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山志(上下)》主要收錄了天竺山的歷史文化、佛教人物和名勝古蹟。由杭州出版社用簡體字出版。該書的出版,必將為人們了解和研究杭州佛教歷史文化、歷代高僧的事跡、著作和思想,了解杭州寺院和名勝,提供很大方便。
基本介紹
- 書名:天竺山志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07年1月1日
- ISBN:9787807580447, 7807580445
- 作者:管庭芬 等
- 出版社:杭州
- 頁數:370頁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天竺山志(上下)》為“杭州佛教文獻叢刊”之一。
作者簡介
作者:(清)管庭芬 等
圖書目錄
卷首 宸翰
卷一 恩幸
卷二 建置
卷三 各房
卷四 山水
卷五 古蹟
卷六 金石
卷七 題詠
卷八 藝文
卷九 列傳
卷十 塔墓
卷十一 物產
卷十二 雜識
卷一 恩幸
卷二 建置
卷三 各房
卷四 山水
卷五 古蹟
卷六 金石
卷七 題詠
卷八 藝文
卷九 列傳
卷十 塔墓
卷十一 物產
卷十二 雜識
文摘
杭州武林山天竺寺故大法師
慈雲式公行業曲記
宋釋契嵩
法師諱遵式,字知白,本姓葉氏,臨海郡寧海人也。初,其母王乞靈於古觀音氏求男。一夕,夢有女子以明珠授之。生甫七月,已能從母稱大士佛號。稍長,不樂為賈,遂潛往東掖師義全出家。十八祝髮,二十納戒於禪林寺。明年,習律於律師守初,當時,台之郡校方盛,諸生欽法師俊爽,屢以詩要之人儒。法師賦詩答之,有“真空是選場,大覺為官位”之句,眾喻其旨而止。已而人國清,普賢像前燼其指,誓習天台教法。徐鼓篋趨寶雲義通大師講席。道中夢一老僧,自謂文殊和尚。及見通,乃似所夢之僧,即北面受學。未幾,凡台宗所傳微言奧旨,法師皆得智解,嶄然出其流輩。會其祖師智者人滅之日,遂自燃頂終日,誓力行四禪三昧,復說偈以效其誠。通師既逝,法師即還天台。因苦學,嘗感疾嘔血。自謂必死,毅然入靈墟佛室,用消伏咒法而詛日:“若四教興行在我,則其病有療。不爾,願畢命此方。”七七之日懺訖,其夕,恍惚見一巨人,持金剛杵擬其口。驚且覺,而其病若失。俊辨益發,聲貌形神,勝於平日,法師大感,益欲從事於此。遂著書日《觀音禮文》。
淳化初,法師年二十有八。眾命續居其師寶雲講席,講四大經積年。《法華》、《維摩》、《涅檗》、《金光明經》。一日,有施氏胎驢馳來,伏其座下,若有聽講意。時而至者,凡四十日。至產乃已,眾皆異之。至道丙申之歲,法師結黑白之眾,習淨土之業,著書日《誓生西方記》。復擬普賢,益為念佛三昧。師處寶雲,更十有二載。自幸得觀音幽贊,命匠氏造旃檀大悲之像,刻己像以戴之。益撰《十四大願》之文。適工運斤有誤,折像所執之楊枝。法師敬且恐,即自手接,不資膠漆而吻合如故。鹹平庚子,四明郡大旱,郡人資以祈雨。法師冥約:“若三日不雨,當自焚。”屆期果雨,郡太守蘇以為神,即碑其事。
