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60年設黃鎮公社,1984年改為界河鄉。1992年2月,界河、辛沖2個鄉合併設立黃鎮鎮,面積73.77平方千米,人口16326人,轄朱嶺、柳河、虎形、合鋪、斑馬、岐山、百羅、鄧沖、嚴姜、澗水、碎嶺、寒場、義倉、馬沖、天華、辛沖、岩鎮、楊家嶺共18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原黃鎮區址(岐山村)。1997年,面積73.8平方千米,人口1.6萬,轄天華、嚴姜、澗水、碎嶺、馬沖、完場、義倉、辛沖、楊嶺、岩鎮、朱嶺、百羅、鄧沖、柳河、岐山、虎形、賀鋪、斑馬18個行政村。
2004年,黃鎮鎮更名為天華鎮,鎮名源於“品遍錫蘭和宇治,清芬獨賞我天華”;同年6月底,將嚴姜村劃歸牛鎮鎮,大山鄉、李杜鄉(何嶺村除外)併入天華鎮,面積188平方千米,8426戶,3.27萬人,轄39個行政村,357個村民小組。2005年村級調整:澗水村(天華[沖內、孫屋、早灣、郭沖、祠堂組]、澗水)、天華村(天華[椏山新屋、彭山上屋、大屋組]、百羅)、平嶺村(碎嶺、馬沖、完場、天華[馬灣組])、辛沖村(義倉、辛沖、楊嶺、岩正)、合鋪村(虎形、合鋪、班馬)、黃鎮村(虎形[龍興組]、岩正[結沖、曹屋、金星組]、朱嶺、鄧沖、柳河、歧山)、黃苗村(黃苗、皂角)、西沖村、朱河村(朱河、樹堰、燕窩)、馬廟村(永平、東沖、姜河)、大山村(大山、大畈、向坪)、錦雞村(錦雞、毛嶺、盧嶺)、李杜村(沙場、轉橋、周沖、老嶺)、橫路村(大坂、橫路、學仕、虎形[彭沖組])。
原大山鄉位於太湖縣西部,屬山區,距縣城18千米。太(湖)北(中)公路經此。朱家河流經鄉境。1949年屬黃大鄉,1961年建大山公社,1984年改鄉。1992年2月,大山、馬廟2個鄉合併為大山鄉,面積73.6平方千米,人口10906人,轄黃苗、皂角、向坪、大山、大畈嶺、樹堰、燕窩、東沖、西沖、姜河、永平、朱河共12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原大山鄉政府(樹堰村)。1997年,面積73.6平方千米,人口1.1萬,轄樹堰、永平、東沖、西沖、姜河、朱河、燕窩、黃苗、皂角、向坪、大山、大畈12個行政村。
原李杜鄉位於太湖縣西部,距縣城10.5千米。太(湖)北(中)公路橫穿鄉境。1958年建躍進公社,1961年更名李杜公社,1984年改鄉。1992年2月,面積48.37平方千米,人口9086人,轄大畈、學士、橫路、沙場、錦雞、盧嶺、毛嶺、老嶺、周沖、何嶺、王家東沖共11個行政村,鄉政府駐錦雞村。1997年,面積48.4平方千米,人口0.9萬,轄何嶺、老嶺、周沖、沙場、轉橋、橫路、學仕、大畈、錦雞、蘆嶺、毛嶺11個行政村。2004年撤鄉,何嶺村併入晉熙鎮,其餘併入天華鎮。
行政區劃
天華鎮轄天華村、西沖村、朱河村、黃苗村、大山村、合鋪村、橫路村、李杜村、錦雞村、黃鎮村、平嶺村、辛沖村、澗水村、馬廟村等14個行政村,170個村民小組,8426戶,3.27萬人。
天華村是由原天華村五個村民小組和百羅村七個村民小組合併而成,地處海拔600-800米,屬高寒山區。東和天華鎮的黃鎮村、辛沖村接壤,南與天華鎮朱河村、黃苗村毗鄰,西臨劉畈鄉的樂盛村,北靠天華鎮的澗水村、平嶺村和牛鎮鎮的南陽村。全村共六個村民小組,287戶,1022人。全村山場面積11580畝,耕地面積698畝,其中水田面積630畝。基礎設施初具規模,全村村級公路20公里,其中水泥路8公里,組級路5公里。通電率100%,有線電視入戶率90%,移動、通訊累計入戶率達96%。糧食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麥為主,同時生產玉米、大豆、油菜等農作物,養殖業以豬、牛為主。經濟作物以林木、毛竹為主,同時出產茶葉、葛粉、板栗等特產。境內有名山天華尖,海拔922米。
