點是放在「空」,即「空無所得」。 義懷對於重顯師父的話「肯定不對,否定不對,肯定與否定都不對時,如何?」久久不能契悟,卻在汲水作務之時,扁擔從中折斷,忽而當下省悟,悟得「不落兩邊」、亦「不離兩邊」的中道真諦,故喜而作偈。謂其四處參學,如登高山,備極艱辛(一二三四五六七),而後攀上頂峰,敻然絕待,與天地合一(萬仞峰頭獨足立),終而探得自性(驪龍頷下奪明珠,按明珠即佛性或自性),一言勘破維摩無垢,滅垢之空義(按維摩詰即無垢,淨,滅垢)。 亦即義懷因扁擔「中斷」,寓意「兩頭俱截斷」,「離有、無二見」,不偏於兩邊,亦不離兩邊,亦即重顯師父的「肯定與否定都不對」,是一種無分別對待、無二,及空無所得的超越的「中道觀」。 義懷後來七遷法席,先後住持多所禪院,所到皆興其荒廢,其法嗣弟子達八十餘人,大振雲門法道。
義懷法堂開示(一)
上堂:“夫為宗師,須是驅耕夫之牛,奪飢人之食,遇賤即貴,遇貴即賤。驅耕夫之牛,令他苗稼豐登。奪飢人之食,令他永絕饑渴。遇賤即貴,握土成金。遇貴即賤,變金成土。老僧亦不驅耕夫之牛,亦不奪飢人之食。何謂耕夫之牛,我復何用?飢人之食,我復何餐?我也不握土成金,也不變金作土。何也?金是金,土是土,玉是玉,石是石,僧是僧,俗是俗。古今天地,古今日月,古今山河,古今人倫,雖然如此,打破大散關,幾個迷逢達磨?”上堂:“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若能如是,方解向異類中行。不用續鳧截鶴,夷岳盈壑。放行也百醜千拙,收來也攣攣拳拳。用之,則敢與八大龍王鬥富。不用,都來不直半分錢。參!”
義懷法堂開示(二)
僧問:“天不能蓋,地不能載,未審是甚么人?”師曰:“掘地深埋。”曰:“此人還受安排也無?”師曰:“土上更加泥。”問:“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師曰:“長江無六月。”曰:“見後如何?”師曰:“一年一度春。”室中問僧:“無手人能行拳,無舌人解言語。忽然無手人打無舌人,無舌人道個甚么?”又曰:“蜀魄連宵叫,鵽鳭終夜啼。圓通門大啟,何事隔雲泥?”晚年以疾居池陽杉山庵,門弟子智才住臨平之佛日,迎歸侍奉。才如蘇城未還,師速其歸。及踵門,師告之曰:“時至,吾行矣。”才曰:“師有何語示徒?”乃說偈曰:“紅日照扶桑,寒雲封華岳。三更過鐵圍,拶折驪龍角。”才問:“卵塔已成,如何是畢竟事?”師舉拳示之,遂就寢,推枕而寂。塔全身寺東之原。崇寧中謚振宗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