壬寅,法師復歸天台,而徒屬愈繁。乃即寺西,益宏精舍,並造無量壽佛大像,相率修念佛三昧。著《淨土行法》之說。其邑先有淫祀,所謂“白鶴廟”者,民尤神之,競以犧牲作祀。法師諭使變血食為齋,及與眾舟詣白鶴,風濤暴作,眾意神為厲。法師即向廟說佛戒殺之緣,而浪即平。即著《野廟志》與神約,而民牲祀遂絕。
祥符辛亥,章郇公適以郎官領丁僧夏制,乃命僧正延法師入其郡之景德精舍,講《大止觀》。其夏坐畢,有三沙門被衲而至,請與盂蘭盆講席。方揖坐,忽不見,豈佛菩薩為之示應歟?法師嘗道出黃岩,有一豕奔前,繞師而伏,乃避屠而至者。遂償其直,命豢於妙喜寺,名之日“遇善”。台有赤山寺,高爽而瀕海。法師嘗謂人日:“此宜建塔。”其鄉人日:“是山之巔,每有夜光照耀海上,光中似現七級浮屠之形。”然其所照之處四十里內,皆捕魚者簏梁周之。法師知佛有所警,益勵眾必建之。及發址,得石函舍利之異。塔成,亦應以七級,而斯民漸不復漁。法師嘗修懺事於東掖山,會大旱,水不給。乃步岩問,以錫杖卓石,泉即發激,今東掖所謂“石眼泉”是也。
初杭人慾延法師西渡,歷七載未應。及昭慶齊一者,率眾更請,乃至昭慶寺。義學者嚮慕而來,如水趨澤。杭之風俗,習以酒肴會葬。法師屢以勝緣諭之,率變葷為蔬,因著文日《誡葷酒,慈慧法門》以正其事。明年,蘇人以州符迓法師就開元精藍,專講法會。盛集黑白之聽者,日以萬計。遂謂其徒日:“吾祖昔遺晉王之書《論六恨》。其一為以法集動眾,妨官為之患。余德薄,安可久居。”翻然復之杭,則祥符乙卯之歲也。刺史薛公顏,即以靈山精廬命居。法師樂其勝概,遂止錫焉。其地為隋高僧真觀所營之天竺寺,歷唐則道標承之。然隋唐以來,逾四百餘載,而觀公遺蹟湮沒,殆不可睹。法師按諸舊《志》,探於莽蒼間,果得其兆。即賦詩作碑紀之。初,寺之西有隋時所植檜,枯榜僅存,至此而復榮,因名之日“重榮檜”,益以香林洞口之石,上梅山之木腹內竹,及石面靈桃,為天竺四瑞,並作詩紀其異。居未久而來學益盛,乃即寺之東,建日觀庵。撰《天竺高僧傳》,補智者三昧行法之說,以正學者。丙辰,天台僧正慧思至都,以其名奏上,遂賜紫服。尋復請講於壽昌寺。罷講,過舊東腋,援筆題壁為長謠,仍還天竺。凡夏禁,則勵其徒共行《金光明懺法》,歲以七晝夜為程。宮保馬公既老,奉佛尤虔,與法師為道契。為著《淨土決疑論》,馬公鏤板傳之。逮王文穆公罷相撫杭,聞其高風,率僚屬訪于山中,即命之講。乃說《法華三昧》妙義,才辨清發,衣冠屬目。王公日:“此未始聞也。”尋奏復其寺,得賜“天竺”之名,王公為書其榜。王公始以西湖奏為放生之處者,亦法師以智者護生之意,諷而動之耳。旋王公出尹應天。方微疾,夢與法師相見,而其疾即瘳。乃遺之書,盛道其事。後移江寧,法師更迓於府舍,問法留居三月。王公始欲為僧伽像,疑而未果。法師乃為推觀音應化,遍知無方者示之。先此,法師嘗夢與王公在佛塔中,有老僧擘金鈴而分之,蓋金陵之應也。二人益說此以為驗。既造像,因撰《泗洲大聖禮文》以尊其事。王公益以秦國夫人所施錢六百餘萬,命建寺之大殿。會乾元節,以其道上聞,遂錫號“慈雲”。
