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五中學

天津市第五中學

天津市第五中學,位於天津市紅橋區紅橋北大街58號,西沽公園對面,比鄰河北工業大學。 始建於1945年,1950年由私立建德工科職業學校改為國辦天津市第五中學,1978年被天津市教委審批為天津市首批市級重點中學。天津市首批市級重點中學和國家級示範高中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津市第五中學
  • 創辦時間:1945年
  • 類別:中學
  • 所屬地區:天津市
榮譽,特色,師資,校志,理念,地址,

榮譽

學校榮獲天津市首批三A學校、天津市文明學校、天津市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天津市中國小落實德育規程
先進學校、天津市青少年科技活動先進學校、市級實施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示範學校、天津市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優秀學校、市級藝術教育特色學校、天津市語言文字規範化示範校、天津市優秀中學生業餘黨校、天津市優秀家長學校、天津市敬業、愛生、奉獻,以高尚師德回報社會先進集體和市級安全示範單位等幾十個榮譽稱號。
天津市第五中學

特色

學校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發展的辦學理念,注重學生的主動發展,努力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著眼於學生的終身發展,不斷促進學生的學習成績和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已連續幾年有畢業生考取北京大學等知名學府。由於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優異,辦學成績突出,歷年高考成績均名列全區前茅,高考錄取率100%。連年榮獲區高中教育教學質量綜合評估一等獎,並在2005年獲得特等獎,受到了上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我們正在為把天津五中建成一所設施先進、管理科學、隊伍精良、質量優異的高水平、育特色、現代化的國家級示範高中而努力。

師資

學校管理規範、治學嚴謹、校風優良、特色鮮明,領導班子團結務實、勤奮高效、勇於開拓進取。師資力量雄厚,擁有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專業化水平高、綜合素質強的教師隊伍。學校現有教職工330餘人,其中特級教師2人,市、區級學科帶頭入、區級名師、區級名班主任20餘人。高級教師l20人,占一線教師的50%,近90名教師已經取得或正在取得研究生學歷,其中部分教師獲得碩士學位。
學校占地近60000平方米,分南、北兩個校區,建築面積共40000平方米。教學樓、綜合實驗樓、禮堂、報告廳、多功能演播廳、學生公寓、餐廳、體育館、現代化塑膠跑道和人工草皮足球場等各種教育教學設施先進,設備齊全。學校還投資百萬元建設覆蓋全校的光纖寬頻校園網,端點連線到每間辦公室、教室和信息技術教室。