西沖村地處
天華鎮西陲,太北路南側。全村10個村民小組,317戶,1187人,其中黃嶺組132人,李沖組127人,周沖組69人,和平組71人,大屋組169人,楊術組96人,四屋組94人,毛屋組121人,橫排組146人,吳嶺組162人。田地總面積371畝,山場15000畝。
朱河村地處天華鎮中南部,S211省道穿村而過。全村12個村民小組667戶,2425人,其中望天組81人,鵝形組295人,樹堰組183人,黑河組160,劉屋組165人,小屋組216人,小河組76人,老屋組286人,燕窩組190人,毛地組351人,河西組260人,河東組162人。山場16781畝,耕地1400畝,公益林9575畝。境內有源自太宿庵、芙蓉寨的茯苓河,還有納皂角河、戴沖河、黑溝河、劉虎沖河、茯苓河、劉家河六大水系的朱家河,河流發源地皆是海拔高,森林植被茂密的大山,河水落差較大,沿河形成了眾多的極有觀賞價值的瀑布群。還建有燕窩、劉屋、金甲寨三座小型水庫,有大山、樹堰、鵝形三座中小型水電站。
黃苗村位於
太湖縣西北部,天華鎮西南14公里處,屬革命老區、山區為一體的典型貧困村。S211省道穿境而過,由原黃苗、皂角兩村合併而成。轄17個村民小組,486戶,1768人,其中男勞動力430人、女勞動力410人,外出務工人數607人,低收入人口441人,貧困監測142戶,587人,2009年全村人均純收入1667元 。全村面積1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12畝,山場面積18738畝,其中退耕還林面積462畝,公益林8058畝,林木資源豐富,主產松杉、竹木,經果林以板栗茶葉為主。
大山村位於天華鎮西部,屬典型的山區山頭村,距211省道5公里。東與本鎮朱河村、西沖村相連,南與宿松縣、趾鳳鄉毗鄰,西與宿松縣陳漢鄉、大明村僅一山之隔,北與本鎮黃苗村相連,境內最高峰芙蓉寨海拔920米。白果組有千年銀杏樹一株,樹高20米。胸徑2米多。至今枝繁葉茂,每年掛果800多斤。2005年村級區劃調整時由原大山、大坂、向坪三村合併而成,轄9個村民小組(其中最大組大坂組,人口480人),人口2100人,全村設總支1個,下設2個支部,4個黨小組,黨員59個。村兩委由4人組成,耕地面積750畝,山場面積2.2萬畝,盛產毛竹、茶葉、木材,其中毛竹產量每年300萬斤。民眾收入來源靠外出務工。境內旅遊資源豐富,既有山青水秀的自然風光,又有石塔、神仙棋、朱熹文廟、朱熹銅像人文景觀。
合鋪村位於花亭湖上游,東與
天華鎮錦雞村接壤距縣城24公里,西與本鎮黃鎮村毗鄰距鎮政府4公里,總面積為18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積為1200畝,其中:水田面積為1050畝,旱地面積150畝,全村山林面積為1.8萬畝。轄24個村民組,736戶,2586人,基礎設施建設初具規模,S211省道穿村而過,交通十分便利,境內有環村水泥路6公里,絕大部分組已通公路,戶戶通電,行動電話覆蓋全村,境內有公益林4000餘畝,經果林1000餘畝,有豐富的林業資源,盛產毛竹、木材、板栗、柑橘、茶葉、大棚蔬菜等土特產品。
橫路村是由原橫路、學仕、大坂、虎形村的-組三村一組合併而成,屬太湖縣重點貧困村。由20個村民小組撤併為10個組,全村面積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01.36畝,山場面積5112畝,總人口1800人,486戶,是一個山庫區為一體的重點貧困村。在各級領導的扶持下,多經產業發展現有柑桔800畝,板栗1100畝,茶葉300畝,位居花亭湖中游。