自是,相與為方外之游,形於詩書者不一。若其所著《圓頓十法界》、《觀心圖注》及《南嶽思師心要語》之類,皆為王公之所作也。天聖中,詔以天台教預大藏。天台宗北傳,亦王公之力焉。始章獻太后以法師熏修精志,乾興中特遣使齎金帛兩命于山中,為國修懺,遂著《護國道場儀》上之。天聖改元,內臣楊還吉東使,太后又賜之乳香等。楊以法師善書有所請,師即書詩幅與之。楊大喜人告。明年,又賜銀百兩,飯山中千僧。然其時,卿大夫聞風而樂其勝緣者,若錢文僖,楊文公,章郇公,無不為寺之護法。其餘縉紳,不勝悉書。法師嫻於辭翰,有詩人之風。其著日《金園集》、《天竺別集》、《靈苑集》,具傳於世。然修潔精苦,而數燼其指,存者僅一二耳。特縛筆作書,仍得鐘王旨趣。靈山秋霽,嘗天雨桂子。法師作《拾桂》、《種桂》二詩。尚書胡公、文僖錢公,賡之而刻石焉。及胡公領郡錢塘,復施金為建寺之三正門。法師領寺既久,屢欲退隱。使君李公諮,即會郡人堅留之。
慈雲式公行業曲記
宋釋契嵩
法師諱遵式,字知白,本姓葉氏,臨海郡寧海人也。初,其母王乞靈於古觀音氏求男。一夕,夢有女子以明珠授之。生甫七月,已能從母稱大士佛號。稍長,不樂為賈,遂潛往東掖師義全出家。十八祝髮,二十納戒於禪林寺。明年,習律於律師守初,當時,台之郡校方盛,諸生欽法師俊爽,屢以詩要之人儒。法師賦詩答之,有“真空是選場,大覺為官位”之句,眾喻其旨而止。已而人國清,普賢像前燼其指,誓習天台教法。徐鼓篋趨寶雲義通大師講席。道中夢一老僧,自謂文殊和尚。及見通,乃似所夢之僧,即北面受學。未幾,凡台宗所傳微言奧旨,法師皆得智解,嶄然出其流輩。會其祖師智者人滅之日,遂自燃頂終日,誓力行四禪三昧,復說偈以效其誠。通師既逝,法師即還天台。因苦學,嘗感疾嘔血。自謂必死,毅然入靈墟佛室,用消伏咒法而詛日:“若四教興行在我,則其病有療。不爾,願畢命此方。”七七之日懺訖,其夕,恍惚見一巨人,持金剛杵擬其口。驚且覺,而其病若失。俊辨益發,聲貌形神,勝於平日,法師大感,益欲從事於此。遂著書日《觀音禮文》。
淳化初,法師年二十有八。眾命續居其師寶雲講席,講四大經積年。《法華》、《維摩》、《涅檗》、《金光明經》。一日,有施氏胎驢馳來,伏其座下,若有聽講意。時而至者,凡四十日。至產乃已,眾皆異之。至道丙申之歲,法師結黑白之眾,習淨土之業,著書日《誓生西方記》。復擬普賢,益為念佛三昧。師處寶雲,更十有二載。自幸得觀音幽贊,命匠氏造旃檀大悲之像,刻己像以戴之。益撰《十四大願》之文。適工運斤有誤,折像所執之楊枝。法師敬且恐,即自手接,不資膠漆而吻合如故。鹹平庚子,四明郡大旱,郡人資以祈雨。法師冥約:“若三日不雨,當自焚。”屆期果雨,郡太守蘇以為神,即碑其事。
壬寅,法師復歸天台,而徒屬愈繁。乃即寺西,益宏精舍,並造無量壽佛大像,相率修念佛三昧。著《淨土行法》之說。其邑先有淫祀,所謂“白鶴廟”者,民尤神之,競以犧牲作祀。法師諭使變血食為齋,及與眾舟詣白鶴,風濤暴作,眾意神為厲。法師即向廟說佛戒殺之緣,而浪即平。即著《野廟志》與神約,而民牲祀遂絕。
