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皮山與雲母礦

天皮山與雲母礦

天皮山與雲母礦是1938年設立的地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皮山與雲母礦
  • 羅馬字母拼寫:Tiānpíshān Yǔ Yúnmǔ Kuàng
  • 設立年份:1938
  • 性質:歷史地名
地名含義,歷史沿革,

地名含義

天皮山與雲母礦,以礦產名命名。

歷史沿革

天皮山與雲母礦,較大規模的開採始於民國二十八(1939年),當時日本侵略者在官村車站設有“蒙疆雲母有限股份公司”,僱傭工人200~300人,在平頂山、天皮山、二窯溝土法開採雲母,一直開採到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國民政府亦在大西溝組織雲母開採,年產量約30噸左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50年9月,正式建立綏遠省雲母礦石廠,開採雲母79噸。1952年改稱官村雲母礦。1954年改稱內蒙古雲母石棉第三礦。1957年隸屬內蒙古自治區工業廳礦務局,稱地方國營土貴烏拉雲母礦,產量達到1037噸,同年加工生產薄片雲母,年產量17噸。1958年收歸中央部直屬管理,雲母產品改為國家統配物資。1959年該礦被列為全國重點企業。1958~1961年,“大躍進”時期,雲母加工生產鼎盛。1959年雲母工業原料開採量達到1525噸,1962年國民經濟調整時期,產量有所下降,僅為716噸。20世紀70~80年代,雲母加工成為城鎮閒散婦女主要的就業渠道,擴大到集寧、豐鎮等地。旗內相繼了國營雲母剝片廠、土鎮剝片廠、勞動服務公司剝片廠,以及個體雲母加工點50餘處。雲母礦主要有天皮山、平頂山、二窯溝三個礦區,礦部設在土貴烏拉鎮,建礦後,產品由提供初級原料逐步發展到綜合加工;生產手段由手工鑿岩、邊挖邊采、人背肩扛的土法生產,逐步實現了採掘、排水、提升、通風的機械化和開拓、采準、回採三量管理的技術轉變,使生產迅速發展。上世紀70年代後,因電子工業大量套用粉雲母紙而造成地產薄片雲母嚴重滯銷,再加之礦品位降低,資源枯竭,於1980年全部停產。1984年劃歸察右前旗,改稱土貴烏拉雲母礦,恢復生產後,生產新產品與回收碎雲母相結合,主要產品白雲母在電子工業、航空工業有廣泛套用,產品主要銷往黑龍江、遼寧、天津、上海等10餘個省市,部分出口前蘇聯。其後又開發了雲母紙、雲母板、泡膜石棉等產品。1995年雲母礦實施“母體裂變,分灶吃飯”的體制改革。2001年後隨著國有工業企業改革的深化,各公司相繼破產拍賣,資產重組。自此,曾經為國家電機工業做出巨大貢獻的雲母礦的歷史宣告終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