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實驗中心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簡稱精儀學院)建設。精儀學院建有測控技術與儀器、電子科學與技術、光電信息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光電子技術科學5個本科專業,依託儀器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光學工程、生物醫學工程4個一級學科,現有科學院院士1名、工程院院士1名,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占教師總數的84%,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教師總數的69%,有6個博士點、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天津市重點實驗室、1個天津市工程中心,是國家“211”、“985”工程重點建設單位。
學院強大的學科優勢是實驗中心建設的有力保障。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學科內涵不斷擴充,學科交叉日益豐富,教學內容涉及光學與光電子技術、精密機械技術、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等工程基礎學科和材料、物理、化學、生物等多門基礎學科。
1998年,學院明確了“寬口徑、厚基礎、重能力”的專業培養目標,確定按“光、機、電、算”(即:光學與光電子技術、精密機械技術、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的學科基礎構建教學內容體系,將原分屬於各個專業的十幾個以課程為背景的實驗室,按專業的共同學科基礎組建了五個“學科平台實驗室”,分別為“感測技術與測控電學實驗室”、“套用電子技術實驗室”、“計算機技術與信息處理實驗室”、“光學與光電子技術實驗室”和“測試技術與精密機械實驗室”。這些學科平台實驗室的組建,解決了專業實驗室規模小、效益差、難以滿足素質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的需要等問題。
這時的“學科平台實驗室”資源還比較分散,實驗器材的使用率尚不夠高。2000年,學院推出了“院辦系管”的平台實驗室管理模式:實驗室是學院的公共實驗教學平台,為各專業服務,由相關係負責管理。這種管理模式整合了學院的實驗教學資源,擴大了專業實驗室的規模,為後來實驗中心的成立與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但“院辦系管”模式仍存在著實驗室之間爭資源、實驗教學建設受制約等問題。為強化學科平台實驗室的管理功能,推動實驗教學改革,學院於2002年組建了“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實驗中心”(簡稱實驗中心),並確立了“立足學院、面向學校、服務社會”的建設目標。
實驗中心依託精儀學院建設,業務直屬學校領導,實驗中心主任由學校任命,統籌5個學科平台實驗室的建設、管理和運行。實驗中心運行費(教學業務費和實驗設備維護費)由學校劃撥到實驗中心,統籌使用。實驗室建設經費(環境建設和設備購置費)由校、院兩級統籌安排。實驗室的管理模式進一步上升為“校辦院管”。
實驗中心成立後,發揮學科平台實驗室與學科、專業教師、學生聯繫密切的特點,提出“依託學科優勢,以人才培養為主線,開展平台實驗室建設”的發展思路,結合《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與管理》(教育部21世紀初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課題的研究,積極建立能夠滿足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需要、符合現代教育理念的實驗教學體系和適應21世紀人才培養需求的實驗教學模式。該課題於2003年通過教育部驗收,2004年獲得天津市教學成果一等獎,2005年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
實驗中心在校、院兩級的管理下,凸現“資源共享、規模效益”的優勢,實驗室工作蒸蒸日上,2004年率先通過學校學科平台實驗室合格評估,2005年通過天津市教委高等學校優秀教學實驗室評估,成為天津市第一批高等學校優秀教學實驗室。
2006年,為進一步提高實驗中心的開放度,中心又成立了“綜合設計實驗室”,主要圍繞學生科技競賽、製作等開展一系列由學生自主的實踐教學活動,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平台和培養創新人才的一個重要實踐基地。
2008年,天津大學決定設立“精儀學術綜合改革試驗區”,精儀學院在經費投入、人才引進、體制改革等方面獲得學校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傾斜,全力開創實驗中心改革發展的新局面。實驗中心以此為契機,最佳化人才培養環境,大力強化特色,突出實踐基地特徵,完善管理體制,深化教學內容和教學體系的改革,建設高素質的實驗室隊伍,立足全校,輻射周邊,正穩步建設為一個跨學科、跨專業、多層次、多功能的開放性、複合性和綜合性的品牌實驗中心。