祥符辛亥,章郇公適以郎官領丁僧夏制,乃命僧正延法師入其郡之景德精舍,講《大止觀》。其夏坐畢,有三沙門被衲而至,請與盂蘭盆講席。方揖坐,忽不見,豈佛菩薩為之示應歟?法師嘗道出黃岩,有一豕奔前,繞師而伏,乃避屠而至者。遂償其直,命豢於妙喜寺,名之日“遇善”。台有赤山寺,高爽而瀕海。法師嘗謂人日:“此宜建塔。”其鄉人日:“是山之巔,每有夜光照耀海上,光中似現七級浮屠之形。”然其所照之處四十里內,皆捕魚者簏梁周之。法師知佛有所警,益勵眾必建之。及發址,得石函舍利之異。塔成,亦應以七級,而斯民漸不復漁。法師嘗修懺事於東掖山,會大旱,水不給。乃步岩問,以錫杖卓石,泉即發激,今東掖所謂“石眼泉”是也。
初杭人慾延法師西渡,歷七載未應。及昭慶齊一者,率眾更請,乃至昭慶寺。義學者嚮慕而來,如水趨澤。杭之風俗,習以酒肴會葬。法師屢以勝緣諭之,率變葷為蔬,因著文日《誡葷酒,慈慧法門》以正其事。明年,蘇人以州符迓法師就開元精藍,專講法會。盛集黑白之聽者,日以萬計。遂謂其徒日:“吾祖昔遺晉王之書《論六恨》。其一為以法集動眾,妨官為之患。余德薄,安可久居。”翻然復之杭,則祥符乙卯之歲也。刺史薛公顏,即以靈山精廬命居。法師樂其勝概,遂止錫焉。其地為隋高僧真觀所營之天竺寺,歷唐則道標承之。然隋唐以來,逾四百餘載,而觀公遺蹟湮沒,殆不可睹。法師按諸舊《志》,探於莽蒼間,果得其兆。即賦詩作碑紀之。初,寺之西有隋時所植檜,枯榜僅存,至此而復榮,因名之日“重榮檜”,益以香林洞口之石,上梅山之木腹內竹,及石面靈桃,為天竺四瑞,並作詩紀其異。居未久而來學益盛,乃即寺之東,建日觀庵。撰《天竺高僧傳》,補智者三昧行法之說,以正學者。丙辰,天台僧正慧思至都,以其名奏上,遂賜紫服。尋復請講於壽昌寺。罷講,過舊東腋,援筆題壁為長謠,仍還天竺。凡夏禁,則勵其徒共行《金光明懺法》,歲以七晝夜為程。宮保馬公既老,奉佛尤虔,與法師為道契。為著《淨土決疑論》,馬公鏤板傳之。逮王文穆公罷相撫杭,聞其高風,率僚屬訪于山中,即命之講。乃說《法華三昧》妙義,才辨清發,衣冠屬目。王公日:“此未始聞也。”尋奏復其寺,得賜“天竺”之名,王公為書其榜。王公始以西湖奏為放生之處者,亦法師以智者護生之意,諷而動之耳。旋王公出尹應天。方微疾,夢與法師相見,而其疾即瘳。乃遺之書,盛道其事。後移江寧,法師更迓於府舍,問法留居三月。王公始欲為僧伽像,疑而未果。法師乃為推觀音應化,遍知無方者示之。先此,法師嘗夢與王公在佛塔中,有老僧擘金鈴而分之,蓋金陵之應也。二人益說此以為驗。既造像,因撰《泗洲大聖禮文》以尊其事。王公益以秦國夫人所施錢六百餘萬,命建寺之大殿。會乾元節,以其道上聞,遂錫號“慈雲”。
自是,相與為方外之游,形於詩書者不一。若其所著《圓頓十法界》、《觀心圖注》及《南嶽思師心要語》之類,皆為王公之所作也。天聖中,詔以天台教預大藏。天台宗北傳,亦王公之力焉。始章獻太后以法師熏修精志,乾興中特遣使齎金帛兩命于山中,為國修懺,遂著《護國道場儀》上之。天聖改元,內臣楊還吉東使,太后又賜之乳香等。楊以法師善書有所請,師即書詩幅與之。楊大喜人告。明年,又賜銀百兩,飯山中千僧。然其時,卿大夫聞風而樂其勝緣者,若錢文僖,楊文公,章郇公,無不為寺之護法。其餘縉紳,不勝悉書。法師嫻於辭翰,有詩人之風。其著日《金園集》、《天竺別集》、《靈苑集》,具傳於世。然修潔精苦,而數燼其指,存者僅一二耳。特縛筆作書,仍得鐘王旨趣。靈山秋霽,嘗天雨桂子。法師作《拾桂》、《種桂》二詩。尚書胡公、文僖錢公,賡之而刻石焉。及胡公領郡錢塘,復施金為建寺之三正門。法師領寺既久,屢欲退隱。使君李公諮,即會郡人堅留之。
