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炮台

天津炮台

由於天津的地理位置致關重要,清代在津城周圍要地曾建有炮台七處,分布於海光寺西、馬家口、三叉河北、邵公莊東和城西雙忠廟等地。可三寶之一的炮台是這七處之外的大沽口炮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天津炮台
  • 地理位置:海光寺西、馬家口、三叉河北、邵公莊東和城西雙忠廟等地
  • 景點級別:清代天津八景之一
  • 著名景點:大沽口炮台
  • 建立時間:道光二十年(公元一八四零年)
天津炮台
大沽炮台興建於道光二十年(公元一八四零年),有炮台四座,安設大炮三十尊,駐軍八、九千人。一八五八年春,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英、法、美俄四國公使率領聯合艦隊二十餘艘,向大沽口炮台進攻,守炮台的士兵奮勇反擊,打沉了聯軍軍艦四艘。但由於總督譚建襄畏敵先逃,炮台終於被攻陷,聯軍長驅直入,迫使清廷簽訂了《天津條約》。 戰後,清廷重新修建大沽口炮台,在海河口南岸東沽村修建炮台三座,在北岸寧河縣于家堡設炮台兩座,在後牆營門設小炮台二十五座,共擁有大炮六十四尊,防務比以前更為加固。 一九零零年,八國聯軍之役,大沽口外的軍艦三十餘艘,向大沽炮台猛功,守軍傷亡慘重,大沽終被攻占。 辛丑條約後,八國聯軍先拆除了天津城牆,次年,即將大沽炮台連同其他沿海炮台、兵營盡皆拆除。從此大沽炮台只剩下土基壘壘,成為歷史陳跡了。
在城外四周建有七座炮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沽口炮台。每座炮台有士兵日夜看守,以保衛城區的安全。“七台環向”曾列為清代天津八景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