李杜村於2005年3月由原李杜鄉的老嶺、沙場、周沖、轉橋四村合併而成。境內水陸交通便利,組組通路,全程20公里。被東西走向的S211省道貫穿,另南北走向的村道老嶺路4公里、周沖路1公里、河東路4公里、河西路5公里、轉橋路4公里、鳳形山路2公里呈現一縱六橫的交通圖。水路直達花亭湖大壩碼頭。其中沙場河、轉橋河所占水面1300畝,湖面波光粼離,網箱星羅棋布,生產淡水魚蝦。
錦雞村位於
太湖縣花亭湖南岸,東鄰本鎮李杜村,南靠本縣城西鄉,西連本鎮合鋪村,北接本鎮橫路村,屬原李杜鄉政府所在地,公路距縣城19公里,S211省道穿境6公里,是集山、庫區為一體的貧困山村。錦雞村於2005年進行村級區劃調整時由原李杜鄉錦雞、盧嶺、毛嶺三村合併而成。轄19個村民小組,785戶,2551人,其中貧困人口797人(含五保43人,低保158人)。全村設黨總支一下,下設兩個支部,五個黨小組。全村黨員85人。2010年全村人均純收入2450元。全村總面積13.36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優越,屬本鎮的林業大村。林木產業發展為全村的主導產業,主產松、杉、毛竹,現有山場面積14216畝,森林覆蓋率達65%。
黃鎮村坐落在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花亭湖畔,山川秀美,風景宜人。其中橘子洲是花涼亭景區一個重點景點,吸引了來自八方的遊客。黃鎮村還是集革命老區、山區、庫區為一體的典型山區村,地處天華鎮鎮區所在地,S211省道直插西南,環庫西線公路橫穿東西。黃鎮村於2005年由原岐山、柳河、朱嶺、鄧沖、岩正五村及原虎形村的龍星組合併而成。現全村總面積25平方公里,其中山場面積18509畝,水田面積959.5畝,水域面積2400畝。山地種植有大量特色農產品:柑桔1300畝;板栗1460畝;茶葉500畝。全村戶戶通電,固定電話600餘部。全村現有村民小組46個,家庭住戶1086戶,戶籍人口4190人,其中村總支0黨員132人,外出務工1160餘人。
平嶺村位於花亭湖中上游,距太湖縣城39公里處。依山傍水,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東與辛沖村接壤,南近天華尖,北瀕花亭湖,是典型的山庫區村。村內資源豐富,山青水秀,氣候宜人。
辛沖村位於鎮政府北面,東與旅遊風景區花亭湖毗鄰,南界本鎮黃鎮村,西與天華村接壤,北至平嶺村。境內有方竹島等旅遊景點。由原楊嶺、辛沖、義倉和岩正的辛屋組合併而成,全村25個村民小組,2077人,面積1200多畝,其中水田468畝,水面500畝,山場11000餘畝。是集山、庫區為一體的自然行政村。該村地理位置得天獨厚,青山倚背,綠水相依,交通便捷,基本實現組組通公路。環庫公路穿村而過,境內貫穿4公里。該村產業以農、林果業為主,大力發展油茶產業,並輔以套種茶葉、油桐等短、平、快經濟作物。
澗水村位於天華鎮西北邊陲,屬典型的山庫區結合村。東與天華村相依,南與平嶺村為鄰,西與嚴姜村山水相連,北與趙河鄉隔水相望,是集丘陵、谷地於一體的人間勝地。全村轄六個村民小組,412戶,共1653人,山場面積6800畝,水田面積581畝。一條環庫西線穿村而過,直通牛鎮與彌陀。公路兩旁是多數農民新建的各式住宅樓房。學校、村部大樓、衛生室、商店、小吃部、娛樂休閒室等集建於村中心地段——塘屋。
馬廟村是位於鎮南部的崇山峻岭與河谷平原互動構成的山中重鎮。由於獨特的花崗岩地質與奇峰峭石、斷崖雲嶺、懸泉飛瀑、碧潭岩洞等奇險的地貌,在18平方公里的範圍內蘊藏著極為豐富的自然風景資源。
所轄村及代碼