校志

天津五中的前身為私立建德工科職業學校,始建於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建德工職”原址坐落於紅橋區三關廟大街15號,首任校長曹希彬。
1950年8月15日,天津市教育局接管該校,改名為天津市第五中學,首任校長關立信同志。接管時,學校僅占地2.7市畝,四間破舊平房教室,二個班的國中生。接管後校舍經過拆改、修繕、擴建,當年即招收初一年級4個班的新生。到1952年暑假,學校已發展為12個班的國中校。
1952年春,由天津鐵路局劃撥五中空地一塊,積31.737畝,由教育局投資建簡易平房校舍,地點在紅橋區紅橋北大街北端(原武庫菜園街1號,現為紅橋區少年宮所占)。1953年竣工後,五中由三官廟遷校與此,當年7月經天津市教育局批准,五中與毗鄰的九中合併一起,統稱天津市第五中學,校長為焦驪珍同志,合併後的五中占地63.537畝。學校規模變為26個國中班,有學生1274名,教職工101名。
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五中也在逐年發展壯大。
1954年又增加了9個班,學生數達到1836名。1955年學校發展到38個班,學生人數達2063名,到1956年學校發展到44個教學班,在校學生達2281名。
1954年五中還作為接收歸僑學生的學生之一,承擔了華僑學生的教育任務,當年有華僑學生31名,到1959年共接收華僑學生300餘名,直到1966年五中才停止招收華僑學生。
1955年7月,為了滿足西沽等地區工人要投考業餘中學進行文化學習的迫切需要,市教育局決定將第十四業餘中學建制遷到五中校園內,由焦驪珍兼任校長,五中從此含有日校和夜校兩部分。
1957年五中首次招收了100名高中生,從此五中走上了完中校的軌道。由於學校注重全面育人,嚴謹辦學,教職工齊心協力,教育教學成績顯著提高。1959年1月在天津市紅橋區教育工作會議上五中被確定為“以國中為重點的重點中學”。
進入六十年代,五中逐步走上高中四軌、國中六軌規範化完全中學的軌道。
“文化大革命”期間,正常的教學秩序被打亂,科學文化教育事業遭到了嚴重摧殘,直到1972年下半年,五中才恢復了“文革”中停辦的高中,在全區範圍內擇優招收了200名優秀學生進入高中學習。1976年粉碎“四人幫”,持續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就此結束。五中廣大師生以嶄新的精神面貌投入教育教學工作,教學質量迅速提高。
1977年11月在天津市第二次教師代表大會上五中被評為市級先進單位,步入市級先進行列1978年2月經市教委批准,天津五中被列為市教育局辦重點中學之一。1980年6月,天津市教育局下發了“關於確定我市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國小的通知”,五中被確定為天津市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規模為高、國中均四軌,高中教師達大學本科水平,國中教師也達大學專科水平。
1978年全國恢復高考到1986年,天津五中高考上線率名列全區第一,特別是1985年高考上線率名列全市第五,1986年高考上線率名列全市第四。
1995年,為適應教育形勢的發展,滿足更廣大學生入學需求,創辦了以五中為依託的民辦公助校——頤和中學。
1998年暑假以後,五中停招國中生,開始向純高中校過渡。國中改由頤和中學錄取,每年級軌制為12軌。
2000年8月,為回響紅橋區教育局教育布局調整,天津五中又與天津市區重點中學——天津市八十九中學兩校合併,組建成更大規模的天津五中。同年8月,為回響教育部支援西部建設,為西部培養和輸送優秀人才的號召,該校又光榮的承辦新疆內地高中班,當年招收首屆新疆學生2個班,總計80人。此時五中已形成有75個教學班,366名教職工,近4千名學生的超大辦學規模。
2000年6月,由於該校辦學成績突出,辦學規模壯大、辦學設施齊全,經市教委資質審核,批准該校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招收外省市高中生,外省市學生與本地學生混合編班,五中又成為天津市首批外省市高中生招生校。
2000年9月,俞海潮副市長及市、區政府各部委辦到校檢查工作,聽取該校新疆班工作情況匯報,並批資改擴建五中校園,2000年10月,食堂、宿舍、體育館工程啟動,從此,學校面貌得以很大改觀。
2001年6月,由於該校教育教學質量連年提高,經市教委批准,該校頤和中學開始招收高中學生。
99、2000、2001年高考一次上線率均達到99.5%,重本率達65%,本科率達93%,錄取率達100%,文科班重本率100%。特別是李萌、揭萌同學分獲全區文科狀元,99年梁興同學,其高考作文《阿Q新傳》立意新穎,文字流暢,具有豐富的想像力,被列為天津市首篇滿分作文,多次在新聞媒體上報導,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2003、2004年該校王磊、王鵬輝分獲紅橋區文科狀元,被北京大學錄取,李瑛等多名同學被南京大學錄取,2005年五中新疆高中班重本率和一次上線率兩項指標在全國十二城市,13所學校中均名列第一位。

理念

學校的“一訓四風”是: 校訓“愛、博、健、嚴、敬、實”; 校風“嚴謹、求實、勤奮、創新”; 教風“敬業、愛生、團結、實幹”; 學風“勤學、善問、深思、多練”和班風“尊師、守紀、刻苦、進取”。
學校辦學的總體目標: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四自七會”學生(即思想上自強、心理上自信、學習上自主、行為上自律;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健體、學會審美、學會勞動、學會抗挫、學會創新)。把五中辦強、辦精、辦出特色,使五中成為一所具有設施先進、管理科學、隊伍精良的全國示範性的高中校。
學校辦學的整體思路:全面育人打基礎、改革創新求發展,銳意進取有特色。同時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目標,以教學為中心,德育工作和教學工作雙輪驅動”為學校的工作思路。以“科研推動管理,管理保證質量”為實現目標管理的途徑。把最佳化教學過程,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以及構建班集體激勵機制,培養“四自七會”學生,辦好新疆高中班作為學校辦學特色。
學校努力實施教師隊伍建設的三項工程,即:師德建設工程、源頭工程和名師工程。先後湧現出楊憶寧、王俊玲、王福萍、孔軍、孫曉清、郝連婷、高藝萱、滑亞梅等市、區級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名班主任,愛生標兵,育人先進個人。高二年級組、化學學科組被評為市級“文明學科組”;在區第七屆“希望杯”競賽中,學校有17名教師獲獎,獲獎人數名列全區前列,學校獲優秀組織獎;在天津市第二屆青年教師論壇活動中,郝連婷教師或天津市一等獎,其教學理念受到全區好評;在天津市首屆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課比賽中,穆靜教師獲天津市一等獎;在第四屆市雙優課競賽中,於冬梅教師獲一等獎,在第五屆市雙優課競賽中,學校雒海玉、張瑩教師又獲一等獎,穆靜教師獲二等獎,其中,雒海玉獲音樂學科組的第一名;在2005年全區教師業務大考核中,學校取得了五名學科狀元,26名教師成績優異的好成績,名列全區榜首。
文化活動文化活動
五中的發展已經走上快車道,未來在五中校級班子的英明領導下,全體五中人將不懈努力,攜手奮進,譜寫五中歷史的新篇章。

地址

天津市紅橋區紅橋北大街58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