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物理

天真物理,MB把自己的研究冠名為“天真光學”(Naive Optics),借鑑了前輩Patrick J. Hayes提出的“天真物理”(Naive Physics)一詞。後者1978年在《天真物理的宣言》中描述道,他希望營造出一種以人的平常感覺來說明世界的形式,那些解釋絕非來自於物理學家口中。依照此意,我們也可以想像,MB的光學和大家心裏面涉及光的概念應該不會相去甚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真物理
  • 外文名:Naive Physics
  • 提出者:Patrick J. Hayes
基本視覺,鏡像試驗,

基本視覺

果然,“天真光學”第一次出擊就很低調家常,想要搞明白的乃是“人到底懂不懂照鏡子”。 人們對鏡子充滿誤解。鏡像錯誤發生的原因可能來自4個方面,分別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鏡面旋轉(人時常有一種以為鏡面和視線呈直角的錯覺);忽略了觀察點的位置,把鏡面和畫面等同;過高地估計了鏡像所能容納的範圍;“左右反轉”因素。
MB在學生中做了許多簡單而巧妙的測試,來驗證這些假設的正確性。比如關於最後一點“左右反轉”,所用材料是兩張畫,全都表現了一個叫做Jane的女孩沿著一條L形折線從門口進入某房間的場景。折線在房間內的部分是直的,與這條直線平行的一面牆上掛有鏡子。兩張畫的不同之處在於:a. Jane步行進入,將從左到右地看到鏡子;b. 她沿著一條繩子爬入,將從上到下地看到鏡子。心理學家們向測試對象提出如下問題:Jane開始能夠看到自己的位置是哪一點?

鏡像試驗

對於畫面a,很多被選位置距離鏡子非常之遠,約占總數62%的人過早斷定自己已經能看到鏡像了。這答案較符合直覺,其實卻是錯的,因為真實情況中,我們一直要走到鏡子邊緣才能看到自己,
天真物理
是引領諾貝爾獎獲得者走進科研世界的直接原因。1973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江崎玲於奈有此感悟:一個人在幼年時通過接觸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興趣和欲望,這是非常重要的科學啟蒙教育,是通往產生一代科學巨匠的路,理應無比珍視、精心培育、不斷激勵和呵護。
從多位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身上,我們也能看到他們親近自然、觀察自然的經歷。對2002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小柴昌俊來說,他最難忘的就是小時候在學校後山與同學追逐賽跑、拔農家蔬菜、肆意玩耍的那段時光。雖然日本屬於島國,地理條件有諸多不利因素,但日本人往往對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懷有一種親近感、自豪感,對各種自然現象也比較敏感,這不僅反映到日常民俗之中,也反映在日本的文學藝術之中,如川端康成的《雪國》等小說。日本的學校教育也很重視讓兒童親近自然,很多幼稚園和中國小會結合地理條件,因地制宜地保留了當地的自然特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