340825105:~200澗水村 ~201天華村 ~202平嶺村 ~203辛沖村 ~204合鋪村 ~205黃苗村 ~206西沖村 ~207朱河村 ~208馬廟村 ~209大山村 ~210錦雞村 ~211黃鎮村 ~212李杜村 ~213橫路村
地理位置
天華鎮隸屬
安徽省太湖縣,於2004年6月由原黃鎮鎮、
大山鄉、李杜鄉兩鄉一鎮合併而成,鎮政府設在原黃鎮鎮,距太湖縣城28公里。鎮區總面積為1公里,三面環山一面臨水,211省道、環庫西線(天華至彌陀公路)穿鎮而過。旅館、
商場、
網咖、彩票投注點、醫院、信用合作社、郵政、電信、移動等一應俱全。鎮區現有人口3.27萬人,天華街已開發商品房50餘套,天華路開發
商品房10餘套,鎮區街道正在進一步拓寬改造之中,能容納1000名學生的四合一中學2009年下半年開始招生。鎮區路燈、環衛、
自來水等設施初具規模。
“品遍錫蘭和宇治,
清芬獨賞我天華”。“
天華”之名即源於朴老這一樸實詩句。該鎮做為太湖縣進山第一鎮,既是典型山區,又是重點庫區。美麗的花亭湖風景區沿岸線該鎮占2/3。188
平方公里的總面積居全縣之首,全鎮轄39個行政村,357個村民小組,8426戶,3.27萬人。鎮內現有剩餘勞動力 0.8 萬人,並逐年增加,每年均有大量外出務工人員,他們為家鄉帶來較為豐厚的收入。
地理氣候
太湖縣天華鎮地處北緯30度東經116度,屬
亞熱帶北緣季風氣候,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6.4℃,7月平均氣溫28℃;年平均日照1937.7小時,無霜期249天;年平均降水量1368.4mm,年平均降水137天。
經濟概況
基礎設施:全鎮
基礎設施建設初具規模。S211省道穿鎮而過,境內花亭湖環庫公路26
公里,村村通路通電視,戶戶通電,行動電話網覆蓋全鎮。
產業:農業以林、果、糧兼作為特點,除擁有較豐富的林業資源外,經果業是該鎮的一大特色,
茶葉、
柑桔、
板栗是該鎮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其中安徽省十大名茶之一的“天華谷尖”茶年產萬餘斤,以木加工和水產養殖為龍頭的私營企業和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全鎮政治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資源
森林資源
天華鎮鎮山場面積 19.6萬畝,其中林地 19.6萬畝,森林覆蓋率68%,綠化程度 98%。活立木蓄積量 48萬立方米,其中松杉 45萬立方米毛竹30925畝,年採伐量48.4 萬根,柑桔2550畝,年採摘274萬斤,板栗28025畝,年產176萬斤,茶葉4380畝,可生產名茶30萬斤, 谷尖茶3300 斤。
全鎮土地面積18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375.2畝,其中經果園地6998畝。
礦藏資源
天華鎮礦藏資源豐富,現已探明和開採的有石英石,
鐵砂,
水晶等,其中石英石儲量達120萬噸,鐵砂儲量在230萬噸以上。
通訊發展
天華鎮郵電通訊發展迅速,移動通信覆蓋60%鄉村,用戶已達1000戶,全鎮
固定電話容量6000門,網際網路用戶200戶。
教育事業
天華鎮辦學條件逐步改善,教學質量不斷提高。鎮區“四合一”寄宿制中學已實現征地,正在籌建之中,界河、李杜、大山、辛沖四所初級中學,14所國小硬體完善。
旅遊景點
天華鎮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花亭湖的最大庫區鄉鎮之一,擁有40餘公里水岸線。沿湖大小庫汊共有幾十處,大小島嶼星羅棋布,是發展養殖、航運、旅遊的好去處。