序言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佛教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其恢弘的淑世利人精神,甚為國人接納。故爾在歲月的遞嬗中,終在中國紮根,並與民生相融。因其曠日傳行,日與華夏本土文明融合,在中國文化之中滲入新興元素,對社會發展影響甚深。
杭州向稱“東南佛國”,白居易謂“地是佛國土,人非、俗交親”。蓋因杭州地控吳越,文匯南北,物華天寶,民風淳厚,故與佛教的結緣甚早,標誌雖為東晉慧理首建靈隱寺,但實為三國東吳時,佛法就有傳入。因此,有“經來白馬寺,僧到赤烏年”一說。杭州佛教鼎盛為南宋一朝,明田汝成謂:“杭州內外及湖心之間,唐以前為三百六十寺;及錢氏立國,宋室南渡,增為四百八十,海內都會,未有加於此者也。”是時佛剎林立,梵唄相聞,高僧雲集,釋學昌盛,儒釋交融,法傳域外,乃為全國佛教中心之一。至今杭州的菩提寺路、華藏寺巷,便是昔日跡存之佐證。而東南亞佛教人士也視參訪杭州為最大夙願。傳自徑山萬壽禪寺的茶宴、護國仁王禪寺的“尺八”樂器等,其義已超出佛教本身。
我於上世紀80年代後期潛心於宗教文化。倘佯湖山,目睹興廢,搜羅經墨,修葺舊遺,日有所感,月有積存,遂發起編輯是書之徵。“人間興淨土,天下有同心。”從事者景從,春秋不二,文獻謹成。願念終償,感觸良深,藉此首屆世界佛教論壇在杭召開之際,謹以此書為賀。
是為序。
杭州向稱“東南佛國”,白居易謂“地是佛國土,人非、俗交親”。蓋因杭州地控吳越,文匯南北,物華天寶,民風淳厚,故與佛教的結緣甚早,標誌雖為東晉慧理首建靈隱寺,但實為三國東吳時,佛法就有傳入。因此,有“經來白馬寺,僧到赤烏年”一說。杭州佛教鼎盛為南宋一朝,明田汝成謂:“杭州內外及湖心之間,唐以前為三百六十寺;及錢氏立國,宋室南渡,增為四百八十,海內都會,未有加於此者也。”是時佛剎林立,梵唄相聞,高僧雲集,釋學昌盛,儒釋交融,法傳域外,乃為全國佛教中心之一。至今杭州的菩提寺路、華藏寺巷,便是昔日跡存之佐證。而東南亞佛教人士也視參訪杭州為最大夙願。傳自徑山萬壽禪寺的茶宴、護國仁王禪寺的“尺八”樂器等,其義已超出佛教本身。
我於上世紀80年代後期潛心於宗教文化。倘佯湖山,目睹興廢,搜羅經墨,修葺舊遺,日有所感,月有積存,遂發起編輯是書之徵。“人間興淨土,天下有同心。”從事者景從,春秋不二,文獻謹成。願念終償,感觸良深,藉此首屆世界佛教論壇在杭召開之際,謹以此書為賀。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