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福號醬肉
- 由來時間:乾隆三年
- 人物1:劉鳳翔
- 人物2:劉抵明
天福號醬肉的由來,寓百年傳統於現代科技,天福號獲得的榮譽,
天福號醬肉的由來
乾隆三年,山東掖縣人劉鳳翔攜其孫子劉抵明來京謀生,在西單牌樓拐角處開了一家醬肉鋪,但因店堂狹小,無名無號,所以生意一直不景氣。
一天,劉鳳翔到市場進貨,在舊貨攤上發現有塊舊匾,上書“天福號”三個顏體大字,筆鋒蒼勁有力,含有上天賜福之意,於是買下牌匾。
回來後稍加油飾,掛在小店門楣之上,頓時小店生輝。說來也怪,自打小店有了字號,生意也日漸興隆起來,“天福”果然降臨。
過去的醬肉鋪都是在夜間製作醬肉,白天出售。有一次,劉抵明夜間守灶,不料睡著了,等醒來一看,一鍋肘子煮過了火。
偏巧,第二天有位宦官來買肘子,嘗後說今天的肘子特別好吃。為此劉抵明反覆琢磨,終於研究出了一套與眾不同的醬制方法。日久天長,“天福號”的醬肘子越賣名氣越大,生意也越做越興隆,清朝的達官貴人也都喜歡吃,“天福號”隨之名聲大振。
慈禧太后嘗過之後也很欣賞,並賜給“天福號”一塊腰牌,規定每天定量送進宮中。從此“天福號”醬肘子就成為了清王朝的貢品,享譽京城。
寓百年傳統於現代科技
在肉類加工的老字號中,北京天福號的獨特之處就是講究做出肉的原味來,因此對原料和加工過程要求很高。北京市天福號食品為了傳承和發揚天福號的這一特色,找到了一條傳統和現代相結合的道路。
截至2008年,在過去的近20年的時間裡,天福號從一個單純的醬肉車間發展成一個具有70餘種中西熟肉製品的綜合類肉食加工廠,先後從德國、義大利、丹麥引進一批先進的肉食加工設備,並且在北京食品行業率先引進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ISO9000就是把天福號這個老字號幾百年積澱下來的感性經驗技巧,轉化成科學的量化指標和可操作的技術規程。
按照傳統做法,天福號的豬源取自京東八縣的散養豬,但現在已很難找到。為了尋找散養豬源,對全國各地進行考察,最後確定四川內江、廣元和北京順義區為原料基地,並要求按樣品供貨。天福號與每一個供貨方都確定了詳細的供貨標準,以醬肘子為例,必須是8個月仔豬前肘,具體大小和部位以天福號提供的樣品為準。“這樣一來,我們對選料就有了很好的量化控制,而不是以前依靠老師傅的經驗了。”
天福號獲得的榮譽
天福號在1999年被北京市食品協會授予“國家質量達標食品”;2000年被北京市副食品協會、北京市質量檢驗協會確認為“質量名優產品”;2001年,又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認定為“中國名優產品”。隨著企業屢獲殊榮,來此參觀的消費者也絡繹不絕,但為保證生產車間的衛生,天福號從兩年前開始停止組織外來人員進入生產車間參觀,而是用播放VCD的方式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