天華(國際)狩獵俱樂部
太湖縣天華(國際)狩獵俱樂部有限公司在安徽省安慶市境內,是
華東六省一市的第一家,通過國家林業部門的批准(見批覆),商業行為的狩獵場在全國是第二家拿到批覆的,現已經投資了一千萬還在建設中,公司的經營模式與深圳觀瀾湖高爾夫俱樂部相似,根據評估公司及社會上的一些知名人士對這項目的看法,認為這項目比高爾夫要高几個檔次,公司的計畫是把天華(國際)狩獵俱樂部辦成中國中東部地區頗具影響的一流狩獵場所,在狩獵區內建一個高爾夫訓練場,建一個高級會所,五到十年間上市。
太湖縣天華(國際)狩獵俱樂部有限公司於2007年5月經太湖縣人民政府同意
太湖縣工商行政管理局註冊成立,已經得到政府相關主管部門的批准,公司前期是由東莞市科翔電子有限公司出資組建,2007年6月我公司與天華鎮天華村每戶村民簽訂了狩獵場林地租賃意向協定,租期50年,面積約1萬畝,與
晉熙鎮劉羊村簽訂狩獵場林地租賃意向協定, 租期50年,面積800畝,(狩獵場地內都沒有居民,田地,狩獵場的總面積約在二十萬畝),分兩處的原因是因為天華鎮天華村地處大別山腹地,群峰連綿,以後有發展的空間。晉熙鎮劉羊村山小,但離縣城近,所養的動物是分不同種類放入不同的獵場,根據會員的級別不同進入狩獵場的場地也不同。
長秋山麓賞花區
三至五月,
壽安鎮至壽(壽安)蒲(蒲江)路沿線上萬畝李花、梨花、菜花、桃花、柑桔花競相開放,一片奼紫嫣紅、百花爭艷的景象,在半山腰中的“靜音山莊”,登高望遠,蒲江河兩岸、長秋山麓美景盡收眼底。
水利設施
供電供水:天華鎮農村電網改造基本完成。居民用電0.557元/千瓦時,商業用電0.968元/千瓦時,非工業、普通工業0.667元/千瓦時,大工業0.54元/千瓦時。鎮區農村全部接通自來水。全鎮水利資源理論蘊藏量9800千瓦 ,可開發資源 5300千瓦,已開發2530千瓦,現已建成黃鎮、黃苗、樹堰、大河嶺等十座電站,被譽為“小水電”之鄉。 2005年天華鎮利用冬閒時間,發動幹部民眾投入到水利興修工作中,7處重點工程已全面開工,累計完成土石方5400立方米。天華鎮境內小河流較多,全鎮共有大小水利工程226處,其中大小攔河堰141座,當家塘52口,引水渠27條計7850米,小(二)型水庫1座。
由於這些水利工程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存在著防洪、灌溉、設計能力明顯不足,加之長期受到侵蝕,破壞程度嚴重,很難滿足現代農業生產的需要。特別是2005年13號颱風“泰利”影響,對該鎮水利工程損壞較大。合鋪村斑馬河長河堰、
雙河堰等7處河堰遭到毀滅性的破壞。面對水毀工程,該鎮不等不靠,積極發動民眾,硬化措施,確保水利興修出實效,鎮黨委政府召開了全鎮“重建家園”動員大會,把水利興修作為全鎮的頭等大事,使各村都有重點工程,各組都有面上工程,各戶都有興修任務。並結合保持黨員先進性教育,將鎮直單位與各村結對、支持水利興修。隨後又在黃鎮村和合鋪村召開了現場會,大大激發起各方面力量投身水利興修的熱情。
交通情況
在天華鎮S211省道、環庫西線橫貫東西。泊花亭湖水庫之濱,水運十分方便。鎮、村公路四通八達。全鎮公路里程達320公里,其中等級路218公里。2005年以來,重點工程S211省道84KM至94KM及環庫西線(太湖至彌陀)公路拓寬改造工程在天華鎮境內實施。兩項工程涉及路程30多公里,7個行政村,需征地300多畝,拆遷180多戶。
針對天華鎮鎮區地域狹小,發展空間不大的實際,天華鎮黨委、
政府藉助環庫西線拓寬改造經過鎮區,著力搞好鎮區的規劃,拉直天華鎮庫工組一帶公路,完成鎮辦公大樓和界河中學寄宿制學校的選址、征地工作,進一步規範化鎮區,實現了經濟發展與公路建設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