學院建設
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實驗中心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簡稱精儀學院)建設。精儀學院建有測控技術與儀器、電子科學與技術、光電信息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光電子技術科學5個本科專業,依託儀器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光學工程、生物醫學工程4個一級學科,現有科學院院士1名、工程院院士1名,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占教師總數的84%,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教師總數的69%,有6個博士點、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天津市重點實驗室、1個天津市工程中心,是國家“211”、“985”工程重點建設單位。 學院強大的學科優勢是實驗中心建設的有力保障。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學科內涵不斷擴充,學科交叉日益豐富,教學內容涉及光學與光電子技術、精密機械技術、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等工程基礎學科和材料、物理、化學、生物等多門基礎學科。 1998年,學院明確了“寬口徑、厚基礎、重能力”的專業培養目標,確定按“光、機、電、算”(即:光學與光電子技術、精密機械技術、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的學科基礎構建教學內容體系,將原分屬於各個專業的十幾個以課程為背景的實驗室,按專業的共同學科基礎組建了五個“學科平台實驗室”,分別為“感測技術與測控電學實驗室”、“套用電子技術實驗室”、“計算機技術與信息處理實驗室”、“光學與光電子技術實驗室”和“測試技術與精密機械實驗室”。這些學科平台實驗室的組建,解決了專業實驗室規模小、效益差、難以滿足素質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的需要等問題。 這時的“學科平台實驗室”資源還比較分散,實驗器材的使用率尚不夠高。2000年,學院推出了“院辦系管”的平台實驗室管理模式:實驗室是學院的公共實驗教學平台,為各專業服務,由相關係負責管理。這種管理模式整合了學院的實驗教學資源,擴大了專業實驗室的規模,為後來實驗中心的成立與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但“院辦系管”模式仍存在著實驗室之間爭資源、實驗教學建設受制約等問題。為強化學科平台實驗室的管理功能,推動實驗教學改革,學院於2002年組建了“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實驗中心”(簡稱實驗中心),並確立了“立足學院、面向學校、服務社會”的建設目標。 實驗中心依託精儀學院建設,業務直屬學校領導,實驗中心主任由學校任命,統籌5個學科平台實驗室的建設、管理和運行。實驗中心運行費(教學業務費和實驗設備維護費)由學校劃撥到實驗中心,統籌使用。實驗室建設經費(環境建設和設備購置費)由校、院兩級統籌安排。實驗室的管理模式進一步上升為“校辦院管”。 實驗中心成立後,發揮學科平台實驗室與學科、專業教師、學生聯繫密切的特點,提出“依託學科優勢,以人才培養為主線,開展平台實驗室建設”的發展思路,結合《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與管理》(教育部21世紀初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課題的研究,積極建立能夠滿足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需要、符合現代教育理念的實驗教學體系和適應21世紀人才培養需求的實驗教學模式。該課題於2003年通過教育部驗收,2004年獲得天津市教學成果一等獎,2005年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 實驗中心在校、院兩級的管理下,凸現“資源共享、規模效益”的優勢,實驗室工作蒸蒸日上,2004年率先通過學校學科平台實驗室合格評估,2005年通過天津市教委高等學校優秀教學實驗室評估,成為天津市第一批高等學校優秀教學實驗室。 2006年,為進一步提高實驗中心的開放度,中心又成立了“綜合設計實驗室”,主要圍繞學生科技競賽、製作等開展一系列由學生自主的實踐教學活動,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平台和培養創新人才的一個重要實踐基地。 2008年,天津大學決定設立“精儀學術綜合改革試驗區”,精儀學院在經費投入、人才引進、體制改革等方面獲得學校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傾斜,全力開創實驗中心改革發展的新局面。實驗中心以此為契機,最佳化人才培養環境,大力強化特色,突出實踐基地特徵,完善管理體制,深化教學內容和教學體系的改革,建設高素質的實驗室隊伍,立足全校,輻射周邊,正穩步建設為一個跨學科、跨專業、多層次、多功能的開放性、複合性和綜合性的品牌實驗中心。